![]() |
|
|
|
民間習俗
簡稱民俗,又稱風俗。它是一定地域內人群在一起生活中所共有的最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最具特色和最富魅力的地域性文化現象。澳門民間習俗是澳門文化的反映,多姿多彩,具有十分鮮明的澳門特色。澳門民間習俗至少具有以下4種特色:
習俗多樣化 澳門的原住居民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內地,包括福建、廣東等地,他們把中國各地多種多樣的民間習俗帶到了澳門。自16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人從租居到殖民,長達400多年,期間西歐、東歐、美洲、非洲以及西亞、東南亞、南亞等地人士先後來到傳敎、貿易、居住,他們帶來了世界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習俗。因此,面積僅有20多平方公里的澳門,其民間習俗的多樣性遠遠超過許多面積比它大得多的城市和地域,可以說類似澳門民間習俗如此多樣的城市在中國是少見的,即使在世界上也是不多的。就節日而言,澳門既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乞巧節、盂蘭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一系列中國傳統的農曆節日,和公曆元旦、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一系列中國的新節日,又有西方的情人節、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等,還有基督敎的主顯節、聖靈降臨節,天主敎的聖母節、聖母無原罪瞻禮,以及一些葡國傳統節日等。
保留中國一系列傳統習俗 在澳門97%以上的居民屬於中國血統,外籍人士僅佔少數,因此在澳門多種多樣民間習俗中華人的習俗佔着主導地位。雖然葡萄牙人由賃居到殖民統治達400多年之久,但是中國的習俗仍得以流行,其中一系列傳統習俗被廣泛地保留下來,包括婚嫁、喪葬習俗、農曆節日等。更可喜的是,澳門還保留了不少中國內地已經消失或很少流傳的民間習俗。例如,魯班誕(或稱魯班節)現在僅僅流傳於澳門、香港;自明代以來曾經流傳於長江流域、沿海各城鎮等廣大地區的祃期(又稱做牙、牙祭),現也衹在澳門、香港流行;還有人日、三元誕、包公誕、三婆誕、關帝誕、盂蘭節、華光誕等,現亦僅在澳門等局部地區流行。
聖像出遊
寺院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