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旅游資源并不十分優越的情勢下,屢創輝煌成就,成為亞太乃至世界的旅游中心,不能不說這是國際旅游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本章旨在通過對香港旅游業發展的總體考察,進一步加深對香港旅游業發展奇跡的認識。
1、旅行社。旅行社是依法成立,專門從事招徠、接待國內外旅游者,組織旅游活動,收取一定費用和佣金,實行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旅游企業。旅行社作為旅游業的“龍頭”,在旅游業的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旅游商品的設計、組合者,同時也是旅游業各項產品的組織銷售者﹔它既充當旅游者和旅游企業之間的媒介和協調者,也擔負旅游者順利完成旅游計划的執行者。因此,旅行社發展的規模、經營水平及其在旅游業結構中的比重,直接對旅游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旅游飯店。旅游飯店是指向各類國際國內游客提供住、食、交通、娛樂、健身、休息、公務活動、購物等綜合服務設施齊全的場所。旅游飯店業是發展旅游業的物質基礎,因為旅客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飯店里度過,較大的花費也是在這里發生。這樣,旅途中吃、住、休息等問題便成為旅客最為關心的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得不好,旅游活動就難以持續下去。現在,飯店的數量和服務質量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發展水准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義上,沒有發達的、高水平的旅游飯店業,就沒有發達的旅游業。有鑒于此,很多國家或地區都把旅游飯店業的建設作為拓展旅游業的重要工作來抓。
3、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種手段和途徑, 實現從一個地點到達另一個地點的空間轉移過程引自李天元、王連義編著:《旅游學概論》第5章,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說旅游交通是旅游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實不為過,因為沒有這一環節的存在,旅游者只能望景興嘆。發達的旅游交通既能縮短旅途時間,節省旅游費用,擴大旅游者的空間活動范圍,又能直接影響旅游活動的規模、形式和內容。從載運游客數量上講,如果說小轎車、旅游轎車(即大轎車)和火車曾經是并仍然是最重要的客運工具的話,那么,飛機則被看作是促進中遠距離旅游巨大發展的客運工具。與之相適應,公路、鐵路、海運及空運便成為最主要的客運方式。由于旅游交通也具有一般交通運輸的功能,因而不少國家或地區也把旅游交通作為社會客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來抓,這又反過來促進了社會交通運輸的發展。
4、旅游資源開發。旅游資源開發,包括對各種自然旅游資源、 人文旅游資源及文化娛樂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并形成一定的旅游景觀、旅游景區及各種旅游商品和組合。顯然,開發的目的是使資源具有吸引游客的能力,也就是要把資源改造成為旅游吸引物。旅游資源質量的吸引力大小、地理位置、交通方便程度及服務設施的完善程度直接
影響著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為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旅游資源開發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此同時,也要把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工作結合起來,使旅游業得以可持續發展。
5、旅游娛樂。旅游是一種以休閑為主的觀光、度假及娛樂活動, 因而丰富的旅游娛樂是旅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旅游娛樂業在旅游業結構中的地位正日益上升,旅游娛樂業在增強旅游商品的吸引力、促進旅游經濟發展的作用也在不斷提高。據國際著名旅游學家羅貝爾﹒朗加爾分析,20世紀最后的10年,應是旅游業增設旅游消遣娛樂設施的10年,一些投資者捷足先登,在消遣場所、娛樂場所和游樂園(迪斯尼樂園式的)、水上樂園、高爾夫球場與網球場類的旅游體育綜合設施、多功能娛樂綜合設施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或進行建設參見羅貝爾.朗加爾著《娛樂設施》,巴黎《活動空間手冊》,1988年2月版,第112頁。
