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全球倫理 育和諧人格
劉羨冰*
一、和諧人格的提出
20世紀過去,我們為無數突破性的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而歡呼,它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速度,250年前人類開始運用蒸汽的動力,50年前人類使用了電腦,1988年光纖開始為人類服務,一次傳輸3000個信息,今天一次傳輸的信息達1000萬,……1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增長、人類從牛馬般沉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生活的改善和物質的豐富,更大地拉開了人與獸、人與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距離。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但是,正正是突飛猛進的20世紀,爆發了兩場波及億萬人口的、毀滅性的世界大戰,許多慘無人道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人們對百年科技的輝煌成就還來不及陶醉,就要從燃眉的危機中進行深刻的反思:為甚麼人類的智慧在空前巨大的創造發展的同時,會造成最凶殘的野獸都釀不成的大災難?
生前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中最具創造性才智的、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Einstenin 1879-1955)說過:“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以一個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於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人必須對各種期望和各種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係。”2
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Marie Curie 18671934)逝世,愛因斯坦的紀念文章對她的科學成就隻字未提,但卻“高度讚揚她追求科學真理的高尚品德”,認為這種品德要高於具體的科學成就。3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1933年被納粹迫害而逃到美國,他的分析是十分深刻的,這個觀點決不是他埋首自然科學研究豐碩的成果而在人文科學方面的“副產品”,而是經歷了兩場世界大戰的社會良心的深切感悟。因此,他對教育作出斬釘截鐵的忠告:“學校的目標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4
愛因斯坦逝世至今快半個世紀了,人類正面對著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不和諧;人和大自然之間的不和諧,從而衍生出地球上局部戰爭不息,冷戰陰魂不散、宗教衝突、貧富懸殊、人口爆炸、物種滅絕、能源枯竭、生態失衡等世界性的災難,人類棲息的地球將陷於萬劫不復的困境。2001年9月11日,人際的怨憤大爆發,恐佈分子充分利用了當代科技的尖端成果,頃刻之間把象徵人類先進、繁榮的美國世貿大廈夷為平地,不但幾千無辜者葬身火海,又引發阿富汗再一場酷劫,人類面臨生存與發展的種種危機之中,這些是科學再進步、再發達也不能根本解決的,只有寄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理性與情感的聯姻,讓高新科技與高尚情操的融和,培養一代和諧人格,人類社會才能走出迷宮,踏上光明的坦途!
二、全球倫理的呼聲
中國明確提出,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美國政府也要加強對年青一代的道德教育。實際上承認上世紀德育缺失的反思十分普遍,加強德育的聲音遍全球。國際教育基金會總裁石峻旲博士在國際交流會上語重深長地說:“在你們追求更高的學術與科技教育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則將會重覆西方的嚴重錯誤。由於這些錯誤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敗壞、家庭崩潰與其他種種有關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並不是科技的失敗,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敗。”5近30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新的跨越國界的“公眾知識份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6他們關注政治,參與社會,先天下之憂,高揚人文旗幟,呼喚普世關懷,共建全球倫理:
1972年第一次世界環保大會發表了《地球大憲章》;
198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自然憲章;
1991年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百年通諭》;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
1993年世界宗教大會起草了《走向全球倫理宣言》;
