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根據澳門政府統計暨普查司的統計,1997年12月31日澳門居住人口總數為42.2萬人,其中男性20.29萬人,女性21.91萬人;0~14歲年齡組人口佔24.9%,15~64歲佔67.5%,65歲及以上佔7.6%。澳門人口中,96%以上是華人,其餘則以葡萄牙人居多。葡萄牙人中,約有1萬多人是土生葡人。
澳門人口的歷史發展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澳門地區就有人類的活動。不過,直至13世紀70年代的南宋末年,才有人定居,或是出海捕魚,或是開荒種植,形成小村落。
16世紀50年代初,澳門人口仍然衹有400人左右。後來葡萄牙人通過賄賂明朝官員,進入澳門定居,並作為其商船隊的基地和貿易中繼港。從16世紀70年代到17世紀30年代,澳門逐漸成為當時東西方貿易的中心之一。商業、貿易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聚集。1640年,澳門人口達到4萬人。此後,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澳門對外貿易逐漸衰落,人口減至2萬人左右(1743年更曾經下降至5500人)。後來澳門又成為西方不法商人從事鴉片非法貿易的一個基地,吸引了大批冒險家、投機商,使澳門出現了畸形的繁榮。1835年澳門人口又達到37000人。林則徐的禁煙,打擊了在澳門非法鴉片貿易,迫使許多不法商人撤離。據林則徐派員於道光十九年(1839)到澳門造冊調查(可以説是澳門最早的一次人口調查),統計出澳門人口共約1.3萬人。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澳門人口發展總的趨勢是不斷增加,雖然有的時候有些波動。1866年澳門葡萄牙當局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計澳門人口為5.6萬人。1927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澳門人口已達15.7萬人。
20世紀30年代後期和40年代初期,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廣東沿海各地和香港相繼被日軍佔領。而葡萄牙是中立國,澳門未被日軍入侵。因此大量難民逃進澳門,人口激增。1939年第八次人口普查結果是24.5萬人,而1940年估計澳門人口達到40萬人(另一些説法估計高達50~60萬人)。
1945年抗戰勝利後,進入澳門的難民紛紛返回原居地,澳門人口急劇下降。50年代澳門經濟不景,不少人到外地謀生,也有許多學生回中國內地升學。因此,1950~1960年出現了20世紀澳門人口發展的低谷。1950年和1960年的第九次和第十次人口普查結果,澳門人口分別衹有18.8萬人和16.9萬人。
20世紀60年代以後,澳門經濟開始發展,加上不少東南亞華僑進入定居,以及大量中國內地合法與非法移民等原因,澳門人口持續增長。1991年第十三次人口普查結果,澳門人口已達35.6萬人。
從上述澳門人口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澳門人口的增減波動,受澳門本身以及周圍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因素的影響很大。
澳門人口的特徵20世紀60年代以後,澳門人口的發展進入了現代階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增長速度較快,機械增長影響大
1960~1990年,澳門人口從16.93萬人增加至33.95萬人。澳門人口在這30年間增加了17.02萬人,正好翻了一番。進入90年代以後,增長速度更快。1960~1990年平均年遞增率為2.35%,而1990~1997年的平均遞增率上升到3.16%,增加了0.81個百分點。
澳門人口的增加,固然與人口的自然增長(出生與死亡人數的差額)有關,不過,機械增長(移民遷入與遷出人數的差額)的作用更大。從1960~1997年,澳門居住人口共增加了25.27萬人,其中自然增長佔49.2%,機械增長佔50.8%。另據1991年澳門第十三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澳門的居住人口(不包括水上居民)中,衹有38.3%一直居住澳門,而有51.1%以前居住在中國內地,4.1%以前住在香港,1.5%以前住在葡萄牙,5%以前住在其他國家。在以中國內地為前居地以及在中國內地出生的澳門居民中,有40.2%在澳門居住了10~14年,有36.9%居住了1~9年。也就是説,從中國內地移居至澳門的人口中,大部分是在70年代後半期和80年代遷進的。