6、旅游購物。旅游購物也是旅游業的重要內容之一。 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各種旅游工藝品、紀念品、日用消費品的生產和銷售正不斷發展,形成了商業、輕工、旅游相結合的產銷系統和大量的網點,因而相應帶動了民族手工業、地方土特產品等輕、手工業的發展,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繁榮。香港與新加坡便是旅游購物的熱點地區,成為以購物帶動和促進旅游的典范。
當然,從更大的范圍來看,旅游業結構不單包括上述六大部門,它還可以包括旅游教育和培訓、旅游規划與設計、旅游研究與咨詢以及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門。但如果僅從旅游活動的媒介、手段和條件來分析的話,六大部門就構成了較為完整的旅游業結構,其中旅行社、旅游飯店和旅游交通,更是現代旅游業的三大支柱。
由于旅游業其中的某些環節也向香港市民提供服務,因此較難准確地衡量旅游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但粗略地估計,交通運輸業、酒店業、零售業當屬香港旅游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交通運輸是旅游業一大組成部分。很多旅客是乘飛機抵港的, 1996年共計有753萬多人乘坐飛機來港,比1995年增長10.4%, 若旅客乘搭的是香港班機,則應視為香港出口服務,可相應賺取部分機票收入。海路的交通情況也一樣,1996年,從海路來港的游客達161萬多人,比1995 年增長52.7%,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由于近年來自大陸游客的明顯增加,陸路交通的重要性便日益凸現,1996年,經陸路到港的游客達256萬多人, 比1995年增長10.2%,著實不可低估。
旅游業另一大組成部分是酒店業。酒店業的發展,提供了吸引游客的條件,而游客的增加又直接帶動了酒店業的興旺。據香港旅游協會統計,1996年底,香港共有各類酒店88間,33536間客房,平均入住率為88%,訪港旅客酒店消費為262億港元,占游客總消費的31%。現在, 香港酒店業已具有一流的設施和服務,不但在從業人員素質、服務項目、禮貌待客、誠實處理失物、衛生標准等方面給訪港人士留下日益良好的印象,而且酒店設備已全面進入電腦化控制與管理階段,這無疑為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零售業也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香港也許是一個獨特的例子,盡管旅客來港目的多種多樣,但購物卻成為主要消費項目。在酒店、酒店以外的膳食、觀光、購物等各類消費中,購物的開支70年代高達60%-65%,80年代以來維持在50%-55%,近年來由于消費結構變化,購物消費比例有所下降,1996年降至49.5%,97年上半年約占五成,但仍居第一位。據有關方面統計,訪港旅客購物多集中在服裝、皮具、首飾、鐘表、玩具、醫藥、攝影器材、音響設備、香煙、酒類、香水、化妝品、行李箱、食品、工藝紀念品等。可見,香港丰富的商品市場,成為吸引旅客再次或多次訪港的主要因素。
此外,旅游業還包括為旅客提供的士、渡輪、夜總會、酒吧等服務,以及海洋公園、太平山頂和淺水灣等吸引游客的觀光點。這些部分所占的比例雖然次于上述三個重要行業,但也為旅游業帶來了可觀的收益。若游客及香港本地居民在社會角色中不分彼此,這些部分的發展也將提升本地市民的生活質素。
香港旅游業結構正朝這種高度化趨勢方向發展,具體表現為:(1)產值結構高度化。即高需求收入彈性、高附加價值的行業產出比重在旅游業總產出中明顯提高,發展速度加快。(2)技朮結構高度化。 即科技進步在旅游產業結構運行中所起的作用明顯提高﹔各產業部門之間的經濟技朮聯系日益加強﹔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形成更加緊密的產業內部和外部的結構關系﹔技朮進步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強。(3)資產結構高度化。即資產結構適應旅游經濟發展和需求結構變動而相應變動并合理化,產業擴展與收縮具有越來越強的連鎖效應﹔產業規模經濟的利用程度不斷上升、企業組織創新加快,集團化的大規模競爭日益加劇,從而使旅游產業結構變動的周期特征日益減弱。(4)就業結構高度化。 是指適應旅游經濟發展的要求,就業規模增加﹔技朮工人和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加﹔就業結構變動的靈活性不斷增強,從而使旅游業的就業綜合效應及帶動力有較大幅度的提高。(5)經濟運行高度化。 即旅游產業結構對旅游市場需求的適應性顯著增強,能夠在基本滿足各方面、各個層次需求的條件下,從整體上保持旅游經濟的均衡、協調地運行。
