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澳門旅遊業的發展

 
廣義上講, 澳門旅遊業應包括旅遊、酒店等經典旅遊業務、博彩業和娛樂業。我們重點分析旅遊業和博彩業, 而將其它的相關行業歸納上述主題之內。本章先分析旅遊業的發展。

一、澳門早期旅遊業發展的特點

對於原來居民甚少的澳門來說, 早期的經濟繁榮是與旅遊業的發展相伴而生的。如果我們把旅客定義為“在外作客、旅行或從事商務活動的人”, 那在澳門開埠到城市逐漸形成, 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處於萌芽狀態的澳門早期旅遊業也一直在不斷演進, 地位舉足輕重, 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些在澳門發展史上留下足蹟的旅客中, 絕大多數并不是觀光客。來澳的主要有四類旅客, 最多的是第一類人, 即來自中國內地的商賈、小販、工匠和漁民, 第二類是以葡萄牙人為代表的, 用軍艦、槍砲武裝起來到澳門貿易的外國商旅; 第三類是以傳教為目的宗教人仕; 第四類是以觀光、了解文化習俗為目的旅行者, 這部分人為數極少。

澳門旅遊業的發展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帆船時代, 從澳門開埠到鴉片戰爭香港開埠止, 澳門商務、宗教旅遊經歷一個發展、繁榮到衰落的過程; 第二階段是機械輪船時代的早期博彩旅遊階段, 從香港開埠到1960年約120年時間, 澳門在摸索中發展, 經歷了鴉片交易、苦力貿易、色情行業等黑色商務旅遊活動之後, 最終落腳於博彩旅遊, 由民間聚賭發展到政府招商開賭; 第三階段, 現代博彩旅遊階段, 1961年葡萄牙准許澳門將博彩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娛樂”, 澳門博彩業合法化得到葡國的確認, 開創澳門旅遊業的新紀元。我們把第一和第二階段的旅遊業稱為早期旅遊業。從前幾個部分的情況看, 澳門早期旅遊業具有四個鮮明的特徵, 在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交替發生作用。

第一, 周期性。期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季節性和更替性。從一開始, 澳門旅遊業就有鮮明的季節性, 帆船時代商務和宗教旅遊的季節性是由季候風所決定的。每年五月至十月是商務活動的旺季, 春夏之交, 外國商船乘風而來, 秋盡冬來, 外國商船便離澳而去, 周而往返。在很長時間里這種周期性的表現形式由海上轉到了陸地, 十八世紀末之後, 每年來華的外國商船多至百艘, 但按清政府的法令, 外國婦女不得進入廣州, 所以來華的外國商人、船員及領事的妻女只能留居澳門, 到了冬天, 仍留在中國的外國商人還必須在澳門“住冬”, 澳門的冬季因此變得熱鬧。

澳門早期旅遊業的周期性還表現在旅遊的項目具有很強的更替性, 盛衰的生命周期明顯。最早的商務、宗教旅遊發展至極盛的壟斷時期之後很快衰落, 以“住冬”為代表的旅居娛樂業在鴉片戰爭之後風光不再, 苦力、鴉片貿易相伴的黑色商務旅遊也由極盛之後緩緩沒落, 早期賭博業由長期以來的民間聚賭, 發展到澳葡政府“合法”開賭, 在設立“闈姓”賭博之後至極盛, 又因“闈姓”賭商返回廣東由高峰滑落。

第二, 邊緣性。所謂邊緣性是指澳門早期旅遊業, 通常介於正邪之間, 具有道德上的弱點和不正當的傾向, 缺乏正義性。從葡萄牙人用欺騙、賄賂手段據澳、租澳, 到鴉片戰爭之後強行佔澳毫無公義可言。宗教旅遊客觀上溝通了中西文化, 促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傳入中國, 但在當時傳教仍是一種邊緣的違法行為, 中國政府明令禁止外國傳教士向中國居民傳教。

帆船時代結束後澳門漸次出現并興旺起來的黑色商務活動, 如鴉片貿易、苦力貿易、賭博、娼妓等活動都具有違法性和不道德性, 這些活動不僅為中國政府所禁止, 有的也一度是葡萄牙法律所禁止的, 如賭博和苦力貿易。澳門早期旅遊業的這種邊緣性是由澳門地緣和政治管轄的邊緣性所決定的, 無論是中國的法律, 還是葡萄牙的法律, 因為澳門本身的特殊性, 而出現很多法律的盲點和漏洞, 使之無法得到徹底的執行。

第三, 依賴性。澳門早期旅遊業的發展對中國政府的政府特殊的優惠政策有依賴性。早期的壟斷性海上貿易就得益於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明朝政府重農抑商, 將海禁政策寫入《大明律》。嘉靖元年, 明朝政府封閉泉州、寧波二港, 廣州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 鄰近廣州的澳門因此受惠。清政府在1655-1684實行海禁二十九年期間, 準予澳門與廣州進行陸路貿易, 使澳門實際上成為中國與西方貿易的唯一通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 清政府廢除海禁, 開放松江、寧波、泉州、廣州四港口為對外貿易港口, 在澳門門設立粵海關澳門總口, 對葡萄牙商人的船隻減免船鈔四分之三。康熙五十六年(1717), 清廷下令禁止商民往南洋各國貿易, 但經葡人請求, 給葡萄牙商人以特殊優惠, 準予往南洋貿易, 使澳門葡商得以獨攬南洋貿易之利。這些優惠政策一旦改變, 如廢除海禁, 澳門商務旅遊就會受到影響。

第四, 夾縫性。從澳門四百餘年的發展史看, 澳門旅遊業的發展具有在夾縫中求生存, 夾縫中求發展的特徵。經常是為其它地區所不為, 為其它地區所不易為, 越是在戰亂紛爭的環境下, 越能漁翁得利。澳門的旅遊業與周邊其它地區發展趨勢有逆向的傾向, 雖然一般而言, 同一區域不同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同進共退, 但澳門有其特殊性, 往往周邊地區限制發展旅遊業, 或者周邊地區發生動亂、限制某些旅遊項目開展時, 如禁賭、禁止販買苦力, 採取宗教排斥手段時, 澳門的旅遊業反而會受益。

帆船時代後, 澳門的博彩、娼妓、苦力和鴉片貿易的興起和發展, 無一不是在周邊地區的夾縫中發展的結果。這一特徵在鴉片戰爭前後表現的更為突出, 葡萄牙人以中立為名, 左右逢源, 坐收漁利, 大發國難財, 將澳門作為英軍官兵的遊覽、休假之地, 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基地, 正如費成康先生所描述的那樣, “在中英兩國劍拔弩張之際, 澳門的對外貿易不僅未受影響, 甚至因英國商船被禁止進入廣州, 更多的貿易在澳門進行, 而顯得格外與盛”。