就在“9.11”事件前53天,全球文明第一屆世界大會,通過了《全球文明宣言》。
在重重危機中,在越來越多社會良心——公眾知識分子的吶喊聲中人類在蘇醒、在反思、在尋找團結自救之途,在為子孫萬代積福。
新紀元的首年,9月11日,紐約雙子塔倒下了,這驚心動魄的刹那,不但驗證了公眾知識分子們建構全球倫理的緊迫性,還驗證了愛因斯坦的深刻感悟——培養和諧人格的科學性、重要性。
三、德育重整的迫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特別是重視德育的傳統,有許多值得我們繼承發揚,與全球倫理的建立,可以相輔相成;例如天人一體的思想,齊家論的精神,仁者愛人的德育傳統,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普世胸懷,和而不同的處世態度。近代以來,從西方文明中又吸取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博愛等精華,也培育出幾代精英,多次把國家民族從苦難的深淵、亡國的關頭、經濟崩潰的邊緣拯救出來,還開拓了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持續發展的坦途。事實證明,我們的德育一直發揮著正面的作用,從鴉片戰爭以來,民族振奮、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面對21世紀社會急速發展,無可否認教育處於滯後,因此通過反思總結、因應時代新要求、德育的及時調整和重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澳門的地方情況也一樣,1999年12月20日結束葡人150年的管治,建立老百姓當家作主的特區,教育方針的調整理所當然,德育的調整和重建也刻不容緩。特別是2002年,澳門賭權開放,經濟發展的方向已確定,今後以博彩旅遊業為龍頭,以服務行業為主體,帶動經濟多元化發展。我們可以預計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日,博彩業在澳門繼續發展,一方面必須加強對它的規範和引導,防止、壓制罪惡活動的泛濫,影響社會治安、毒害青少年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必須強化教育,繼承優良傳統,教育下一代遠離黃、賭、毒,像澳門的區旗、區徽上的蓮花,代代出於污泥而不染!澳門教育界正面臨新的挑戰。
澳門早於17世紀中(約168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已在澳門設立分公司)已成為鴉片走私的中心,直到1946年,澳葡政府在國際輿論壓力下宣告禁毒。
1749年,清官海防同知張汝霖規定澳門華婦、洋婦不准為娼,但澳門娼妓從未真正禁止,1932年香港禁娼,1937年“七·七事變”後,澳門娼妓業還兩度登峰造極。
1740年,已有外籍傳教士文章在西方譴責澳門賭博業的罪惡,但賭業在澳門歷久不衰,20世紀末還成為經濟的主要支柱,賭稅收入成為公共財政過半的來源。
1874年之前長達一個世紀的“苦力”貿易(即賣豬仔),澳葡政府長期滿足於罪惡性的稅收,而容忍澳門社會200多年淪為藏污納垢之所;而且在150管治澳門的期間,前130年對澳門華人教育採取“撒手不管”(葡官自己承認)的政策。澳門十幾代華人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
澳門人團結愛國、潔身自愛,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長期合力的成果。21世紀特區的藍天下,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在全球倫理的呼籲聲中,澳門德育的重建是必要的、急迫的,也必將影響深遠,更付托了全澳居民的殷切期望。
四、和諧基因的深植
德育應是全人教育的統帥。
德育應以人格培養為核心。德育的終極目標是人格的健全、人格的完善、完美,包括以下六個方面:認知的提高;感情的陶冶;意志的磨煉;智慧的激發;氣質的涵養;理想、信念、操守和世界觀的確立。
21世紀,我們特別要培養和諧的人格,就必須在認知、感情、意志、智慧、氣質和人生觀各方面深植和諧的基因,使之成為一代新人心理上最本質、最持久的特質。我理解的和諧人格,是在愛心中萌芽成長的人格。首先,不斷追求自我的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個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諧統一;從而追求人際的和諧、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堅信利己與利人、自尊與尊人的對立統一,堅持多元尊重、平等互利、公平競爭的普世公義;建立人類平等、合作、和平共存,共同發展的理想。
(一)愛的教育、人文的薰陶
雨果的詩句有云:“人間沒有愛,太陽也會死。”人的成長中沒有愛,禽獸不如。只有愛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和諧的人格。
1、自愛愛人、生命無價
自愛,是德育的一個重要起點。沒有自愛,就沒有內在的動力。每個人從小要愛自己,愛自己擁有的生命,包括形象和聲譽。有了自愛,就有進步的動機,有成就感、有責任感、能自尊自重,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有光彩的人生,就有不斷自我完善的動力。澳門老居民具有抗拒賭博引誘的“免疫力”也是從自愛始。
