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

  又譯為《中國文庫報》、《中華叢報》。1830年美國傳敎士裨治文(E.C.Bridgman,1801~1861)到達廣州後,與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等成立廣州基督敎聯合會(The Christian Union at Canton),馬禮遜首倡出版該報,後由奧利芬在美勸捐一套印刷機器贈予廣州敎士,作為出版之用,出版經費則由奧氏支持。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5月在廣州發行。1839年運往澳門出版。1851年(清咸豐元年)12月停刊,前後近20年,每年出合成卷,共出20卷。該報向西方人士提供“有關中國及其毗鄰國家最可靠、最有價值的消息”。該報反對鴉片貿易,譴責煙販,為中國政府禁煙運動作辯護。鴉片戰爭前,每期闢有“宗敎新聞”,“文化情報”和“新聞”等欄,鴉片戰爭後前兩欄取消。刊有地理、中國政府與政治、財經與海陸軍、商業、船運、鴉片、中國對外關係、中英戰爭、香港、日本、韓國、南洋群島、其他亞洲諸國、異敎、傳敎、修改《聖經》、其他等數十種欄目。主要撰稿人有裨治文、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郭士立(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1814—1843)、馬禮遜、麥都思、胡夏米(林賽)、奧立芬、斯蒂文斯、巴駕等。中國作者梁進德等曾為之撰稿。該報出版後受到西方人士的高度評價,迄今仍以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而受到中外史學界的重視。


  《中國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