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

  簡稱民俗,又稱風俗。它是一定地域內人群在一起生活中所共有的最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最具特色和最富魅力的地域性文化現象。澳門民間習俗是澳門文化的反映,多姿多彩,具有十分鮮明的澳門特色。澳門民間習俗至少具有以下4種特色:
  習俗多樣化 澳門的原住居民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內地,包括福建、廣東等地,他們把中國各地多種多樣的民間習俗帶到了澳門。自16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人從租居到殖民,長達400多年,期間西歐、東歐、美洲、非洲以及西亞、東南亞、南亞等地人士先後來到傳敎、貿易、居住,他們帶來了世界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習俗。因此,面積僅有20多平方公里的澳門,其民間習俗的多樣性遠遠超過許多面積比它大得多的城市和地域,可以說類似澳門民間習俗如此多樣的城市在中國是少見的,即使在世界上也是不多的。就節日而言,澳門既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乞巧節、盂蘭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一系列中國傳統的農曆節日,和公曆元旦、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一系列中國的新節日,又有西方的情人節、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等,還有基督敎的主顯節、聖靈降臨節,天主敎的聖母節、聖母無原罪瞻禮,以及一些葡國傳統節日等。
  保留中國一系列傳統習俗 在澳門97%以上的居民屬於中國血統,外籍人士僅佔少數,因此在澳門多種多樣民間習俗中華人的習俗佔着主導地位。雖然葡萄牙人由賃居到殖民統治達400多年之久,但是中國的習俗仍得以流行,其中一系列傳統習俗被廣泛地保留下來,包括婚嫁、喪葬習俗、農曆節日等。更可喜的是,澳門還保留了不少中國內地已經消失或很少流傳的民間習俗。例如,魯班誕(或稱魯班節)現在僅僅流傳於澳門、香港;自明代以來曾經流傳於長江流域、沿海各城鎮等廣大地區的祃期(又稱做牙、牙祭),現也衹在澳門、香港流行;還有人日、三元誕、包公誕、三婆誕、關帝誕、盂蘭節、華光誕等,現亦僅在澳門等局部地區流行。


  聖像出遊


  海神信仰習俗濃重 澳門是一個多面臨海的島地,最初又為漁港,自古以來水上人家、漁民在總人口中佔有相當比例。自16世紀中葉以來,澳門的經濟一直是外向型經濟,海上交通是否安全暢通,成了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心議題。因此,澳門人對海神的信仰習俗非常濃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整個澳門地區屬於媽祖(海神娘娘)信仰圈。具體表現為“三多”:①崇拜的海神多。有天后(即媽祖,又稱天后聖母、天妃、海神娘娘)、三婆(天后的三姐)、譚公(即譚仙、譚公道)、朱大仙、洪聖大王(又稱洪聖爺)、水上仙姑、悅城龍母等。②海事節慶多。有三婆誕(農曆三月廿二日)、天后誕(農曆三月廿三日)、譚公誕(農曆四月八日)、龍母寶誕(農曆五月初八)等。③海神祠廟多。僅媽祖或天后祠廟至少有8處:澳門半島的媽祖閣、望廈天后聖母殿、馬交石天后古廟、漁翁街天后古廟、蓮峰廟內天后殿;氹仔的天后宮、關帝天后古廟;路環的天后古廟。1998年又在澳門最高點、路環的疊塔石塘山頂,建立一座全世界最高的媽祖石雕像。海神祠廟還有氹仔的三婆廟,路環的譚仙廟、三聖宮(三聖為洪聖、關帝、譚仙),澳門半島康公廟中的洪聖殿等。


  寺院燒香


  喜花愛木的習俗 濃厚澳門地處熱帶邊緣,氣候溫濕,長夏無冬,是花木終年生長的理想場所,所以澳門人有條件常年用花木點綴環境、美化生活。在市區街道旁,綠樹成蔭;街心公園隨處可見,各種鮮花次第開放;在市區的高地,東望洋山、西望洋山、蓮峰山等綠樹成林。在郊區氹仔、路環,有一片片天然次生林組成的多個森林公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種花、插花成了樂事;逛花市、過花節(花朝節),清明踏青、重陽登山,春節摆年桔、種水仙、插桃花等,已成為澳門人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