澳門在政經環境惡劣的情勢下成為避難所而在夾縫中受益的類似例子很多。光緒二十六年(1900), 內地暴發義和團運動, 大批官吏、富紳逃避至澳門; 1941年底日軍攻陷香港, 葡萄牙宣佈中立, 澳門宣佈收容一切難民; 1949年, 大批逃避戰亂的官紳、平民及撤退的國民黨軍政人員來澳, 這些避難潮帶來了資金和人才, 直接促進了當時澳門的繁榮。

夾縫性決定了澳門難以與周邊地區同舟共進, 周邊地區的發展, 會導致澳門相關行業的衰亡。典型的例子是, 以貿易為主要內容的商務旅遊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 內地開放的通商口岸增多後, 迅速衰落, 來澳外國人旅居中心的地位也為香港、上海所取代。

二、現代澳門旅遊業的發展歷程

澳門現代旅遊業, 始於六十年代初。1961年2月,葡萄牙海外部頒佈新法令, 確定澳門(包括 仔、路環)為旅遊區, 特准在澳門開設“博彩娛樂”, 指出:“設立這種旅遊區, 將對澳門的經濟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澳門因此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支援。”一九六一年七月, 澳葡以立法形式公佈“承投博彩娛樂章程”、“承投山舖票條例”, 登報公開招商競投。

1962年初, 澳門旅遊娛樂公司投得經營賭業專利權。根據合約規定, 專營公司必須建設一間具有國際水準的賭博娛樂場, 興建三間一流酒店, 創辦三間旅行社, 負責改善港澳交通, 支持澳門繁榮費用。隨著港澳交通和本澳旅遊設施的的不斷改善, 澳門逐漸變成香港旅遊路線的延伸點, 各類遊客人數直線上升。

澳門海陸空交通四通八達。港澳客運是澳門最重要的航線, 除了擁有一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噴射船隊, 維繫港澳之間的交通, 此外澳門來往廣東省各主要港口的客輪服務雖然式微, 但也在繼續發揮作用。空運方面, 港澳之間有傳統的直升機客運服務, 澳門國際機場建成之後, 澳門的交通條件從根本上改變, 開通了多條國際航線和國內航線, 使用國際機場的旅客呈直線上升之勢。連接珠海陸上運輸也增加了新的渠道, 1999年珠澳蓮花大橋開通, 意味著粵港陸上運輸的能力進一步得到加強。酒店的數量和檔次亦不斷提高, 到1998年, 澳門已有各類酒店場所105間, 酒店客房9015間, 其中五星和四星級酒店客房5046間, 三星級酒店客房2185間。

從整體上看, 來澳旅客呈現出不斷增長的勢頭。經香港來澳門的旅客, 1965年首次突破百萬人次大關, 到1973年突破二百萬人次大關, 到1979年則突破三百萬人次大關。1979年, 我國決定對外開放珠海、中山等地區, 使澳門對各類遊客增加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時澳門回力球場、賽馬場相繼建成, 一批大型豪華酒店陸續營業, 旅遊設施不斷完善。1982年起遊客總數達四百萬人次。1988年來澳旅遊客人數突破五百萬關口, 達554萬人次, 比六十年代初期增長十倍以上, 亦超過本身人口十倍有多, 其中外籍遊客過百萬大關, 比六十年代初增長近二十倍, 超過本地人口一倍以上。進入九十年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內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帶動了澳門工業、房地產業、銀行業、旅遊業的發展。1991年遊客人數突破六百萬, 1996年, 來澳旅客人數超過八百萬人次, 1997年回落至700萬人次, 1998更跌至695萬人次。

表4-1 九十年代來澳旅客人數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人數
7488610
7699178
7829311
7833754
7752495
8151055
7000370
6948535
增幅%
 
2.81
1.69
0.06
-1.04
5.14
-14.12
-0.74

資料來源: 澳門統計暨普查司歷年統計年鑑

澳門的旅行社的數量也越發展越多, 五、六十年代, 澳門的旅行社不足十間, 八十年代初達到三十餘間, 目前已超過100間。澳門居民出外旅遊極為普遍, 雖然1998年的外出旅遊的總量僅為10.5萬人次, 但已相當於43萬人口的四分之一, 三大首選旅遊目的地分為中國內地、泰國和台灣, 分別佔總量的58%、15%和5%。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澳門旅遊業形成了博彩為主, 觀光及娛樂服務協調發展的結構。澳門目前主要有四種博彩形式:幸運彩;賽狗、賽馬;彩票(包括白鴿票、即發彩票和泵波拿); 賭波。各種博彩的方式, 也是中西結合, 多種多樣。在所有博彩中, 幸運博彩最受歡迎, 大大小小的賭場共有十間之多。

觀光旅遊也在不斷發展, 東西方文化四百餘年交匯的歷史, 給澳門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 葡歐式建築同中式屋宇並存、中葡人民混居、中葡兩種語言文字同時流通、東方的佛儒道教同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各行其道、兩種民風習俗、禮儀、服飾互相滲透, 形成澳門觀光旅遊的特色。娛樂服務業是澳門特色行業, 五光十色的夜總會、桑拿浴室、歌舞廳、艷舞表演, 構成澳門夜生活的風景線, 該行業往往以色情服務為賣點, 招徠遊客, 在澳門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旅遊業已經發展成為澳門經濟的首要經濟支柱, 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容納大量的就業人員, 支撐和推動著澳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酒店、餐飲、的士、娛樂行業因此得到發展。

澳門旅遊業有以下四個的特點:

第一, 地位舉足輕重。旅遊業已經成為澳門首要的經濟支柱其發展速度之快, 佔政府財政收入比例之高, 容納就業人員之多, 對澳門對外交通、基礎建設的發展的貢獻之大, 都是極為少見的, 它推動了酒店、餐廳、出租汽車行業的發展, 為澳門的繁榮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第二, 政府重視。政府設立專門的行政架構來協調和領導旅遊業的發展, 負責推廣澳門旅遊業, 在一些國際性大城市設置澳門旅遊服務處, 對具歷史或藝術價值的古建築加以統籌維修, 并積極參加有關國際組織, 如亞太區旅遊協會(PATA) 、東亞旅遊協會(EATA)和世界旅遊組織(WTO)等。

