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澳門的文學創作淵遠流長。幾百年來不少大師級的文人在澳門留下了不朽的足跡,或完成了驚世的巨著。其中,明末清初詩人兼畫家的吳歷、劇作家湯顯祖、清末政論文學家鄭觀應等尤其值得大書一筆。

吳歷
吳歷在澳門所作的詩集《三巴集》,包括前帙《奥中雜詠》的三十首七絕,和後帙的八十二首聖學詩。聖學詩大部份為闡揚天主敎義,讚美敎會人物之作。《奥中雜詠》則以澳門為歌詠對象,又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湯顯祖的傳世之作《牡丹亭》據考證是他在居澳期間完成的。
鄭觀應的《盛世危言》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部影響巨大的政論專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19世紀下半葉,中國知識分子掀起一股憂國憂民、研討富國救時良方的熱潮。在群言浩瀚中,《盛世危言》是90年代初一部警世醒時、震動朝野、傳誦數十載的巨著。禮部尚書孫家鼐、江蘇藩司鄧華熙還先後三次將《盛世危言》推薦給光緒帝。這位思想比較開明的皇帝讀後,大為賞識,下旨“飭總署刷印2000部,分送臣工閲看”。不久,這本巨著又流傳到日本、朝鮮等鄰邦,風行一時。以後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它都曾起過啟蒙和催生的作用。康有為、梁啟超、光緒皇帝、孫中山、毛澤東等都從這部政論專集中獲得敎益和啟迪。

《盛世危言》
澳門的文學創作具有久遠的歷史。在20世紀30年代末,澳門已出現華文新詩,作者為德亢、蔚蔭、魏奉槃和飄零客等。他們的詩作均對日本侵略者大加撻伐,對英勇抗戰者加以歌頌。蔚蔭的《在街上》,共分五部687行,为澳門華文新詩史上至今最長的一首詩。長詩對社會上種種醜恶的陰暗面加以毫不留情的批判,以當時國家民族存亡攸關的時代背景來説,是有着深刻的意義的。此外,盧遜的《澳門吟》直接反映了當時澳門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包括對黃、賭、毒、迷信、戰爭和一己的懦弱的譴責,為一首技巧比較成熟的格律詩。
60年代的澳門文壇,相對以前來説比較活躍,先後有《紅豆》、《澳門日報·新園地》等刊物創刊,為廣大的詩歌愛好者提供了發表的園地。也有些詩歌作者為了爭取更多的發表和交流機會,往往投稿給香港的文藝刊物。這個時期的重要詩人包括行心(余君慧)、李丹、汪浩翰、雪山草、江思揚和韓牧等。
70年代的新詩,相對於前一個十年來説,活躍程度就有所不及了。其中汪浩翰、江思揚(筆名林冷雨)越加成熟,前者浪漫加上格律,後者現實加上白描,漸次形成了自己的詩風。而韓牧這時已移居香港,並在東南亞和香港的詩壇漸享盛名,作品風格亦日漸趨向現代主義;他仍然非常關懷他的出生地,曾自稱為兩棲動物。與韓牧情況近似的有同樣出生於澳門而移居香港的詩人陳德錦。此外,30年代活躍於上海文壇的華鈴(馮華鈴)大約自40年代末起長期隱居澳門,到此時他又再次迸發出熱情的詩興了。
20世紀50~60年代,澳門已有相當成功的小説面世。50年代來自福建廈門的黃崖,活躍於當時港澳文壇,他擅長寫長篇小説,其中一部長篇小説《迷濛的海峽》,是以澳門及其四周的小島如路環島、伶仃洋的天堂島為背景,寫一位黑社會青年殺人犯罪,後來得到刻骨銘心的愛情,開始為自己的罪行後悔、反省和最後被殺的社會悲劇。這部小説至今仍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和藝術魅力。黃崖擅長刻畫人性,其小説中人物的性格具立體感,層次豐富,故事情節則以驚險曲折為主。他於1957年離開港澳文壇,移居馬來西亞。澳門本土作家余君慧,自50年代起活躍於香港文壇,發表了不少以澳門為背景和題材的小説,有的流傳到南洋文壇。他較著名的作品以短篇或極短篇為主,如《絲士咖啡室》、《秘密》、《浴室驚魂》、《艷遇》、《靜電》、《成年人的童話》和《快活樓》等,內容基本上都能反映出澳門社會現實的一些側面,他最擅長寫情,但又略帶警世的幽默。但在80年代之前,總的來説,澳門文學活動並不活躍,踏入80年代才日漸興旺起來。