有了自愛,推及親子之間的愛、家庭成員之間的愛、隨著心智的成長、再推及對社會成員、對共擁藍天的地球村民的關注;懂得以愛播種愛、以心發現心;懂得珍惜親情、友情、重視人際的溝通、理解;珍惜人際的體諒與寬容,就會在追求人際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培育出和諧的人格。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993年世界宗教大會從世界各大傳統精神中,找到構建全球倫理的基石,稱之為“金律”(Golden Rule)也就是四百年前從東來傳教士傳回西方的、孔子的兩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公眾知識分子們希望此金科玉律成為世界共識,用以構建全球倫理,謀求平等、合作、共同發展的全球化、制止強勢西方宰割式的全球化。7
孔子兩名言曾被歐洲啟蒙運動作為天賜的厚禮,今天成為全球倫理的基石,主要是它以仁愛為道德的核心,一種推己及人的道德標準、與西方平等、博愛思想一致。因此,愛的教育不但是和諧人格培養的重要起點,也是構建全球倫理的第一要素。
我們必須讓下一代在愛的“羊水”中孕育、成長。
3、同情同理、科學求真
求真是德育本質的本質。虛偽、有水份的德育已經走到反面。科學求真就要按科學規律實事求是進行德育,切忌形式主義、簡單化、庸俗化、程序化,空喊口號,程序顛倒。例如在和平時期不一定要求在幼兒期建立抽象的愛國家、愛民族的觀念。上面引述愛因斯坦說的“得到對於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人必須對各種期望和各種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關係。”
事實證明,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對別人的歡樂和痛苦既有感同身受的體驗,又有理性的洞察與認同,而且必須提升到人生價值的層面,那就必須有一個長期的、從幼兒到青年培育、涵養的過程。是學校教育的啟迪也好,是庭訓的浸淫也好,是社會環境的濡染也好,個人必須通過自身的參與、體驗、選擇、判斷才能內化成為自己的“同情心”、“同理心”。裏面摻不下虛偽的沙子,也不能揠苗助長,大學和幼兒園德育內容不能“倒掛”。一定要遵循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學規律。
愛的擴展、理的遞進,反覆融會,才能把愛的教育滲透全過程。既是情性的薰陶,必須精選大量感性的教材。在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歷史地理、音樂、藝術感染力強的正反面教材俯拾皆是。“9.11”事件以來正反的事例均多,感染力十分豐富,我認為主要的問題是扭轉課程重理輕文的偏向,扭轉百年來教育重科學輕人文的誤差。像新加坡那樣重視德育,從幼兒到高中,每週三節德育課,作出制度上的保證、才有實效。
(二)義利統一、公平競爭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德育的雙翼,必須相輔相成,才能有效地培育心靈。
從自愛到博愛,有沒有接合點?有沒有理論上的一致性?首先要解決利己與利他的關係,調整21世紀具體時空下的義利觀。
1、趨利避害、天然合理
動物懂得愛自己、保護自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難道人不如動物?利己是生物的天然合理性。從這個角度來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嬰兒的哭喊,就是生存、安全、愛等需要的表達,也是愛己、利己的本能。因此,自愛和利己同樣是德育的起點。前者是感情後者是行動。
2、利己利他、對立統一
人還有社會性的一面,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只有利己一面,社會就不成社會了。因而具社會性的人,必須是利己與利他的對立統一,也就是人際之間的和諧。
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的經濟。雖然一切經濟活動均從利己出發,但必須滿足社會需要,交易才能成功。因此,利己和利他基本是一致的。市場經濟活動,“必須肯定人格、個性、尊嚴和機會方面的平等,提供人道主義因素的空間。”8資本主義市場的“義”,除商業道德之外,還有契約、法律的體現,不義行為基本上是違法行為。正如2002年中揭發的美國商業醜聞,首先就是違法行徑。各國的貪污、漏稅也是違法罪行。因而我們不能認為市場經濟利己與利他僅僅是對立的,是你死我活的。事實說明,在健全法制底下,我們完全可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謀求雙贏互利。我們教育學生要實事求是,不唱高調,不要求學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也不要把利己隨便和自私劃等號,要求過高,將失去實效。
從小教育學生在保護自己權益的同時,要關心別人、注意互利共濟,公平合理;在遵守法律的同時,懂得尋求法律對自己的保障;在自覺履行契約時,又懂得要求對方守約;善於捕捉利己的時機,但必須以不損人為前提……。因此,在市場經濟下的德育,要突出誠信、公正、守法、守約的道德行為,以此鑄造和諧人格,以公平競爭謀個人發展,於己於人於社會都是進步的動力。
3、助人為樂、崇尚奉獻
道德教育和道德要求都應該有階段性和層次性,好比愛人一樣,從近及遠、層層擴展。人類最崇高的美德,是追求大同世界,在自我完善的道德修養中,能夠因應客觀需要,向有困難的人,向弱勢社群伸出援手,養成助人為樂的美德;在必要的關頭,還不惜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甚至獻出最寶貴的生命,那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境界。
澳門雖是個小地方,但150年來,那種為群眾、為國家、為民族而慷慨奉獻的人絡繹不絕:沈志亮等七人為反抗葡殖民主義者迫害奮起反抗,沈個人頂罪,義無反顧;王福祥全家回穗參與抗英的鴉片戰爭;林耀1931年參加中國空軍,為抗擊日機,血灑長空;陳衡葆、陳壽鵬父子先後在抗日戰場上捐軀,兩代忠烈!……這些都是在國家、民族“到了最後的關頭”毅然、決然的奉獻精神。這是澳門人的光榮傳統!