第三, 嚴重依賴華籍旅客。澳門旅遊業對鄰近地區的依賴程度很高, 絕大多數的客源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和台灣, 客源單一, 外國旅客的數量相當有限。即使在國際機場落成之後, 外國遊客數量也未見增長, 且大多數仍轉道香港進入澳門。

第四, 發展不平衡。旅遊業依賴博彩業, 其它適合一家大小遊憩的旅遊景點不多, 結構單一發展不平衡, 觀光旅遊只佔小部分,其它形式的旅遊, 如家庭休閒, 會議, 商務旅遊開發得不夠。澳門博彩業的發展建基於鄰近國家和地區禁賭的基礎之上,一旦環境改變,澳門博彩的客源將難以為繼。另外博彩業的過分膨脹的社會成本也很高, 如高利貸、黑社會、行騙、賣淫、吸毒等問題始終禁而難止。

三、來澳旅客的結構

來澳門的旅客絕大部分來自香港, 1961年香港旅客佔72%, 1970年佔90%。八十年代香港旅客的比重穩佔80%或以上。九十年代之後, 香港旅客的比重逐漸下降, 1991年仍有82.3%, 1993年為77%, 1997年更降至67%。1998年, 來澳旅客的總數為694.85萬人次, 比九七年下降1%。下面, 我們以該年數據為目標, 分析來澳旅客的結構。

1旅客進入澳門的通道

旅客進入澳門可以選擇海陸空三種類型的通道。由於地理位置和傳統的便利渠道等原因, 海路是旅客來澳門的主要通道。1998年經外港碼頭, 即港澳碼頭入境, 從香港來澳門的旅客456.8萬人次, 佔旅客總數的66%, 經內港十四號碼頭從中國內地來澳門的旅客為11.9萬人次, 佔2%; 經陸路從關閘入境的旅客174.9萬人, 佔25%; 經空路來澳的旅客有51.2萬人, 只佔旅客總數的7%。

三個主要渠道入境旅客的結構有很大的不同。經外港碼頭入境旅客,香港旅客是主體, 佔81.1%; 經陸路入境旅客主要來自中國大陸, 佔陸路入境旅客總數的73%; 經空路入境主要來自台灣和中國內地, 佔總數的比重分別為81%和10%。

2按來源地劃分的旅客結構

從1998年的來澳旅客結構看, 來自東亞的旅客佔旅客總數的94%, 其中香港旅客佔入境旅客總數的比重為68%, 台灣旅客和內地旅客的比重相當, 約為11.8%, 其它地區的旅客合在一起的比重亦不超過百分之十(具體數據參見表4-2)。這些數據顯示, 澳門的客源集中在周邊地區, 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在內的華籍旅客的比重高達91.6%。

表4-2 按原居地統計的入境旅客
 
地區/國家
1998
1997
變動率
人數
%
人數
%
%
東亞
6535462
94.0
6517679
93.1
0.27
南韓
22881
0.33
88863
1.27
-74.3
台灣
816640
11.8
908907
13.0
-10.2
日本
155697
2.2
286060
4.1
-45.6
香港
4721762
68.0
4702475
67.2
0.41
內地
816816
11.8
529829
7.6
54.2
南亞
11113
0.2
11582
0.2
-4.1
東南亞
109023
1.6
160376
2.3
-32.0
美洲
97856
1.4
99345
1.4
-1.5
歐洲
139556
2.0
162684
2.3
-14.2
大洋洲
31677
0.5
32333
0.5
-2.03

資料來源: 澳門統計暨普查司《旅遊統計1998》

數據顯示, 1998年來澳旅客總數比1997年下降1%, 除了中國內地旅客大幅上升五成四, 香港旅客與前一年略增2萬人之外, 其它地區的旅客均呈下降之勢, 南韓、日本、東南亞來澳旅客的跌幅惊人。

3隨團旅客結構

1998年, 隨旅行團來澳門旅遊的旅客數量達到87.1萬人次, 比1997年下降11.2%, 佔入境旅客總數的比重為12.5%。隨團來澳旅客主要有兩大特點: 一是來澳旅客以散客為主, 隨團比例低。八個來澳旅客中, 平均只有一人參加旅行團來澳門旅遊。二是隨團來澳旅客主要集中在中國內地和台灣, 兩地的隨參團旅客佔隨團旅客總數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三。

表4-3 按原居地統計的主要客源地隨團來澳旅客概況
 
原居地
1998
1997
變動率
人數
%
人數
%
%
總數
870988
100.0
981174
100.0
-11.2
中國內地
474960
54.5
358010
36.5
32.7
日本
81366
9.3
166568
17.0
-51.2
香港
66506
7.6
80601
8.2
-17.5
台灣
179206
20.6
206342
21.0
-13.2
葡萄牙
11167
1.3
14481
1.5
-22.9
美國
8935
1.0
13787
1.4
-35.2
馬來西亞
7892
0.9
21152
2.2
-62.7

資料來源: 澳門統計暨普查司《旅遊統計1998》

旅客是否隨團來澳, 與澳門及內地有關入出境管理的規定有很大的關聯。香港是澳門的最大客源地, 港客可以自由進入澳門, 98.6%的旅客撰擇自行來澳, 隨團旅客僅佔1.4%。除商務和公務客外, 內地旅客直接到澳門旅遊, 必須參加旅行團, 所以中國內地旅客的參團率高達58.1%。

4旅客消費結構

根據統計暨普查司所作的旅客消費調查, 1998年, 經海路離澳旅客在澳門的人均消費為978元澳門幣, 當中以東南亞旅客的人均消費最高, 達1576澳門元。經陸路離澳的中國內地旅客的人均消費為2822澳門元。經空路離澳的旅客的人均消費為974澳門元。以這些數據粗略推算, 1998年來澳旅客在澳門的消費總額約相當於102.3億澳門元。

表4-4 四大客源市場旅客的消費結構 單位: 澳門元
 
 
香港
台灣
中國內地
日本
96年
97年
98年
96年
97年
98年
96年
97年
98年
96年
97年
98年
人均消費總額
1004.8
899.1
895.2
2228.3
1485.1
1111.7
1806.2
2373.8
2821.7
1982.3
982.4
1258.6
購物消費
116.6
134.9
152.4
612.6
351.3
253.3
1136.0
1274.9
1730.8
1177.7
380.8
559.5
非購物消費
888.2
764.2
742.8
1615.7
1133.8
858.5
670.2
1098.9
1090.9
804.6
601.6
699.1
住宿消費
245.0
185.5
200.7
623.4
440.6
287.3
58.5
504.0
413.8
318.8
217.1
273.5
飲食消費
397.4
333.5
278.5
553.0
421.7
288.5
507.2
496.9
534.3
250.8
165.8
206.6
交通費
38.9
39.3
38.4
47.4
48.6
51.9
53.6
59.3
68.7
14.9
10.9
19.2
娛樂消費
80.4
66.6
83.3
263.8
84.6
87.6
49.3
38.5
73.6
125.3
135.6
61.2