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下降
1960年澳門的人口出生率高達31.4‰,1961~1963年都在25‰以上,以後雖然逐漸下降到15‰以下。但是由於70年代中期以後大量正當生育年齡的青壯年移民進入,出生率到了80年代又再升至20‰以上,有幾年甚至高達25‰~26‰。不過,進入90年代以後又持續下降,1997年出生率衹有12‰。
澳門60年代的人口死亡率也相當高。1960年和1961年高達10.6‰和10.4‰,1962~1968年一直在7‰以上。70年代以後。澳門經濟發展較快,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居民生活素質有所提高,人口死亡率逐漸減少。80年代後期下降到5‰以下,90年代繼續減少,1997年死亡率衹有3.1‰。
自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與出生率相似,呈波浪型的下降。1960年澳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7‰,以後逐漸下降,但是到80年代中後期又上升至20‰左右。進入90年代以後又迅速下降,1997年自然增長率衹有8.9‰。
3.人口密度甚高
澳門面積很小,而人口眾多,因而人口密度甚高。雖然20世紀80年代以後澳門不斷進行大規模的填海拓地工程,但是60年代以後澳門人口增長比較快,人口密度也隨之迅速升高。1960年澳門總面積為15.52km2,人口密度為10912人/km2;1970年面積稍有增加,為15.8km2,而人口密度則增加了44%,達15736人/km2。90年代澳門人口密度更接近2萬人/km2。1991年澳門總面積為18.0km2,人口密度為19761人/Km2;1997年面積21.45km2,人口密度為19676人/km2。由於澳門居住人口絕大部分集中在面積更加小的澳門半島,所以半島的人口密度更是高得多,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60年代澳門半島人口密度接近3萬人/km2,70和80年代超過了4萬人/Km2,1991年高達51127人/km2,1996年也達49872人/km2。根據1996年澳門人口中期調查的結果,半島各區中以花王堂區人口密度最高,達97368人/km2;其次是花地瑪堂區和風順堂區,分別為54188人/km2和54176人/km2;再次為望德堂區,50469人/km2;最低是大堂區,僅為20455人/km2。
4.人口分佈很不平衡
澳門半島是市區,商業繁榮,交通便利,政府機構、學校、醫院診所集中,生活條件方便,人口稠密;而離島則開發較遲,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較差,人口稀少。1960年,澳門的居民人口(不包括水上居民)中,95%集中在澳門半島,衹有5%居民在離島(3.3%在氹仔,1.7%在路環)。後來遷進的移民也大都集中於半島。因此,1970年和1981年半島人口的比重提高到96.9%,1991年達到97.1%。進入90年代,氹仔加快了開發的步伐,在其西北部和中部興建了一些商住樓宇和住宅樓宇,吸引了部分居民。因此,氹仔的人口比重從70、80年代的2%左右提高至1996年的4.3%,澳門半島則減少到95.1%,路環也從1%左右減少到0.6%。
澳門半島各區人口分佈也不平衡。1970年,花王堂區人口最多,集中了澳門半島居住人口的37.0%,其次是大堂區,佔20.9%,再次是花地瑪堂區和風順堂區,分別佔17.9%和16.9%,望德堂人口最少,僅佔7.2%。後來半島的人口分佈格局逐漸發生變化,最明顯的是花地瑪堂區人口的激增和大堂區人口的減少。花地瑪堂區是新興的發展中地區,新建樓宇多,新填海區大,新近遷進的移民多數居住在此區,因此人口增長很快,先後超過了大堂區和花王堂區,躍居半島第一位。1970~1996年,該區面積從20km2增加至3.08km2,居住人口從4.07萬人激增至16.69萬人,翻了兩番多。大堂區雖然也有大面積新填海區,但是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澳門現代中心商業區佔了該區相當大的範圍。那裡有不少商業大廈是從舊的商住樓宇改建的,住宅單位少了,居住人口也減少了,逐漸從第二位退到半島倒數第一位。1970~1996年,大堂區面積從1.0km2增加至1.54km2,居住人口則從4.74萬人減少至3.15萬人,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據1996年澳門人口中期調查結果,澳門半島居住人口中,花地瑪堂區佔42.7%,花王堂區佔28.4%,風順堂區佔12.6%,望德堂區佔8.3%,大堂區佔8.1%。