在和平日子裏,同樣可以弘揚己飢己溺的同情心,幫助需要的人。歷年澳門居民慷慨捐獻也是光榮傳統,1996年賑濟華東水災,平均每一澳人捐澳幣70元,其意義也不可低估!
發揚澳門人的光榮傳統,培養和諧人格,這些是上乘的教材。
(三)全球視野普世襟懐
1、互愛互利是全球倫理的基石
21世紀是知識化、資訊化、全球化的世紀。不單只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中國有倫理道德調整創新的必要,全球也必須因應全球化大潮的洶湧,構建全球倫理,才能處於主動的地位。
全球宗教大會的共識——金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互利共存,共同發展的原則。它與跨國公司唯利是圖、忽視環境污染、富國主宰窮國的全球化完全是兩回事。我們爭取互愛互利的基礎上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一體化、是多元尊重的一體化。
發展中國家經常在世界貿易高峰會期間示威抗議,他們不是一概反對全球化,只反對不公義的、不合理的全球化。
2、為全球負責為子孫負責
不管是大氣層的變異,還是某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雲,我們絕不能視若無睹,認為與已無關。只有開拓了全球360度視角,深刻體會地球村上共存共榮的現實,才能保障個人的利益,才能保障自己的自由,避開災難。南京大學華班教授在他的《世紀之交論德育現代化建設》一文中說的:“教育的使命是要培養未來新人,使他們能夠關心全球性問題,具有面對這些問題的責任感、意志、信心、素質和能力使他們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裏跳出來。”換句話說,21世紀德育必須為青少年一代開拓國際視野,培養普世的襟懷。“決不容許我們自己跟著黑暗的時潮沉淪下去。”9
因此我們要對千秋萬代承擔責任,就要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普世胸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3、多元尊重、有容乃大
1993年美政治學者亨廷頓(Samuel.P.Hungting Ton)出版了著作《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他認為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北愛爾蘭、錫蘭這些地區的紛爭背後,都牽涉到文明衝突,他建議西方應與東正教建盟來對抗回教與儒家文明的連盟。華裔美國學者成中英教授劃分世界三大文化傳統和世界社群:歐洲傳統、美國傳統和中國傳統。復旦大學謝遐齡教授認為20世紀三大思想體系:基督教、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都與亨廷頓《文明的沖突》中的分析不同,但都同樣肯定了多元文明存在的現實。人類幾千年的歷史、政治、經濟、宗教的衝突大多諸因素混成一團,最不幸的是政治上的野心家和經濟上的貪婪者往往假借宗教的名義,發動侵略,攫取財富,塗炭生靈。多少善良的人們被驅作炮灰,同時也被毀家園。全世界的宗教都教人向善,反對殺戮的。因此,世界宗教大會宣言除金律之外,起草人孔漢思(Hans Kung)還把西方傳統倫理的四誡寫進文件:不殺人,不偷盜,不撒謊,不姦淫。演譯成四項規則。獲得大會簽署通過:堅持非暴力的與尊重生命的文化;堅持經濟秩序與公平公正的文化;堅持誠實生活與寬容的文化;堅持男女平等和人際夥伴關係的文化。(1.Commitmentto a culture of nonviolence and repect for life;2.Commitment to a culture of solidarity and a just economic order;3.Commitment to a culture of folerance and a life of fruthfulness;4.Commitment to a culture of equal rights and partner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大會還向全世界聲明:“我們要譴責借用宗教名義的侵略和仇恨。”10