為保証上述趨勢得以持續發展,香港不遺余力地推動旅游業自身的科技進步。因為,他們深知科技進步是旅游業結構演進的主要推動力。一方面,科技進步直接決定和影響旅游業結構的變動及發展,例如技朮進步改變了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發達,為旅游活動的有效進行提供了先進的工具和手段﹔加快了旅游設施的建設和改革了旅游服務的質量,丰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等﹔提供了旅游產出的規模經濟,從而直接對旅游產業結構發生影響作用。另一方面,技朮進步也刺激著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對旅游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結構產生影響,增強了對旅游產業結構的拉動力,促使旅游經濟在科學技朮進步的基礎上實現質的飛躍。此外,科學技朮的進步還表現在對旅游業的經營、管理和組織等方面的“軟”技朮的積極作用。
五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經濟結構由轉口貿易向加工貿易發展,香港社會漸漸繁榮起來,這為旅游業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特別是1957年6月政府頒布“香港旅游協會條例”并于十月正式成立半官方的旅游領導、協調機構��香港旅游協會,此標志著香港旅游業進入一個從沒有正式領導機構,到有了正式領導機構﹔從一個非正式經濟部門,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經濟部門﹔從盲目自發的發展,轉入一個接受港英當局宏觀指導下有目的有步驟地發展﹔從小規模與低起點,向較大規模、較高起點發展的新時期。1958年,香港旅游業首次突破訪港游客10萬人大關,此后,訪港游客數一路攀升,及至1969年,上升到76.5萬多人次,旅游業一舉成為香港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香港旅游業真正勃興發展的時期是在70年代。在經歷50年代末期和整個60年代十多年穩固發展的基礎上,70年代香港旅游業出現了兩次較大的飛躍:一是1972年旅港游客人數首次突破100萬大關(為108.2253萬人次)﹔二是1978年,旅港游客人數沖破200萬大關(為205.47萬人次), 出現翻番的良好局面。這兩次飛躍,揭開了香港旅游業高速發展的新序幕,并把香港推進到世界旅游業發達地區的行列之中,成為亞太地區屈指可數的重要旅游中心之一。
香港旅游業到了80年代后更是突飛猛進。1979-1982年,西方國家陷入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這個危機的沖擊之下,不少國家或地區的旅游業皆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出現一些衰退現象。香港各行業也均受世界性經濟不景的影響,但旅游業因為在客源網絡、交通運輸、旅游設施、人才培訓、服務質量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都達到了現代化、科學化的水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卻一枝獨秀,旅港游客人數節節上升,保持強勁增長。1980-1983年,每年赴港游客人數,均比上年增加10萬-20萬人次,1984年一舉沖破300萬大關,為315.17萬人次,超過新加坡旅游人次, 居亞太地區旅游業首位。自80年代中期以來,香港旅游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旅港游客一再刷新紀錄。1985年赴港游客為344.3萬人次,比 1984年增加將近20萬人次﹔1986年達到378.84萬人次,比上年增加34萬多人次﹔1987年破400萬大關,為456.5733萬人次,使以往每六年遞增100萬人次的周期縮短為三年﹔1988年再創新紀錄,在一年內增長100萬人次,接近560萬人次,比1987年增加24%。
