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土地資源
澳門地區面積小,而且多丘陵、台地,城市建設用地相當緊張,海拔20~30米坡度不太陡的台地、小丘都開闢了街道,蓋起了房屋,甚至丘陵的山坡上也建了住宅。貧乏的土地資源,滿足不了城市迅速發展的需要,應付不了人口的急劇增長。不過,澳門地區沿海淺灘廣泛分佈,這些淺灘成了澳門寶貴的後備土地資源和擴大城市建設用地的希望所在。填海拓地是澳門增加土地資源的唯一出路。從19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澳門地區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填海工程,較大規模的有:1866~1910年澳門半島西岸的北灣和淺灣填海,1919~1924年澳門半島西岸的內港填海,1923~1938年澳門半島東岸的新口岸和南灣填海,80年代後期開始的澳門半島東岸黑沙環填海、新口岸填海、南灣填海,還有氹仔的中部填海、東北部填海、機場填海,路環東北部填海和西北部填海等。經過100多年的填海拓地,到1997年一共造出了11.2平方公里(相當於原來總面*的1.1倍)的土地,而且都是平坦的優良城市建設用地,大大彌補了土地資源的不足。不過,1997年澳門地區人均土地面積僅51平方米,澳門半島更衹有19平方米,與鄰近大城市相比,土地資源不足是發展的制約條件。目前,仍在路氹連貫公路西側進行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