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土壤
澳門地區土壤受地形、地質、水文等條件和人為活動的影響,分佈呈現一定的規律性。澳門地區土壤以赤紅壤為主,還有濱海沙土、濱海鹽土、菜園土、堆疊土等。
赤紅壤又稱磚紅壤性紅壤,集中分佈在澳門半島的東望洋山、西望洋山、青洲山、望廈山等山丘上。濱海沙土是指沿海岸沙質堆積發育而成的土壤,分佈在澳門半島東北部黑沙環一帶,此處今已填埋為建設用地。濱海鹽土是指退潮後露出海面的海床土壤,位於海陸之間過渡地帶,即在潮間帶及潮上帶,是常受海陸作用而不斷向海增長的土壤資源,亦是澳門填海造陸、水產養殖和捕撈的重要場所。濱海鹽土分佈於澳門與廣東珠海灣仔間。菜園土分佈在澳門半島北部,主要種植蔬菜作物等,現已開發為建設用地。菜園土的成土母質主要為濱海沉積物,包括冲積、洪積、堆積物,經人工長期栽種蔬菜發育而成。堆疊土在澳門按照利用方式不同可分為狹義的堆疊土和堆疊地兩種。堆疊地是指人工堆疊的土壤、土堆,用作公園、景觀等,主要分佈在澳門半島北部的螺絲山等處。狹義上堆疊土是指填海造陸而成的建設用地,主要分佈在澳門半島的東西北部。
氹仔、路環的土壤形成受到母質、地形、氣候等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在路環、氹仔島丘陵地,受母質和坡度的影響其頂部和山脊上孕育的土壤多含巨大石礫,土層淺薄;山坡和山麓的坡積物和冲積物上孕育的土壤,土層較厚。從山頂至山麓土壤分佈規律是酸性粗骨土——赤紅壤——濱海沙土——濱海潮灘鹽土或含鹽性硫酸性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分佈着赤紅壤性土。路環丘陵南坡是薄薄赤紅壤,而北坡是中厚赤紅壤;大氹山南坡多粗骨赤紅壤,北坡是中厚赤紅壤。酸性粗骨土主要分佈在路環的西北部石場附近、九澳水庫週圍,大氹山東南坡,小氹山西坡和北坡。濱海沙土分佈在路環黑沙灘、竹灣及氹仔沿岸,目前黑沙灘和竹灣等已營造有木麻黃林,成為旅遊觀光、沐浴的場所。路環的濱海沙土由於島嶼和岬角地形的影響而孕育為黑沙灘、竹灣等,造成局部靜風坡積條件,有利於孕育濱海沙灘、沙堤。濱海鹽土主要分佈在路氹連貫公路的東、西側,單西側估計面積有5000畝以上(現已填成陸地),還分佈在氹仔與澳門半島之間。海濱鹽土含鹽量較高,土層深厚,質地粘重,還原性物質較多,中潮位線以下的灘面較低,受浸時間較長,仍為泥灘;中潮線以上受潮浸時間較短,露出水面時間較長,逐漸生長紅樹林等耐碱植物,成為紅樹林灘上的硫酸鹽土。沼澤土是一種受地表水或地下水浸的土壤,零星分佈在路環低丘間的窪地或溝谷出口、黑沙灘紅砂堤內側的潟湖等地,多為季節性地表沼澤土,分佈面積很小。菜園土零星分佈在氹仔中部的卓家村、三家村,路環的九澳村、黑沙村、麻鷹洞北部等的村邊及丘陵坡腳,主要種植蔬菜作物等。堆疊土分佈在氹仔中部和東北部以及路環的西北部等地,成土母質為人工堆疊沙泥,地表多礫石、粗砂,植被為人工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