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值得發掘的活史料
林韻妮*
一、甚麼是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是自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備受海內外學界高度重視,並且不斷發展的歷史研究方法。指的是訪談者通過以筆錄、錄音或錄影等方式,系統地搜集、整理受訪人士的口傳憶述及其對所經歷的歷史事件的觀點與評論,作為提供給歷史研究用的史料素材。1
二、口述歷史的特點
研究歷史需要多方面的參考材料。口述歷史是可以對文獻資料、檔案、實物和遺跡等史料作出補充和驗證的具有特殊史學參考價值的材料。其重要的特點是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受訪人既可以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先驅、是各個社會活動領域的佼佼者,也可以是平民百姓、各行各業的勞工階層。他們都有豐富的、值得去發掘的人生經歷。
但是,由於口述史學的主體是人的記憶,而所記憶的內容裏面,既包含了事實,也有可能包含着想像,這樣就構成了口述回憶的史料和歷史真實不一定相符的事實。受訪者完全有可能因為記憶力的因素、情緒的因素以及個人的知識水平因素等等,難免把主觀意志帶到答案中去,言不盡意、誇張或故意掩飾某些事實,甚至把一些人物和時間都遺漏了。這些都是口述史研究的局限性所在。因此,多數史學家都認為,口述史料的確不可能是純客觀的。可是,文獻史料也一樣存在同樣的局限。不可否認的是,某些政治人物為了保障他們所留下的文字記錄不被後人惡意利用,也故意地對描述自己的某些行為和思維方式的文字加以掩飾。也如其他史料,由於資料的殘缺或錯誤而撰寫失實一樣。所以,文獻史料中的主體意識也是難以避免的。口述史料不可能完全展現真實的歷史真相,但是,它能把被訪者頭腦當中的歷史畫面、被訪者對事物的價值觀和社會歷史觀都反映出來,這本身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心理的反映。因此,作為口述歷史的訪談者除了具備豐厚的文化素養和學識以外,必須要對訪談對象的背景瞭解透徹,熟悉有關的歷史事件。通過跟被訪者的互相交談、討論,甚至引發被訪者的聯想,靈活地調動被訪者的積極性,從而獲得充實的、有質量的訪談結果。
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認為,通過歷史人物的口述,來收集、保留相關的歷史材料,雖然往往帶有個人主觀色彩,但因其未經過加工過濾,也自然的保留了歷史的原生形態。與一些大一統的史著不同,口述史由於是從個人的經歷、感受角度來總結歷史,其原始質樸的形態可以從一個側面豐富人們對於歷史的認識。2正是由於口述史這種隨意閒聊的方式,使整理以後的文字材料更富可讀性、更加別具魅力。
三、口述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相對於檔案、文獻等資料,口述歷史在構建歷史的完整性方面,具有無法替代的價值。正是這個原因,近年來口述歷史越來越受到國际学术界的廣泛和高度的重視。這種獨特的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工具運用的角度而言,口述歷史的出現,由記文到錄音、攝像,是歷史學領域研究工具和手段的一大飛躍。3在人類語言形成以前,以物傳世是記錄歷史的唯一方法。語言出現以後,人類就以口耳相傳歷史。然後就是文字的發明,使人類的文明得以用文字詳細地記錄下來,成為非常具體的文獻資料。及至錄音和錄影設備的發明以後,我們又增加了聲音和影像的資料。從此,我們就可以透過錄音和錄影的資料瞭解到歷史上偉大人物的言談舉止,真人真事現身説法,大大增加了史料的説服力。這種記載歷史的手段與方法,對於更透徹地瞭解歷史的原貌和真實性起到很關鍵的作用,是原有的文獻資料不能比擬的功能。
(二)從記載歷史內容的廣泛程度來看,口述歷史拓展了人們的視野。縱觀傳統的歷史文獻及檔案,能被載入史冊的不是統治階級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就是社會各界精英的所見所聞。可是在歷史研究範疇不斷拓展的今天,從事口述史研究的學者們重視的課題非常廣泛。包括城市史、社區史、社會生活史、藝術史、婦女史、普通民眾史、少數民族史、災難史等,涉及文化、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學者關注的是能夠為傳統史學中沒有或者是少有位置的老百姓的聲音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同樣能反映時代面貌的事件留有位置。因此,來自於平民百姓的訪談材料,對於豐富和深化歷史的內涵,是具有深刻意義的。
(三)對於從事當代史研究的學者而言,口述歷史是一種靈活性、自主性強的研究方式。參閲史書和檔案,只能是單向的被動式的資料接收。採用口述史的手段,可以直接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目標人物進行溝通、互相討論。學者往往可以在邊問邊答的過程中解開一些疑團、驗證一些事實,補充歷史的細節內容,透過自然的交談,真實地流露着被訪者的感情,甚至有可能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逸聞。這就使口述史作為活史料以及造就原始性珍貴史料的價值所在。
