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工業
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和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社會生產部門。澳門工業是以輕紡工業為主,屬勞動力密集型的外向型出口加工業。在經歷20世紀60年代的起步階段,70年代的快速發展階段之後,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以紡織製衣為主的多元化工業體系。昔日具有特色的火柴、爆竹及神香等三大傳統手工業,自50年代末已日漸式微,代之而起的是製衣、針織、彩瓷以及新興的塑膠、電子、玩具、人造花及建築材料等工業。80年代,又相繼出現新工業,如鋼琴、騎具、牙科配料、磁帶、纖維製品、水泥製品、露天帳篷及捲煙等工廠。澳門重工業所佔比重不大,大多是80年代建立起來的,如1983年建成投產的水泥廠,1986年相繼建成投產的雲石加工廠、鋼鐵廠、電池廠以及發電廠等。1990年澳門有工業場所2274間,在職工人64700餘人,工業總産值超過13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9.8%。隨後,工業發展放緩,開始出現萎縮趨勢,不少工廠或生產工序移往中國內地,到1996年,工業場所數量減少為1385間工業員工減至41000人,工業總產值佔本地生產總值降至38.3%。澳門工業的發展具有4個特點:①勞動密集型為主,依賴出口配額。澳門工業發展並無先天的優越條件,80年代澳門加工工業之所以發展較快,主要是因為能夠獲得發達國家的出口配額與關稅優惠,並能利用中國內地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②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工業的主體是中小型工廠,大型工廠非常少。1996年平均每個工業場所的員工數量不超過30人。(3)工業採用外向型模式,對外依賴性大,原材料和生產設備基本依靠進口,產品全部或大部分外銷,出口市場嚴重依賴歐洲共同體市場和美國市場,澳門绝大部分工業產品集中輸往這兩個地區。1995年輸往這兩個地區工業品的比重為73.8%。(4)製造業結構在80年代曾出現多元化發展的勢頭,但90年代以後,一度興旺的電子、人造花、瓷器、玩具等製造業逐漸淡出澳門,澳門工業集中到紡織和製衣部門。1996年紡織、製衣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超過80%,非金屬礦產品(包括玩具)業佔3.6%,機器、電器用品比重為2.8%,製鞋、食品、印刷、金屬品等行業的比重介於1.6%~1.2%之間。未來澳門工業的發展將日益受本地生產成本上升,鄰近新興工業國的競爭加劇,配額將逐步取消的壓力,澳門工業的生存空間狹窄。為了推動澳門工業的發展,90年代以來澳門政府先後設立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推出聯生工業村計劃。1995年又設立官民合作的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希望通過這些努力,引進技術,加強管理,使傳統工業努力掙扎摆脫固有局限,步入轉型期。澳門企業家與中國內地有關科研機*、企業以及臨近地區開展廣泛的合作,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目前寶法德玩具廠有限公司、賀田工業有限公司、澳門光電儀器有限公司、愛華電器製品廠等一批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已經建立起來,並與內地的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以及深圳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此外,利源製衣廠、勝生制衣廠有限公司和僑光集團電腦織機廠等傳統企業應用電腦技術控制生產流程,是應用高新技術促進傳統工業現代化的成功實例。
80年代發展蓬勃以勞動密集為主的紡織製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