這些金律、規則和聲明,我們稱為宗教大會的共識,均基於文化多元、宗教多元的現實,以多元尊重的取態,求同存異,在同心協力構建全球倫理的崇高目標下,相互包容,共同防止教義詮釋的極端化,克服排他性。宗教領袖走出這一步,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信仰自由的原則下,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為人類福祉弘揚多元尊重、有容乃大的精神,也是共鑄和諧人格的重要途徑。
澳門小城被稱為小小的宗教博物館,百年的華洋雜處,已開始了文明的衝突,也曾出現過華人搗毀天主教聖母像、天主教堂的事。清廷也運用管治權規限甚至禁止西方宗教在澳門的傳播,《澳門紀略》就記載了不准唐人私習天主教,不准改“蕃名”,但是,從16世紀中開始的華洋雜處已誕生了中葡混血的第一代土生葡人,通過通婚、共處,異源文化的交流開始了,《澳門紀略》也描述了“唐夷雜處……習染已深,語言習尚漸化為夷。……或變服而入其教,或入教而不變服,或娶鬼女而長孫……又有來往夷人之家……。”這裏反映了文化交流從表徵到深層,從語言、服飾、名字到宗教信仰,到異族通婚而產生下一代。四百年的共處有碰撞衝突,但更多的是和平共處,在澳門還誕生一個新的族群數以萬計的土生葡人。
澳門小城,又被稱為建築的博物館,有西方的教堂和東方的廟宇,還有不少東西揉合的建築,中式的綠瓷通花磚和西式百葉窗安裝在同一牆上,西式洋房入門是一個中式的天井。西望洋山麓的媽祖閣供奉中國海神天后娘娘,在山的另一側的教堂卻供奉西方海上保護神老楞佐。海員家屬,兩邊都少不了祈福禱告,求雙重保險;今天大多數土生葡人的家在他們無限崇敬的聖母像下,和諧地擺放中國瓷的福祿壽三星;20世紀90年代澳門機場、博物館開幕,普濟禪院大師的開光儀式與天主教的神父的祝聖禮一齊舉行,似乎天上人間都默許了衷誠合作。上面所列的本澳情景正好說明了多元文化在澳門的共存,互相尊重,相互獨立發展,又互相補益,甚至融成一體。經過四百年的磨合,西方基督文明的排他性獲得了改造,日漸彰顯了和諧共濟的基因。澳門能拿出十二處建築群申報引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它主要的價值也在於多元化的共存共融。
澳門的史實回應了亨廷頓文明衝突論,在世界上樹立了多元文明相互尊重,並存共融的例證。今天,澳門人口是以華人為主的多元化,還有葡人,特別為數不少的土生葡人服務於公職,在各領域與華人合作共事。我們必須發揚優良傳統,必須遵照《基本法》的原則精神,教育下一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儘管過去的150年,發生過幾場激烈的、流血的民族衝突,但和睦共處仍是主流,我們的祖輩有敢於保護自己合理權益的鬥爭精神,也能容納不同的文化的廣闊胸襟。這是澳門歷史教學、歷史研究的重點,也是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們建設開放性旅遊城市的精神財富。我們可以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展示,林家駿主教和釋健釗大師一起主持澳門機場啟用大典,象徵著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東方儒家文明的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同心協力建設澳門美好的明天。讓下一代在和諧的社會氣氛中成長,讓具有和諧人格的一代新人,推動全球倫理的建立,爭取全球公義,和平與發展,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
五、結語
當然單靠和諧的人性“基因”,也不是即可消除人間的戾氣,更不敢幻想能在普渡深陷罪惡泥潭的眾生。社會發展中許許多多相對的、互動的因素總是此消彼長的、正義力量形成優勢,就會進入良性循環,人類大同有望、全球倫理的構建雖是諸因素中一種,應該是積極有為的,從鴉片戰爭以來國人的覺醒,從澳門大多數居民對黃、賭、毒的“免疫力”,澳門多元文化共存共同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都證明了文化教育的社會功能,配合正確的政治政策、推動規範的經濟秩序,多一分耕耘,就會向大同世界靠近一步。何況政治決策和經濟秩序都是人的活動。