(四)既然口述史是一種活史料,在現今資訊科技爆炸的年代,這種史料的應用範圍得以擴展到許多方面,而不僅僅局限於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內容。尤其是在文化產業的領域,傳媒、企業家、電影製作人,他們都懂得靈活運用口述史料,使之融入或者是轉化成為商品,創造經濟效益。目前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紀錄片和歷史劇、電影等,很多都直接把與經歷相關歷史事件的人物的訪談內容結合到作品當中,這除了有助於觀眾更深入地瞭解歷史本身以外,更能大大增強作品的可觀性、感染力和説服力,提高該等文化產品的學術質量和嚴肅性。因此,這也是體現口述史的實用價值的一個方面。
四、口述歷史在世界各地的發展
研究口述歷史步伐較快的國家是美英兩國。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是自20世紀40年代末、把口述史設定為專門學科以來的重要發展基地。1948 年,美國的歷史學家Allen Nevins在該大學建立了首座現代口述歷史檔案館,儲存了大量能夠展現美國人生活形態的重要私人回憶資料。1958 年,大學的C.Martin Wilbur和Franklin L.Ho兩位研究中國歷史的教授,得到唐德剛及Julie How等學者的幫助,對當時旅居美國擔任重要任務的中國軍政界人士進行了採訪,當中有李宗仁、胡適、孔祥熙、顧惟鈞等名人。1967年,美國“口述歷史協會”成立。1980年,該協會提出一套評價口述歷史的標準,除了制定工作原則和標準,釐清口述歷史的專業倫理,説明從業者應有的操守外,還規定了口述歷史工作者以及社會公眾應盡的義務,對口述歷史贊助機構和檔案機構的義務作了規定。4因此,美國在現代口述歷史研究的發展的基礎是紮實而且資源豐厚的。新一代的口述史學家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例如部落口述史和黑人史等的開展,都取得了極大的成績。目前,美國在口述史方面的研究非常蓬勃,在美國各州,收藏口述歷史資料的博物館、圖書館比比皆是。
英國在口述史學研究上非常偏重於在社會史領域的應用,例如農村史、城市史、家庭史、婦女史等。史學家多從日常生活史的角度研究一個地區、一個社群、或一個階層的人的社會生活形態。史學家們堅持口述史學直接紮根於本地普通人社區,認為普通人在歷史研究當中也應該扮演主角。
除了英國以外,加拿大和北歐也是口述史研究發展較早的國家。加拿大主要研究境內的移民生活狀況。北歐的口述史主要是在民歌、民俗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德國、法國等都在上個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全國性的口述歷史組織。這些組織除了出版有關的研究文獻,包括書籍、雜誌以外,還定期在歐洲各地舉行學術性會議。此外,在南美洲、非洲、大洋洲,都有口述歷史的組織和活動。5
在亞洲,新加坡雖然在20世紀70年代末才正式設立口述史的組織,但其對口述史方面的研究及對資料收集的重視,並不亞於西方國家,而且碩果累累。大量的口述史料包括了新加坡的政治發展、新加坡的多元種族社會、新加坡的華人社會、日佔時期的新加坡、消逝中的行業、新加坡的勞工運動等。日本是另一個在口述史方面卓有成就的國家,單是日本的上海史研究會,對於1945年以前日本在滬居留民歷史的研究方面,便在上海和日本有關城市做了大量訪談工作,搜集了許多口述資料。6台灣是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注意到口述歷史的研究工作的。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軍人、政治家和外省籍人士,到了80年代以後,研究的範圍擴大到兒童婦女史、原住民史、社區史、民俗節慶史、災難史等等。因此近些年來,台灣出版了許多視野廣闊的口述史研究文獻。香港從80年代開始從事口述史工作,該時期主要集中搜集與香港市民及其生活有關的材料,包括飲食文化、家居生活、宗教信仰、婚姻習俗等等。時至今天,研究的範圍已經擴大。香港歷史博物館自1995年3月開始,進行了一項為期兩年的口述歷史計劃,目標是收集二次大戰時期日軍侵略香港的歷史資料。另外,在藝術史領域,電影業、戲劇、粤劇等的口述史研究成果不斷面世。
我國的學術界也早在50年代,採用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搜集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的資料。50到60年代,全國各地對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事件的“實地調查”,搜集口碑資料,使用的就是口述歷史的方法。60年代興起編寫“新四史”活動,即家史、廠史、社史、村史,廣泛搜集來自基層的口述資料。這段時閒,“口述史學”這一學術用語並未為學者所使用,而稱之為“口碑史料學”。7 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內地史學界和出版界都非常關注口述史的利用以及其進一步的發展。