1981年澳門東亞大學創立,在開辦之初,它已有中國語言與文學專業的課程。1983年3月,澳門東亞大學的一群大學生創辦澳門東亞大學中文學會,宗旨是提倡中國文化,在80年代中,對澳門文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同年6月,散文家秦牧從廣州來到澳門訪問,與當時東亞大學文學院雲惟利博士、《澳門日報》總編輯李成俊、副總編輯李鵬翥等人舉行座談,大家一致認為澳門應談創辦一份純文藝的副刊。就在當年6月30日,《澳門日報》創辦了澳門歷史上第一份純文藝副刊《鏡海》,它成為當時在澳門發表文學作品的主要陣地。《澳門日報·鏡海》的面世,象徵着整個社會開始認同澳門文學的存在價值及其重要性。也可以説,從這一版副刊的創立開始,澳門人是有意識地開始去建立一個屬於自已的文學形象。1984年3月,《澳門日報》主辦了一個港澳作家座談會。韓牧發表講話,他呼籲澳門人應談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對當時的文藝界造成頗大的衝擊。1985年1月,澳門東亞大學中文學會出版了澳門歷史上第一套文學作品集《澳門文學創作叢書》(雲惟利主編),共有五冊,包括韓牧的詩集《伶仃洋》、雲力的詩集《大漠集》、葦鳴等的詩合集《雙子葉》、散文合集《三弦》和短篇小説合集《心霧》等。這套叢書的出版,引起了澳門文學界的注意。
到80年代末,澳門文學書籍的出版開始蓬勃起來。1986年1月,澳門東亞大學中文學會舉辦了澳門文學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代表除了澳門本地學者外,還有來自韓國和中國內地、香港的學者。他們就中國文學在澳門的發展概況,香港、澳門與中國內地現代文學的關係,區域文學資料的搜集與研究,還有澳門的小説、散文、詩歌、戲劇的過去、現在及將來等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這次座談會的舉行,加強了澳門人對澳門文學的認識和重視。80年代中期的文學活動為“中文學會時期”。
1987年1月1日,澳門筆會正式成立。它的成立可以説是澳門文藝界因應着澳門在政治與經濟上的過渡期的來臨而作出的反應。它的成員幾乎包括所有在澳門活動的文藝界人士。1989年5月,澳門五月詩社正式成立。這個詩社有30幾位成員,幾乎把所有在澳門活躍的老中青三代寫現代詩的詩人都招羅於旗下。1990年7月,澳門中華詩詞學會正式成立。這個寫舊詩詞的組織的成立,説明澳門文學界對傳統文學的尊重。在澳門以寫現代詩著名的詩人如陶里、葦鳴、懿靈等,也有舊詩詞的寫作。1987年以來,澳門文壇的主要活動都以澳門筆會或澳門五月詩社的成員為主,所以説80年代末期的澳門文學活動可以稱為“筆會詩社時期”。
進入90年代以後,澳門文學更趨活躍,與中國內地、台港和國際上的文學交流活動增多。目前澳門的主要文學園地除各報刊文藝副刊外,還有屬於澳門筆會的仝人刊物《澳門筆匯》、澳門五月詩社的仝人刊物《澳門現代詩刊》、澳門中華詩詞學會的仝人刊物《鏡海詩詞》及澳門寫作學會的《澳門寫作學刊》。90年代以來,則出現了《蜉蝣體》。