愛的教育,實事求是的義利觀、多元尊重的態度,普世襟懷等育人的取向能夠全方位貫徹、必然營造高雅的文化、鑄就高尚的風格,推動社會的和諧,人性的和諧、文化的和諧,逐步減少人間積怨,化解人性的暴戾。
H.G.威爾斯在《歷史大綱》中指出:“人類歷史越來越成為教育與災難之間的比賽”。11
“9.11”事件後,我們深深體會到,教育與災難之間的比賽早就拉開了帷幕。“9.11”事件發生後,除了“文明衝突論”之外,又出現了“中國威脅論”。今天“邪惡軸心”的帽子滿天飛,好像那些災難的鴻溝都因為宗教、文化差異所致。好像只有由一元文化加以統一,世界才能太平。面對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只能促成人類求同存異爭取和平的決心,絕不能為霸權主義、單邊政策、退出國際公法獨斷獨行作借口,這些實在是系列危險的信號。
“9.11”事件把矛盾的根子揪了出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南斯拉夫文化理論家基捷克(Slavof Zizek)分析道:“美國人忘記了他們的和平恰是世界其他地方的災難換來的,美國要避免災難的唯一方法是讓世界其他地方皆免於災難。”
《新聞週刊》指出美國受襲的原因,是“盛怒的根源”,一穆斯林組織發言人直截指明:這是“美國直接干預阿拉伯及穆斯林政治的結果。”
“9.11”事件後,美國百所大學師生要求政府檢討對外政策,深刻反思。2002年1月25日52名以色列預備役軍人在報上聯名廣告拒絕在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定居點作戰。認為這些軍事行動與保衛以色列安全無關。
台灣社運組織致美國人民的公開信,列舉了美軍在海灣戰爭、越南等戰爭中,對塞爾維亞、伊拉克、南斯拉夫的等使用導彈、貧鈾彈、落葉劑、生化武器……造成傷亡、絕症和畸型兒童以及美國政府長期包庇和支持恐佈主義的元凶……。因而提出“沒有真正的正義,就不會有真正的和平。”
拉登的錄音說得清楚:除非我們的國土上已經得到安寧,否則,美國人將永無寧日(“America,”Laden said,“will never taste security and safety unless we feel security and safety on our land”)。
這就是以暴易暴的結果!一個膠著的寃寃相報的局面!朱鎔基總理說得好:“恐佈主義已成為嚴重的國際公害。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活動。我們堅決地與各國人民一道建設一個持久的和平和普遍繁榮的美好世界而不懈努力。”
教育要跑贏災難,必須深植和諧的基因。薰陶和諧的人性,澳門人應有信心。當然要爭取社會公義、全球公義必須民主、法治、以及對權力的監督制衡;儘管人類還要用正義的戰爭去抵禦不義的干預、侵略和欺壓,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提倡培育和諧的人格。
註釋:
1 轉引自戈登·德萊頓/珍妮特·沃斯:《學習的革命》第2頁
2 轉引自扈中平、劉朝暉:《挑戰與對應》第504頁
3 轉引自田建國:《立世德為首》,《人民日報》2000年4月9日
4 轉引自馬忠:《世界各國重視德育的趨勢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5 轉引自馬忠:《世界各國重視德育的趨勢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6 (美)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1997年在武漢大學講講:《人文精神與全理倫理》
7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台灣本土化》第1、3頁
8 齊振海:《市場經濟的倫理思考》
9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台灣本土化》
10 轉引自何光滬:《全球倫理:宗教良知的國際表現》
11 轉引自戈登·德萊頓/珍妮特·沃斯:《學習的革命》第12頁
*澳門中華教育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