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節

  民間傳統節日。俗稱“七夕”、“七姐誕”。民間傳説農曆七月初七為牛郎星、織女星相聚之夜;亦為婦女乞求智巧之日。起源甚早,系由星名衍變而來。《詩經.小雅.大東》篇記有“織女”星、“牽牛”星;南北時期已有比較完整的牛郎織女故事,民間已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的習俗。往昔,這個節日在澳門是很隆重的。姑娘們在一個月前便開始準備各種奇巧玩品,用色紙、米粒等製作各色花燈、仕女、器物、宮室,以及牛郎織女、銀河鵲橋等,伴以果品、糕餅等,羅列香案,於初六日陳設庭內。初六祭祀織女,初七祭祀牛郎。初六夜,姑娘們盛裝打扮,焚香“慕仙”;初更時,對天禮拜,開始“迎仙”;因為有七位仙女,自三更至五更要拜天七次,稱為“拜仙”。禮拜後,便向織女乞學技藝,取絲線穿針孔,稱為“乞巧”。能穿入針孔者,為“得巧”姐。過去,每逢七月初六、初七晚,澳門的大街小巷人來人往,參觀各家陳列的奇巧藝品;姑娘們則盼望如織女一樣,能得到一位如意郎君,摆脫婦女所處的不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