資料來源: 澳門統計暨普查司旅客消費調查

根據(表4-4)的數據, 1996年至1998年, 除中國內地旅客之外, 香港、台灣、日本這三客源地旅客在澳門的消費均呈下降之勢, 台灣與日本旅客的人均消費的跌幅相當之大, 相信與亞洲金融風暴之後, 這些地區的經濟疲軟有一定的關係。

從總量上看, 四大客源市場中中國內地旅客的消費力最強, 1998年為2822澳門元, 是香港旅客人均消費的3.1倍, 台灣旅客的2.5倍, 日本旅客的2.2倍。內地來澳旅客消費力強, 市場潛力大, 對澳門旅遊業舉足輕重, 將對未來旅遊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

由於中國內地旅客的人均消費額絕對佔優, 在各個分量上的絕對值也較大, 但是從消費結構上看, 不同客源地旅客有不同的特點:

中國內地旅客購物消費的比重最大, 佔總消費的61%, 其次是日本客, 購物消費佔44%, 香港客和台灣客的購物消費比重較低, 分別為17%和23%。內地旅客的購物消費之所以比生活水平比大陸好的其他地區還要高, 原因在於,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 大陸經濟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購買力增強, 另一方面大陸旅客的購物消費表現為集體消費, 除為自己購物外, 還要為親戚和朋友購物, 一個大陸旅客往往代表了幾個人的購買力。

在非購物消費中, 香港客的飲食消費比例最高, 佔總消費的31%, 其次是住宿消費佔22%, 娛樂消費也佔9%; 台灣客的住宿消費與飲食消費的比重相若, 均佔26%, 娛樂消費佔8%; 中國內地旅客的飲食消費佔19%, 住宿佔15%, 娛樂消費僅佔3%; 日本旅客的住宿消費佔22%, 飲食消費佔16%, 娛樂消費佔5%。

以住宿消費開支為例, 1998年香港、台灣、內地、日本旅客的消費分為201、287、504、274澳門元, 佔各自總消費的比重分別為22%、26%、15%和22%。考慮到內地旅客在澳門的平均逗留時間為2.3日, 香港客為1.1日, 日本客為0.7日, 台灣客為0.9日, 日本旅客的住宿標準最高, 而中國內地旅客的住宿標準最低。

必須指出, 旅客消費調查并未很好地反映旅客在博彩方面的消費。(表4-4)顯示, 1998年四大客源市場旅客平均的娛樂消費最高不超過90澳門元, 以695萬旅客估算, 消費額僅6.3億。這個數字, 因為旅客刻意隱瞞賭博消費而嚴重低估, 與實際的情形誤差極大。據統計暨普查司的資料, 1998年非本地居民在澳門博彩消費的總額為146.3億, 來澳旅客人均的博彩消費達到2105澳門元。

四、酒店業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司公佈的酒店及有關場所普查資料, 一九九七年酒店業的營業收益下降百分之十三點八, 增添總值下降百分之十七點二, 固定資產總值增添值減少百分之五十九點八, 與當年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零點一的跌幅形成鮮明的對照, 顯示酒店業是澳門經濟衰退的重災區。

酒店是澳門旅遊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 酒店數量的不斷增加, 檔次的不斷提高, 為澳門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91年, 澳門可供使用的酒店客房共四千九百一十五間, 1997年增至八千七百八十六間, 增幅為百分之七十八點八, 同期來澳旅客人數由六百零八萬增至七百萬, 增幅僅為百分之十五點一。到1998年, 澳門的客房總數達到9015間, 其中三星級酒店以上客房佔80%, 酒店業的從業人員達到7138人。

表4-5 1998年澳門酒店及同類場所的容量
 
場所類別
場所數量
可應用的客房
可應用的床位
在職員工
總數
105
9015
19108
7138
酒店總數
43
8324
17731
6969
五星及四星級酒店
15
5046
10479
4770
三星級酒店
a)11
2185
4820
1795
二星級酒店
b)17
1093
2432
404
公寓
c)62
691
1377
169

資料來源: 澳門統計暨普查司每月酒店及同類場所調查(注a)其中一間停業; b)其中二間停業; c)其中二十間停業)

即使留宿旅客的比重由1998年的58.2%, 提高到65%, 逗時間仍維持1.1日, 按照澳門酒店業1998年的接待能力, 澳門現有的酒店也能接待約975萬人次的來澳旅客。換言之, 澳門酒店供過於求, 現有的接待能力嚴重過剩。其結果必然是競爭加劇, 效益下降。澳門酒店業在一九九零年之後已進入調整期, 酒店客房的不斷增加, 同業競爭日趨激烈,酒店的房價非但沒有跟通脹調整, 反而逐漸下調。客房入住率更是直線下降, 九十年代初接近八成, 九一年為百分之七十九, 到九六年已降至百分之六十四點一, 九八年更跌至百分之五十三點一。1999年, 三、四星級酒店平日的散房價格跌至300港元左右, 團隊房價格僅為150港元左右。如此之低的客房入住率和房價, 使得絕大多數酒店難以維持盈虧平衡。

酒店供過於求的根源在於政府缺乏宏觀控制。旅遊業是澳門的經濟命脈, 澳葡門政府為了改善旅遊基礎設施, 鼓勵酒店投資, 批建的酒店過多, 發展商亦認為旅遊業前景無限, 旅客人數會源源不斷增加, 在沒有進行科學市場預測的情況下, 不顧需求盲目發展, 致使酒店客房供給的增長的速度遠遠超出了需求增長的速度。由於沒有強有力的同業限價措施, 各酒店為生存各出奇謀搶客拉客, 其結果是使本澳酒店客房價格越來越低。