90年代,成熟的香港旅游業繼續穩步發展,1990年迅即將上年游客人數受國際經濟氣候影響導致的回落趨勢扭轉過來,到港游客達到593萬人次。1992年,來港游客的人數約為700萬名,創下新的紀錄, 較上一年增加15.5%,1993年4月,由于中國大陸旅客的迅速增加, 香港旅游協會開始把來自中國的旅客,計算在抵港旅客的數目內,1995年訪港游客因此攀過1000萬人次大關。1996年訪港游客的增幅達14.7%,以1170萬人次再次刷新紀錄。一個只有千余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平均每日迎來三萬多名游客,這在世界旅游業中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所謂建,就是陸續興建一批大型文化藝朮活動場所,吸引本地和海外游客。在這方面,香港市政局發揮了很大作用。除建有各種球類運動場、海灘、游泳場館外,還有可供國際性或區域性表演活動和參觀使用的現代化建筑物,如,體育館、大會堂、藝朮館、博物館、太空館、文化中心、科學館、圖書館。最有特色并享譽世界的是海洋公園景區。海洋公園座落在香港仔與深水灣之間,依山面海,風景秀麗,占地87公頃。主要設施包括架空纜車、全球最長的戶外扶手梯、世界最大的水族館、72米高的旋轉摩天塔,以及新奇刺激的水上樂園、“瘋狂過山車”機動游戲、海洋動物表演等。與之毗鄰的集古村,內有中國古建筑的亭台樓閣、廟宇街景及反映中國歷史風貌的各種旅游項目。海洋公園建成20多年來長盛不衰,成為訪港游客首選的游覽景區之一。
仿,就是模仿修造。遠東集團的邱德根,耗資1500萬港元,用了4年時間,在九龍荔枝角荔園游樂場辟地數萬平方英尺,興建了一座別具風格的旅游村“宋城”。該旅游村內,從衣飾、食、住、行、聽的音樂、用具以及國內一切物象、景致、樓房建筑的型式和裝飾以至“城”內的通貨均模擬我國宋代首都汴京(開封)而設計。不僅使置身于“城”內的海外游客有一種暫時忘卻現實商業社會生活中各種激烈競爭與煩惱的感覺,同時,也為西方游客提供一個具有濃厚的東方文化歷史色彩的游樂場所。
順,就是利用當地居民的傳統風俗習慣,加以推導、渲染擴大。例如每年的端午節,都舉行相當大規模的國際龍舟競賽,除本地健兒外,還有來自日本、加拿大、夏威夷、巴布亞新几內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支隊伍參賽,觀光者几乎把賽場擠得水泄不通。 每年農歷3月23日的天后寶誕,1年一小賀,10年一大賀,一些旅居海外僑民也遠道返港送香。由1982年1月起, 香港旅協每年獲得有關公司團體支持和贊助,在維多利亞港大放煙花,慶賀農歷新年,也給香港傳統節日和旅游增輝添色。
招,就是巧設名目,招攬海外團體和個人到港參加各種文化、藝朮和體育表演、競賽活動、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和有利條件召開各種國際性的商務或學朮性會議。例如,舉辦的各種香港產品展覽會、“香港藝朮節”、“亞洲藝朮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時裝節”、國際劇藝嘉年華會等國際盛會,都是備受歡迎的國際旅游促進活動。值得特別推介的是,每年一度的“香港食品節”,數百名國際烹調專家各展所長,展示獨創的中西美食,吸引了眾多游客,為香港“美食之都”增輝不少。
上述分析可見,香港在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既堅持了傳統的特色,又有現代化的設施和活動內容,充滿時代氣息和活力。由于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直接決定著旅游業的經營范圍和發展規模的大小,決定著旅游業的對外吸引力和發展速度,因而香港歷來重視旅游投資,大力發展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正是得益于香港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香港旅游業的經營范圍和發展規模才得以不斷擴大,這樣便大大增強了對國際游客的吸引力,從而使香港旅游業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并取得愈來愈大的成就。
旅游業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重要的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雖然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互動的,但在一定意義上,任何影響力的實施最終都要通過經濟的作用來實現,因為經濟是基礎,具有決定性意義。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一般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几個方面:
第一、旅游業是國際貿易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對各國(地區)具有國際支付的功能。在參與國際市場分工方面,由于旅游商品與旅游業其他各項消費本身具有的特點,旅游業又被稱作“無形出口業”與“無形貿易業”。這種非貿易換匯具有出口貿易換匯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旅游創匯能力強、換匯成本低,不受各國稅制限制,是各國(地區)創匯、擴大外匯收入的重要途徑。
第二,旅游業是貨幣流通的重要環節,對市場物價穩定具有雙向刺激功能。一方面,通過增進旅游商品的購銷活動和旅游消費,而大量回籠貨幣、減少人們持幣待購而造成的市場壓力和風險,促進市場的穩定和繁榮。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提供的物品和服務跟不上旅游需求時,特別是進口物品出現短缺而不能滿足這些旅游需求時,就會產生一些通貨膨脹效應,并且由于旅游季節性強的特點,誘導物價上漲,使物品供應不正常。為了避免這種現象,許多國家(地區)對一些產品實行了有效控制,并采取鼓勵旅游淡季的旅游措施。
第三,旅游業是綜合性服務行業,有利于擴大就業機會。旅游業包含多種服務內容,要不斷滿足旅客在旅游活動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供給,而其中許多服務項目又不是用現代手段就能取代人力的,因此,旅游業所需的就業相對于其它產業要高得多。再加上旅游業的帶動力較強,通過帶動有關行業的發展,間接地又擴大了勞動就業崗位,這種就業效應愈益受到各國(地區)政府的重視。
第四,旅游業是關聯度極高的行業,發展旅游業能直接和間接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根據澳大利亞工業經濟局統計分析旅游業的發展,導致了涉及約29個經濟部門及108個行業,如牽涉吃、住、行、游、 購等方面的輕工、紡織、建筑、交通、民航等各部門的發展和結構改善。其中還未包括教育、公安等非純粹的經濟部門,如果包括這些部門及重工業生及重工業生產資料部門、公共事業、城建、園林、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發展和改善,則涉及面更廣了轉引自溫力虎等編著:《旅游市場營銷與飯店管理》,第5-6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第2版。由此可見, 旅游業能大大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結構改善,并向良性循環發展。
第五,旅游業是愈益具有國際性特征的產業,發展國際旅游業將極大地推動世界各國間技朮經濟、文化的交流。由于旅游者來自不同的國度,他們在旅游中必然把自己的信仰、觀念、生活方式直接帶到旅游目的國,有的以科學考察或尋求項目合作為目的的游客,客觀上還起到傳播和交流技朮的作用。旅游者也常常會把旅行中經受的各種便利條件(良好的投資環境)通過各種形式加以傳播,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到該國(地區)投資。
(二)香港旅游業的經濟貢獻
香港旅游業對香港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作出的貢獻也是令人矚目的。50年代以來,香港旅游業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與經濟增長速度并架齊驅。從1976年到1985年的十年間,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21.77%,旅游業總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7.9%﹔從1986年到1995年的十年間,以當年價格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5.64%, 旅游業總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8.19%。1996年,香港旅游業的收入達845億港元,居世界第八位。
有兩個主要的研究是探討香港旅游業對GDP的貢獻的。 第一個研究是Lin and Sung (1983)所做的,其研究發現,旅游業占香港GDP的比重約為3.5-5.5%﹔一個更近期的研究是由香港旅游協會委托香港生產力促進中心負責進行的,該研究估計,若把所有直接和間接利益都考慮在內,旅游業在1993年占香港GDP的比重約為8%轉引自鄺啟新著:《旅游業與香港經濟》,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9月版,第67頁。