澳門文學創作,以新詩最為活躍,收獲亦最豐富。澳門詩壇是四代同堂,老一輩中有在抗戰時已於上海成名的華鈴和至今創作慾不減的佟立章,現正當壯年的有已移居加拿大的韓牧,仍居濠江的則有陶里、淘空了、高戈和雲力等,青年詩人則有葦鳴、懿靈、流星子、凌鈍等,而更年輕的一群亦大有人在。已經出版的澳門現代詩詩集最少有20餘種,如韓牧的《伶仃洋》和《待放的蓮花》,陶里的《紫風書》和《蹣跚》,葦鳴的《黑色的沙與等待》、《血門外無血的沉思》、《無心眼集》和《傳説》等,懿靈的《流動島》等個人專集或詩合集。另有黃曉峰編的《神往-澳門現代抒情詩選》,澳門五月詩社編的《五月詩侶》,黃曉峰、黃文輝編的《澳門新生代詩鈔》和鄭煒明編的《澳門新詩選》等四種澳門詩選集。
澳門詩人在創作手法上大約可分為三大派:新詩派、現代派、後現代派。所謂新詩派,是指作品的創作手法傾向於繼承“五四”來新詩傳統的澳門詩人。
澳門的現代派,可説是三派之中陣容最鼎盛的。如有紳受國內朦朧詩影響的高戈、流星子、淘空了等;傾向於台港以至海外華文現代派詩風格的則有韓牧、陶里、吳國昌、玉文、陳達升等。
後現代派本可歸入現代詩派中,但懿靈在她的《九十年代澳門詩壇發展勘探》一文中舉起了“後現代主義文學”,並以葦鳴為澳門最早的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實踐者。所謂後現代主義,不外是一種作家對社會上既存的文學主流的嚴格反思和求變要求的提出而已。反思和求變的結果,在文學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①題材的無限拓展,故有突破禁區的傾向。②表達題材的手段與形式的無限度嘗試。在澳門,屬此派的詩人有葦鳴、懿靈和凌鈍等,梯亞的部分作品也可歸入此派,如《紀錄片》等皆是。
踏入80年代,澳門文壇也湧現了一批散文、雜文作者。至今共出版了10本澳門作者的散文集,計為葉貴寶、葦鳴、黎綺華三人合集的《三弦》,陶里的《靜寂的延續》,李鵬翥的《澳門古今》,徐敏的《鏡海情懷》,魯茂的《望洋小品》,凌棱的《有情天地》,林惠、沈尚青、林中英、丁璐、夢子、玉文、懿靈、沙蒙等的《七星篇》,劉羨冰的《南歐風彩·葡國敎育 》,吳志良的《葡萄牙印象》和四位十來歲的少年作者沈雨桐、凌雲、小Q、含眞的文選《小豆芽》。此外,還有《澳門散文選》。
葉貴寶、葦鳴及黎綺華三人的合集《三弦》是在澳門出版的第一部散文結集。葦鳴的《我不想知道》描寫澳門賭場,角度新穎,頗具地方色彩。三位青年作者風格各異,葉文流暢而凝煉,情感豐富,語言活潑清雅;黎文富歷史感,行文則略帶古典味道,而修辭取意,俱見自然,表現出少年人的赤眞;葦鳴則力求描述角度的多向化,修辭平實,間或略帶詩化的傾向。
陶里《靜寂的延續》共收文94篇,內容頗為豐富,除陳述作者本人過去在東南亞各地生活多年的種種經歷外,亦多寫及他在港澳居住的感獨和一些較為個人的情懷思緒。陶里於集中表現出多樣的風格,抒情細膩、機智善諷,極富人生哲理的思辨性。文字簡潔明快與詞藻華麗兩路兼備,偶然也有嫌其雕琢的地方,但總的來説仍不失性情。間見現代主義手法及詩的用語神韻,各篇布局與結構都具見心思,感物言志、倚景起興,體現了作者散文裡深度的感情和較為高遠的意境。
魯茂的《望洋小品》(1989),是一部較具份量的散文雜文集。《雲和月》中的12篇短篇小説,大都從一個女性的角度,將工高業化的城市生活中的凡人小事--特別是男女戀愛、婚姻、家庭、人與人之間的復雜而無拉的關係寫成故事,如《愛的夢魘》、《小夫妻》、《結婚三周年紀念》、《擠提後》、《失業》、《老王退休》等等寫的都是這方面的題材。林中英的小説手法樸實,節奏明快,語言簡潔,尤以短篇為佳。
周桐(即沈尚青)的《錯愛》是一部長篇小説,寫的是現代都市男女常見的錯綜復雜的戀愛關係,如:夫妻情與婚外情之間的衝突,複雜的人際關係,在變化中的價值觀等等,故事結構嚴密,情節曲折,讀來頗能發人深省。而近期崛起的小説作者則有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