澳門酒店業發展到今日之爛市局面, 與澳葡政府對酒店批建、發牌沒有進行宏觀控制有直接的關係。在這方面新加坡做得較為成功, 政府一直在小心監控酒店客房的增長, 給酒店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數量過多, 檔次偏高是酒店業發展存在的兩大誤區。未來酒店客房增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已經建成但鑑於目前市道尚暫時未開業的酒店; 目前正在開工興建的酒店; 已經批建但尚未開工興建的酒店。如果全部建成營運, 客房供應將增加二至三成。近年興建、待建的大多數是三星級以上的酒店, 酒店檔次偏高, 供給過剩的高星級酒店降價, 低星級酒店首先遭殃, 使得二星級以下的酒店、旅舍、別墅正在被迫淘汰, 或走偏路發展, 高中低檔酒店結構失衡。

從現在開始的相當長的時間內, 澳門酒店供過於求, 僧多粥少的局面將不會改變, 酒店業要走出生天, 必須在凍結酒店批建發牌的同時, 加強行業規範, 制定酒店最低房價政策, 保護業者利益。

五、旅遊業未來的發展路向

澳門旅遊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旅遊景點和旅遊線路單一, 行業監管和協調不足, 惡性競爭嚴重, 服務質素有待進一步提高, 對旅客的權益保護不夠。為了促進澳門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澳門必須發展多元化、立體化的旅遊業。

雖然澳門已經建立了國際機場, 但對於遠道而來的旅客而言, 澳門仍然是一個“順道一遊”的地方, 澳門作為獨立的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依然不大,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澳門旅遊業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是博彩業, 配合澳門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使澳門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為齊全的博彩娛樂中心, 就必須象拉斯維加斯一樣, 改變賭城的罪惡形象。改變澳門賭城罪惡之城形象的出路是要適應不同客源地、不同層次旅客的需要, 通過發展多元化的旅遊業, 使澳門成為一個家庭消閑旅遊之地, 商旅會議之地, 成為一個集博彩、娛樂、文化、商務、美食、購物於一身的新型旅遊城市。從處於沙漠之中的拉斯維加斯經過十年努力成功擺脫“罪惡城”稱號, 使96年非賭博收入佔旅業總收入47%的經驗看, 澳門達致這一目標的可能行是極高。

解決澳門經濟結構的脆弱性問題, 并不是要健全門類齊全的經濟結構, 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客源市場。問題的關鍵是要有相應的旅遊業的發展策略和措施:

一是統籌規劃澳門的旅遊景點和旅遊設施。澳門旅遊業要有一個大的發展, 硬件一定要過硬。澳門在旅遊基礎設施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 除了一直擁有一支世界最大的的噴射船隊之外, 澳門國際機場在九六年順利通航, 酒店客房也由1981年的3207間增加到9015間, 但是澳門在旅遊景點建設方面卻一直未能取得理想進展。雖然近年政府化費了不少財力致力修繕古跡, 興建紀念物性質的建築, 如融和門、東方拱門、大三巴前雕塑和大三巴後遺跡等, 但大多數是為了保留葡國文化, 對旅客的吸引力令人質疑。以吸引旅客為宗旨, 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澳門的旅遊景點和旅遊設施, 是實現澳門旅遊業多元化的首要任務。規劃、佈局旅遊景點時應遵循三條原則, 一要有澳門特色, 發揮傳統人文優勢, 揚長避短, 不與周邊地區重復; 二要注意將澳門目前分散的、獨立的旅遊景點和設施連線成片, 形成相對的固定的旅遊線路; 三要平面發展和立體發展相結合, 在通過填海建設旅遊設施的同時, 注意開發路環和仔荒山, 在不破坏自然環境的前提下, 修建郊野公園行人徑。如用這三條原則來審視澳門的旅遊景點, 不免會發一些奇想, 比如說香港有海洋公園, 深圳動物世界也有水族館, 廣州文化公園有海豚館, 澳門再建一個規模比香港小的海洋世界好呢, 還是建一個鄰近地區尚無的迪斯尼樂園好呢? 如果澳門有一條連接各主要境點主教山、東望洋山、媽閣、賽車博物館、小型賽車場、住宅博物館、威斯汀酒店和黑沙的步行線路, 沿途特色美食, 讓走得快的旅客走上一天, 走得慢的旅客走上兩天, 旅客的逗留時間會不會因此而延長呢?

二是要塑造澳門旅遊業的良好形象, 安全、禮貌, 一切以旅客為重, 一切為了方便旅客。除了要政府要進一步簡化旅客來澳的手續, 加快通關速度, 強化對旅行社的監管之外, 還要化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開展經常性的旅遊業的全民宣傳教育運動, 讓全體澳門居民都認識到旅遊業是澳門的生存的之路, 來澳旅客是澳門人的上帝, 教育全體澳門居民自覺維護旅遊業的發展, 善待來澳旅客。旅行社、酒店、餐飲、賭彩、娛樂、商業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更要加強職業教育, 禮貌待客, 不能怠慢旅客, 更不能對旅客進行坑、矇、拐、騙, 使澳門成為旅客感到親切, 可親可信的家。

三是要充分利用粵港澳旅遊大三角協作的優勢。澳門要努力成為粵港澳旅遊大三角中有特色的一角, 努力提高澳門旅遊業的競爭力, 提高澳門旅遊業的競爭力并不是要與廣東、香港爭奪客源, 而是要通過亙利亙補的合作, 擴大這一區域旅遊資源的優勢, 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利用粵港澳旅遊大三角協作的優勢, 至少可以達至兩方面的目的, 一是可以彌補澳門旅遊資源的不足, 通過安排鄰近的香港和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行程, 增加澳門作為獨立的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 以增加來澳旅客; 二是通過宣傳組織, 將一部分以香港、廣東為旅遊目的地的旅客順道分流到澳門, 增加澳門的客流量。

四是編排和組織主題鮮明的旅遊節目和旅遊項目。澳門號稱有四百年中西文化交匯的歷史, 將死的景點, 用有澳門特色的文化底縕著色愃染, 就能鉤勒出色彩斑瀾的旅遊畫卷, 形成主題鮮明的旅遊線路。四百餘年中西文化交匯的歷史, 給澳門留下舉世無雙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 整個城市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東西文化藝術博物館。東西方的各種主要宗教流派在澳門繁衍甚廣, 都市風貌兼容中國傳統及葡萄牙文化, 流露獨特的歐陸風情, 不同的文化習俗、建築特色、中西美食, 在撞擊、融合之後, 在澳門和諧共處, 形成鮮明文化特色。舉例來說, 澳門地方雖小, 但東西方的各種主要宗教流派在澳門繁衍甚廣, 且澳門歷史上有曾經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地方, 若將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 及己哈伊教、新世界會社、摩門教、新使徒教會、神慈秀明會等宗教文化遺蹟串在一起, 可以“東西教派匯濠江”為題組織旅遊線路。同樣的思路下, 可以以組織文化習俗、建築特色、中西美食為題組織旅遊項目, 另外也可以以博彩文化、賽車文化為題組織有特色的旅遊項目, 并以澳門現時的音樂節、煙花節、格林披治大賽車、藝術節、龍舟賽等活動相配合, 將一些好的旅遊項目固定下來。