旅游業收入的穩步增長,直接抵銷了香港對外貿易的逆差,有利于維持港元相對穩定及平衡國際收支。從1961年至1985年的25年間,香港有形貿易的逆差累計為1236.99億港元,旅游業總收入累計為1052.17億港元,對貿易逆差的抵償率達85.06%。1986年至1995年的十年間, 香港有形貿易逆差累計為4816.7億港元,旅游業總收入累計為4400.3億港元,抵償率達91.35%轉引自烏蘭木倫主編:《邁向21世紀的香港經濟》,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9月版,第314頁。
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港人的經濟收益和政府財政收入。如果把旅游業的收入按香港人口平均,1986年每人為3184 港元,1996年每人達到13182港元。零售業、飲食業、交通運輸、文化設施等服務行業, 也受益于旅游業而直接和間接地為香港帶來多種收益。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旅游景點、娛樂場所、食肆、商店等,每年都向政府交納大量的稅款。僅訪港游客的機場稅,1996年就為香港財政提供11.7億港元的收入。香港拍賣用以興建酒店及其它旅游設施的土地,更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當然,旅游業對經濟的貢獻不僅在于有形的經濟收益,她還會帶來若干重要的無形收益,旅游業所產生的一些無形收益于整個香港社會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總之,以香港旅游收益已躍居香港服務業的最大外匯收入來源,以及旅游從業員更占香港勞動人口的12%,足以証明旅游事業已成為香港經濟以至整體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的自由港,又是一個著名的國際商埠,這就使得香港旅游業一經產生就烙上了國際性特點的印記。縱觀香港旅游業的發展,所呈現的下列特點無不與國際性相關聯。
最近十多年來,日本、台灣、韓國、東南亞以及中國大陸等周邊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政治相對穩定,因而成為香港的主要客源市場。1996年香港旅游客源結構充分說明了這點。根據香港旅游協會統計數字,1996年訪港游客的客源結構為:北亞(日本、韓國)占23.8%,中國內地占19.7%,台灣占15.6%,南亞及東南亞占13.8%﹔歐洲、非洲及中東占10.9%,美洲占8.3%,澳洲及南太平洋占3.3%,其它4.6%。上述表明, 在訪港游客中來自亞洲的超過70%(參見下圖)。展望本世紀末與下世紀初,亞太經濟在調整中將會繼續發展,香港的客源市場仍會以亞洲為主。而亞洲以外的市場也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香港旅游業將更趨成熟。
1996年香港旅客客源結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香港旅游協會。
購物旅游提高了游客在港的消費水平。訪港游客的消費水平超過世界各國平均水平,以1994年為例,全世界游客平均消費為608.7美元, 而訪港游客為911美元,高出近50%。不僅如此, 購物旅游也成吸引游客再次或多次訪港的主要因素。據近十年來的統計,在訪港游客中來港兩次或以上的占50%左右,其中來港五次或以上的又占了25%-30%。
除購物以外,主要還有為度假、商務、會議或參加文化活動等到港的游客。由于會議及獎勵旅游的游客不需支付交通住宿費用,消費力通常是普通游客的2-3倍,因此香港旅游業多年來在這些方面特別致力推廣。統計資料顯示,96年在香港舉行的會議、展覽及獎勵旅游項目超過30
00項,較95年上升39.3%,參與這類活動的旅客人數則上升4.1%,達36萬人次,此類旅客在港的人均消費高達19158港元,是普通旅客人均消費7046港元的2.58倍。
與此相適應,香港與內地旅游市場關系日益密切。香港居民到大陸旅游探親、從事商務活動與日俱增,目前,每年往來內地的香港居民約4000萬人次,
占中國內地境外游客總人數的80%以上,中國內地訪港游客也不斷增長,1984年僅21萬多人次,到1992年突破100萬,此后,經過短短三年的突飛猛進,1995年又達到200萬。
香港旅游協會的調查非常說明問題。1996年到港游客初級白領占21.2%,1995年是20.4%,藍領1996年占5.4%,1995年占5.2%, 家庭主婦1996年占6.1%,1995年占5.1%。整個女性占到港游客比例約為40%,比95年又提高了3.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