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毛紡毛織業
生產各種羊毛紡織品的行業。1968年澳門首家毛紡廠--澳門毛紡廠建成投產。70年代毛紡工業有較大發展,到1982年澳門共有5家毛紡廠,員工約3000名,擁有34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日產粗線1000~1800磅,或幼支毛小白線200~400磅。每年出口毛線約5530噸,產品50%銷往香港,30%本地銷售,另外20%銷往中國內地。1982年以後,澳門沒有新的毛紡企業開業,原有的毛紡廠相繼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能力。1985年毛線出口值為3.13億元。70、80年代澳門的毛紡織業發展較快,原因在於一方面香港缺少毛紡廠,毛線供應不足;另一方面中國內地大量新移民為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80年代後期,來自中國內地、台灣、韓國同類產品的競爭壓力加大,澳門產品的競爭力下降,毛紡廠經營陷入困境,有的毛紡廠遷往中國內地。1997年,澳門出口各類毛紡產品共計約61.5噸,出口貨值約2298萬元,絕大部分貨品輸往意大利,少量貨品輸往香港和中國內地。生產各種毛針織品的毛針織業。60年代前已在澳門出現,當時主要是“山寨廠”產品主銷本地。1964年,澳門首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針織廠投產,至1966年,毛針織廠已約增至10家。由於受出口配額的保障,70年代澳門的毛針織業發展迅速。1979年後,大量新移民為毛針織業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資源,毛針織業發展度加快,當年出口達到2.34億元,首次突破2億元關口。而後,毛針織業發展雖有起有伏,但總體上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1991年共有生產場所266家,從業人員超過10650人。1992年生產總值達到29.2億元。此後受鄰近地區競爭的壓力、原料價格上漲及本地生產成本上昇的影響,澳門的毛針織業開始走下坡路,相當數量的小型針織廠倒閉,也有部分企業將工序或整個工廠遷移到中國內地。1987年毛針織業的出口總值為12.04億元,1995年降至6.8億元,1997年更跌至4.67億元,在1996年下降21%的基礎上再下降13%。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共同體、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澳門的一些大、中型毛針織廠獲有國際羊毛局頒發的認可執照,所織的毛衣符合國際羊毛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