五是要配合以有效的市場定位和宣傳策略。長期以來, 澳門以“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作為澳門旅遊業的賣點, 這樣的宣傳策略優點在於高雅, 冠冕堂皇, 但缺點在於不夠大眾化, 這實際上解了, 為什么旅遊司不遺餘力地推銷“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 , 但到澳門來看“文化交匯”的旅客與旅遊司所作的努力顯然不成比例, 因為對文化感興趣的高層次旅客畢竟是少數, 定場的定位太狹了。澳門旅遊業的市場定位應走大眾化的線路, 目標市場的主體應定為低開支預算遊客, 以廉價的酒店客房、飲食、娛樂來吸引外地旅客來澳門休閑渡假、博彩耍樂、享受美食、了解異國風情。

附: 強化粵澳旅遊合作的政策建議

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的經濟命脈。本報告書將站在澳門政府的立場上, 從強化粵澳經濟合作, 開拓內地客源市場的角度, 分析形勢, 并提出具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1. 粵澳旅遊合作的環境

  2. 粵澳旅遊合作的大環境, 簡單地說可以用 “一元主導” 、“二個主體”、 “三邊關係”、 “四方參與” 來概括。一元主導, 是指粵澳旅遊合作必須在 “一個國家, 兩種制度” 的框架下進行, 必須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二個主體, 是指廣東省和澳門這兩個合作的主體。三邊關係, 是指粵港澳旅遊大三角的三極, 廣東省, 香港與澳門之間的的三個雙邊關係。四方參與, 是指粵旅遊合作的順利推進, 需要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政府的共同努力, 香港和台灣旅遊業者的共同參與。

    從合作主體廣東省和澳門看, 雙方有進行旅遊合作的意愿和打算, 也基本具備了合作的條件。廣東省是澳門的腹地, 歷史上就是廣東省的一個組成部分, 澳門大部分人來自廣東或祖籍廣東, 地緣相接, 血緣相通, 習俗相融, 語言相同, 澳門與廣東一直保持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廣東是中國內地旅客到澳門旅遊的必經之地, 事實上, 由于非廣東省居民到澳門旅遊的遠程交通費較高, 內地到澳門的旅客絕大多數來自廣東。而實行 “一國兩制” 的澳門, 則具有一些鄰近地區獨一無二的特色旅遊產品, 兩地的旅遊合作順理成章。澳門回歸之後, 粵澳關係變成了一個國家內, 兩個不同社會制度地區的關係, 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澳門政府急切希望通過發展旅遊業來扭轉經濟的劣勢, 廣東省政府也明確將推廣粵港澳旅遊納入了政府重點工作的範籌, 雙方的旅遊合作的意愿可謂不謀而合。

    將粵澳旅遊合作放到粵港澳旅遊大三角中考察, 粵澳關係是三個雙邊關係之其中之一。早在1993年12月, 澳門政府旅遊司、廣東省旅遊局及香港旅遊協會聯合組成的“珠江三角洲旅遊推廣機構”的半官方機構, 在向世界各地推廣粵港澳三地旅遊方面做了許多功夫。歷史文化悠久的廣東省, 人文自然景觀豐富, 又是中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 香港是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 匯集中西文化精粹, 充滿活力; 澳門則兼容中國傳統及葡萄牙文化, 流露獨特的歐陸風情。三合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旅遊區取三者之長, 亙補餘缺, 優勢重組, 所確立的旅遊目的地形象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限制, 可謂魅力獨具, 舉世無雙, 具有很好的市場潛質。值得關注的是, 香港是澳門最大的客源地, 澳門在開拓內地旅遊市場的同時, 要盡可能保有傳統的香港市場, 否則將得不償失。

    回歸之後的澳門, 實行 “一國兩制” 、 “澳人治澳” 、 “高度自治” 。澳門地域狹小, 對周邊地區的依賴性極高。粵澳旅遊合作能否有所成就, 四方參與必不可少, 澳門本身自不待言, 香港、中國內地、台灣三地佔了來澳旅客絕大多數, 分別主宰著澳門海陸空三種入出境口岸的流量, 1998年三地旅客佔來澳旅客的比重高達百分之八十八, 缺少任何一方, 都會對澳門經濟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因此, 我們認為, 發展粵澳旅遊合作的大環境總體上是好的。

  3. 目前粵澳旅遊合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4. 九九回歸之年, 受回歸因素推動﹐來澳旅客的數量的增長趨勢良好。來澳旅客的組成結構出現改變,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內地遊客數量激增。另一變化是香港旅客收量持續下降﹐但仍以逾四百萬人次的數量繼續成為本澳最大客源。此外﹐臺灣遊客及東南亞遊客客量走勢趨升﹐但歐美遊客卻呈降﹐估計隨著東南亞經濟逐漸復甦﹐這一走勢在一兩年內仍會持續。

    經港澳辦、僑辦、公安部認可的內地居民澳門遊(包括港澳兩地遊, 由香港到澳門的旅客)的指定接待社有六家, 澳門中旅、廣旅、環球、日昇金舫、國旅和福建惠海。其業務劃分大致如下, 國旅可以接待除廣東省以外的所有地區的旅客, 惠海只能接待福建省的旅客, 其餘四間都以接待廣東省居民澳門遊為主要業務, 其中環球、日昇金舫的業務對象是珠海市, 廣旅業務範圍為整個廣東省, 而中旅則全國各地的旅客都可以接。除此之外, 澳門的其它旅行社均無權接待內地直接來澳門旅遊的旅客。但是經香港, 或其它地區來澳門旅遊的內地旅客, 即所謂業內所稱的海外遊回程或東南亞遊回程旅客, 他們在澳門的接待已踏出系統專營的範圍。為了搶客, 接待的價格非常之低, 甚至出現零團費, 或負團費, 旅行社則通過帶客購物、看表演等手段謀取利益, 騙客、斬客、甩客的事時有發生, 接待的質量相當不穩定。