從80年代開始,口述史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口述史學”正式形成,與國際口述史學界開始接軌,引進國外口述史的理論和方法,與國外的交流不斷擴大,國外學者紛紛前來我國進行有關研究。90年代,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和關注點,開展了對口述史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尤其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50年代創建至今,口述歷史的研究從未間斷。從工人運動史、共產黨史,到前幾年的上海移民史和目前正在做的上海城市社會生活主題的口述史訪談,都是我國現代史和當代史研究的重要依據。
五、澳門應重視口述歷史的研究
1999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了澳門長期由葡萄牙人管治的歷史,澳門人踏上了“澳人治澳”、當家作主的大道,澳門的社會發展進入了另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近70年來,在澳門的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澳門雖未經歷戰爭的洗禮,然而,作為一個數個世紀以來受到殖民統治的地方,澳門卻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澳門的間接衝擊、“關閘事件”及“一二·三事件”對澳門社會、政治帶來的震撼,70年代的經濟起飛,到中葡問題的談判,澳門的過渡期,澳門特區的成立,澳門在這些漫長的歲月裏、隨着時代的更替不斷成長,並且孕育出屬於澳門自己的獨特的人文環境與個性,皆有賴社會各界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他們見證了澳門社會歷史的變遷,參與了澳門社會的建設、為澳門的進一步走向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們記憶所及的歷史掌故、社會要聞、行業的發展與盛衰、本土風俗和名人軼事、人物傳記,乃至一些有識之士對時局的判斷、審視和評價,他們的人生經歷和體驗,都是反映時代精神面貌及社會文化內涵的一面鏡子,都是澳門人寶貴的人文財富,應當有系統地把這些資料盡快地記錄、進行研究並保存下來。透過系統的方法,搜集澳門各界社會人士的口述歷史,將可整理出一套能夠反映近70年代以來,澳門社會的整體發展形態特徵和社會文化特徵的、具有實用價值及可讀性強的原始資料。
從長遠來看,上述研究工作具有深遠的史料價值和人文價值,旨在進一步瞭解澳門的社會發展歷程,為研究澳門歷史和澳門社會的學者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在搜集口碑史料、進行口述歷史的研究過程當中,爭取發掘出能夠啟發我們進一步開拓與本地文化及旅遊資源相關的內容,為配合特區政府確立澳門作為旅遊城市的發展目標提供更堅實的文脈基礎,也應該是我們的研究目的。
六、結語
時代的洪流把人類的文明推進了21世紀,上一個世紀所發生的一切,都已經被劃為歷史。今天,我們要求自己以全面、客觀的態度看待歷史,因為只有不加粉飾的、擁有真實原貌的歷史,才不愧作為啟迪人們承先啟後、鑑古思今,以謀求自身發展的基石。澳門要擠身於歷史文化名城之列,我們除了需要努力保存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和資源以外,我們的視野還應該放在現在和未來。我們必須考慮如何建設好我們當代的文化,考慮上一代人和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將來如何面臨下一代人的檢驗和解讀,如何把鮮活的歷史永久地保存,讓它成為屬於我們的時代印記。同時,也讓它成為豐富本地文化內涵、展現本地人民的智慧結晶及勞動成果的載體,作為發展本地文化、體現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內容,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註釋:
*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副主任
1 Donald A.Ritchie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史》,遠流出版公司,1997 年版,第34頁。
2 《文匯報》,周伯軍文,1990年3月13日。
3 熊月之:《口述歷史的價值》,原載於《史林》,2000年第1期。
4 規則中文譯本見Donald A.Ritchie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史》,第416 -419頁。
5 Paul Thompson著,覃方明等譯:《過去的聲音一口述史》,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章。
6 同註4。
7 同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