5.人口性別比例有所變化
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澳門人口是女性稍多於男性。1960年男、女性分別佔人口總數的49.1%和50.4%。以後直至80年代初期則是男性比女性多。1970年和1981年男性人口比重分別為51.4%和50.9%,而女性人口比重則分別為48.6%和49.1%,從80年代中期到現在,都是女性人口較多。1997年女性人口的比重為51.9%,而男性人口比重衹有48.1%。
6.人口年齡構成漸趨老化
1960年澳門0~14歲年齡組人口比重佔40.3%,15~64歲年齡組佔54.6%,65歲及以上年齡組佔5.1%,老少比衹有13.2%,少年撫養系數高達74.9%,老年撫養系數9.9%,屬年輕型(增長型)的人口類型。以後出生率和死亡率逐漸減少,又有大量青壯年移民進入,澳門人口年齡構成有相當大的變化。1991年0~14歲年齡組人口比重減少至24.6%,15~64歲年齡組和65歲及以上年齡組的比重則分別增加到69.0%和6.6%,老少比提高到26.9%,人口類型屬成年型(穩定型)。但是,已經開始向老年型過渡,因為少年兒童比重已經符合老年型的標準(3。%以下)。1997年,少年兒童比重變化不大(24.9%),仍然符合老年型標準;老年人口比重則繼續上升至7.6%,逐漸趨近老年型標準(10%以上);老少比增加到30.5%,已經達到老年型的標準(30%以上);少年撫養系數迅速下降到36.9%,老年撫養系數則上升至11.3%。可以看出,90年代人口老化的趨勢更加明顯。
7.家庭規模逐漸變小

上茶樓嘆茶是澳門老人之主要消遣活動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家庭觀和生育觀也起了變化,大家庭逐漸讓位給小家庭。根據澳門最近三次人口普查的結果,1970年澳門每戶平均人數為4.8人,1981年下降到4.0人,1991年再進一步減少到3.5人。有2~4名成員的小家庭比重從1970年的30.2%增加到1981年的43.7%和1991年的60.3%。而有6名成員或以上的大家庭比重則從1970年的43.6%減少到23%和1.8%。
8.人口文化敎育程度有所提高
從最近兩次澳門人口普查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澳門人口的文化素質是有所提高的。澳門6~25歲居住人口的就學率從1981年的46.8%上升到1991年的58.1%。在15歲及以上的勞動人口中,文盲率從1981年的13.5%大幅度下降到1991年的4.9%,而具有初中以上敎育程度的比重則從36.9%提高至49.7%。其中具有大專以上程度的比重從3.2%增加到6.6%,人數從4015人激增至13033人。

青少年間時喜往圖書館閲讀
9.勞動力從第二產業流向第三產業
20世紀70年代澳門經濟的起飛,現代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80年代末期開始,澳門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轉變,製造業發展開始轉緩,近幾年甚至出現下滑的趨勢,而第三產業則蓬勃發展。這些情況可以從就業人口行業分佈的變化清楚看出。1981年製造業員工佔澳門就業人口的45.0%,1991年下降到32.2%,1997年繼續縮減至20.7%。與此相反,第三產業員工的比重則迅速上升。例如,1981、1991和1997三個年份的批發、零售、餐廳、酒樓及酒店員工比重從18.5%上升至22.1%和26.5%,銀行、金融、財務、保險、地產及商業服務員工的比重從1.7%提高到4.8%和6.8%,公眾服務、社會福利及個人服務員工比重從15.4%上升至26.3%和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