    從目前粵澳兩地旅遊的溝通渠道看,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地對口的旅遊業者之間的溝通之外, 兩地入出境管理部門, 珠海的邊檢和澳門的移民警有著固定和經常化的的聯繫渠道, 合作得相當好。澳門政府的旅遊當局與廣東省旅遊局也有良好的溝通, 雖然現在還不是一種制度化的溝通。

    從整體上看, 粵澳兩地旅遊合作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合作的領域主要局限於兩地旅客團隊相亙往來的領域。即使在這個領域, 兩地亙為橋樑, 將其它地區旅客引到對方的旅遊目的地的旅遊合作方式還沒有形成氣候, 如澳門組織外國旅遊團隊到廣東旅遊, 廣東組織內地或到廣東的外國旅行團到澳門旅遊, 還沒有打開局面。另外, 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項目、旅遊景點建設上缺乏協調, 存在著一定的雷同和重復, 客觀上形成競爭, 而沒有通過協調和聯合, 將其轉化成共同的競爭優勢。

    站在澳門的立場上, 合作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內地旅客到澳門旅遊。目前在操作上仍存在著不少具體的問題: 廣東遊客來澳門的時間短, 參加遊覽的比例很小, 主要是到澳門賭博, 購物非常少; 團隊必須五人以上, 外省旅客不能插入廣東的澳門遊團隊; 廣東省澳門遊辦證審批手續較內地其它地區簡便, 但證件只能使用一次, 來一次要辦一次證, 不能加簽; 旅客以成人客為主, 家庭休閒客不多; 兩地的出入境管理在有些方面的執法不夠規範, 存在多重標準, 陸路口岸入出境的管理較嚴, 而海空入出境的管理較松, 廣東旅行團通入大陸邊檢和澳門移民警檢查時, 必須出具有澳門授權組團社印鑑的團隊名單, 而內地經海空入出境澳門的團隊名單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過關的時間較長, 澳門方面不但要對團隊名單表, 還要逐個對照片表, 旅客有抱怨; 由於國家嚴令禁止異地辦證, 使得許多已經到廣東省而又想去澳門旅遊的旅客無法前往澳門。此外, 大多數接待社在澳門的遊覽過於草率, 一般不足半天, 澳門方面的宣傳也不夠, 大多數旅客除了賭之外對澳門沒有別的了解。

  5. 粵澳旅遊合作的目標、條件和因素

  6. 粵澳旅遊合作的目標是什么, 最直接、最現實的目標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內地旅客到澳門旅遊, 打破澳門經濟的悶局。 但是, 單方面有利的目標從來難以持久。粵澳長期的旅遊合作, 必須是亙利亙惠的合作, 而不應該是單方有利的合作; 必須是包括旅客流量流向、景點佈局、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線路整合推廣在內的系統的、全面的合作, 而不應該是零碎、局部的全作; 必須是 “一國兩制” 框架下的合作, 亙不以各自的社會制度和思想意識形態干撓對方的運作模式的合作, 充分利用 “一國” 優勢強化合作, 但又井水不犯河水, 維持 “兩制” 的界限。

    粵澳旅遊合作所需的條件很多, 澳門良好的社會治安、政府公共行政效率的提高、法制的健全、人民生活水準的提昇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在這些方面特區政府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不少工作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特區政府應高瞻遠矚, 在盡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 尋求在法律和制度上形成解決這些問題的機制, 為澳門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粵澳旅遊合作的因素幾乎可以是無所不包的, 從澳門角度看, 下面這些因素都是不可忽視的。其一, 粵澳旅遊合作應以澳門旅遊業或整體經濟發展的定位為依歸。澳門旅遊業發展應該分三步走, 第一步, 全面規劃, 調整博彩旅遊的發展模式, 帶動澳門經濟重納升軌。第二步, 博彩旅遊向多元化、現代化、家庭化方向發展, 全面規劃和推動澳門的旅遊城市建設, 使澳門成為休閒享樂型的博彩旅遊中心。第三步, 將整個澳門建設成為一個匯聚東西文化、建築、美食, 具有歐陸風情的大型主題公園, 在實現旅遊業多化元的同時, 實現產業結構的多元化, 使澳門成為國際旅遊博彩城市和商貿服務城市。

    其二, 統籌規劃旅遊景點和城市建設, 以匯聚東西文化、具有歐陸風情的大型主題公園為約束條件, 全面規劃、統籌澳門的旅遊景點、交通、能源、人口規模、舊城改造等方面的問題。我們對許多人士在澳門建設主題公園, 增加旅遊景點的提議持保留態度, 因為以澳門之小, 不可能無限地依靠增加景點來增強吸引力, 我們的意念是通過規建設, 將整個澳門建成一個主題公園。

    其三, 在尋求粵澳旅遊合作, 仍應堅持客源結構的多元化。在迎合內地旅客口味的同時﹐亦能滿足國外旅客的需求, 在內地遊客及國外遊客的喜好和需求中尋找平衡點。

    其四,在宣揚“東西方文化的交匯”的同時, 澳門旅遊業的市場定位應走大眾化的線路, 目標市場的主體應定為低開支預算遊客, 以廉價的酒店客房、飲食、娛樂來吸引外地旅客來澳門休閑渡假、博彩耍樂、享受美食、了解異國風情。

  7. 推進粵澳旅遊合作的政策建議-----澳門政府可以自行決定的政策
我們將政策建議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澳門政府可以自行決定的政策; 第二個層面是澳門政府無法自行決定, 但可以通過施加影響, 促使廣東省或中央政府採取的政策。我們先闡述澳門政府可以自行決定的政策。
  1. 完善溝通渠道, 建立協調機構, 形成協調機制。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首長應請求國務院領導支持全面推進粵澳旅遊合作, 并與廣東省政府、國家旅遊局、港澳辦協商成立粵澳旅遊合作的官方協調機構, 在粵港澳"珠江三角洲旅遊區聯合推廣機構"的基礎上, 進一步完善溝通渠道, 形成協調機制。這個協調機構組成應包括雙方旅遊管理部門(澳門旅遊司、廣東省旅遊局)、出入境管理部門, 以及旅遊業代表, 設立常設機構, 研究、協調、處理粵澳旅遊合作的問題, 聯合開發旅遊產品, 進行市場推廣。
  2. 規範管理, 簡化入出境的手續, 加快通關速度。內地居民到澳門旅遊能否有大的發展, 市場推銷和出入境管理是關鍵。澳門對內地來澳旅客的入出境的管理有檢討和改進的必要:

  3. A簡化手續。現時內地旅行團隊入出澳門的手續較為繁複和嚴格, 旅行社事先須向移民局遞交團隊旅客名單和相片資料, 旅客入出澳門時, 澳門移民警要核查三種資料: 社行社事先遞交的團隊旅客名單和相片資料(傳真或復印件); 有內地組團社和澳門接待社印鑑的旅行團隊名單; 旅客的證件。建議澳門方面簡化手續, 憑團隊名單和旅客證件放行, 以加快通關速度。

    B規範管理。澳門對內地旅行團隊的管理不夠規範, 與香港差異頗大。當年, 香港政府為配合內地居民到香港旅遊, 對內地政府有關部門指定的香港中旅、國旅、廣東旅遊和建福華閩四家指定旅行社分配入港配額, 內地旅行團須由這四家旅行社申請配額, 向入境事務處遞交團隊名單, 才能入港。澳門有關的政府部門應當主動適應和配合內地澳門遊旅行團隊的管理做法, 對內地旅行團隊實行規範化管理, 無論是從關閘、機場、港澳碼頭, 還是內港碼頭入境, 都應該憑內地指定接待社的名單驗證放行。

    C加快通關速度。建議澳門政府簡化手續的同時, 設立量為管理目標, 旅客排隊過關不能超過半個小時。

  4. 監管旅行社的運作, 保護來澳旅客的權益。本地旅行社已由幾年前的幾十家劇升愈一百二十多家旅行社家。目前澳門旅遊行業競爭出現了一些違反社會公德, 侵害旅客權益的現象: 一是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旅遊產品, 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旅遊線路的價格極其低廉, 不僅低於成本, 有的甚至接近零團費; 二是降低旅遊接待標準, 減少遊覽景點, 增加購物點, 使澳門旅遊貨不對板; 三是與不法奷商相鉤結, 以欺詐手法誘騙旅客購買假冒偽劣商品, 收取高額回扣, 其中以售賣假葯、假珠寶、假鐘表最為令旅客氣憤; 四是誘導旅客參與賭博和色情活動, 從中收取利益。低於成本傾銷已成為澳門推銷旅遊產品的一時風氣。政府應當採取措施, 監管本地旅行社的運作, 保護來澳旅客的權益:

  5. A建立內地旅行團接待資格審核制度。澳門政府應內地旅行社行社管理和經營權限, 及澳門遊團隊組團管理辦法的規定相配合與銜接, 建立內地旅行團接待資格審核制度, 通過審核, 具有許可證的旅行社方可接待內地旅行團。還要有滾動的質量檢查機制, 對違規操作的旅行社進行處罰。

    B立例打擊低價傾銷, 保護本地旅遊業、酒店業的健康發展。以低於成本價格的低價接待澳門遊旅客, 是內地居民澳門遊接待市場混亂的根源, 這種經營模式, 靠黃、賭、騙獲取利潤, 勢必破坏內地居民澳門遊存在的基礎這種做法。我們建議, 一方面行業商會要敦促業內機構加強自律, 另一方面政府應採取嚴厲的制裁措施﹐立例打擊低價傾銷, 對蓄意欺騙遊客的旅行社及“黑店”, 取消其經營資格或追究刑事處罰。

    C加強對旅行社的監管。建議由澳門旅遊局牽頭, 消委會、警方、廉政公署、旅遊商會代表共組旅遊監管機構, 對旅遊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經營監管, 確保業內機構的經營手法合符澳門的法例、合符業內的守則、合符旅遊業發展的長遠利益。

    D建立旅遊接待質量檢查, 投訴反饋處理的機制。建議由旅遊監管機構負責建立旅遊質量投訴及反饋處理機制, 設立投訴舉報24小時熱線電話, 在各個出境口岸設立投訴舉報台。對旅客的投訴、舉報的情況要設立檔案, 進行追蹤處理, 并將處理的意見反饋給旅客。

  6. 開展 “現代旅遊城市意識” 的全民教育: 第一要增強法制意識, 改善社會治安, 將澳門建成一個安全的旅遊城市, 保障來澳旅客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第二要倡導善待旅客的良好社會風氣, 加強旅遊業, 及相關行業的規範化管理, 從業人員更要加強職業教育, 禮貌待客, 不能怠慢旅客。第三要強化服務意識, 時時處處為旅客著想, 使澳門成為旅客感到親切, 可親可信的家。
  7. 建議政府從嚴修訂有關借貸的法規, 設定最高利益上限, 加強檢控非法放數的行為, 禁止 “大耳窿” 在娛樂場所的活動。政府應敦促旅遊娛樂公司改變小費制度,娛樂場的員工應以良好的服務爭取打賞, 而不應強行收取小費。要倡導健康、文明澳門遊的形象, 以內地禁止的黃、賭招徠內地旅客, 久而久之必然招致內地的反對, 破坏內地居民澳門遊存在的基礎。
  8. 澳門政府應投入資源, 協同旅行社繼續致力宣傳推廣澳門, 尤其要加強在廣東省的推介力度, 除了宣傳澳門的旅遊特色之外, 還要宣傳內地旅客在澳門的權益。經旅遊局和澳門治安警察廳的許可, 旅行社的職員可憑權力機關發出的特別許可證, 進入機場和港澳碼頭的禁區接送旅行團隊, 給來澳旅客提供必要的協助。
  1. 促請中央政府、廣東省方面採取的政策
我們建議特區政府以書面報告形式, 同時向廣東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爭取下列政策。
  1. 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全面實行72小時免簽證。
  2. 提請公安發證機關和邊防檢查機關, 進一步放寬對內地居民澳門遊的管理。澳門應爭取中央政府同意, 凡持合法證件到香港的內地居民旅客,均可以免簽證進入澳門; 持合法證件前往香港的旅客, 均可選擇經由澳門前往香香港。這項政策若能實施, 估計將使來澳門的內地居民的數量增加約100萬。
  3. 在廣東省開放辦理異地戶口居民到澳門旅遊。
  4. 對內地居民澳門遊旅行團隊採取更靈活的操作方法。(1)允許廣東省的旅行團隊自行選擇出入境口岸。(2)擴大團隊概念, 將團隊的最少成團人數由5人降至3人。(3)允許外省旅客插入廣東省的旅行團。(4)團隊客人到達澳門後, 提前離開澳門返回內地, 內地的邊防檢查站不應再收取罰款。
  5. 批準廣東省開設更多的澳門遊組團社, 鼓勵組團社開設更多的代辦點, 擴大澳門的客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