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自我實現預言的實現
吳志良
美國社會學家W.I.托馬斯曾經說過,“如果人們把情境當作是真實的,那其結果也將成為事實”。另一位社會學家R.K.默頓則把這一包含著深刻社會學內涵、對廣泛的社會過程具有指導性應用價值的定理加以發揮,稱為“自我實現預言”。
所謂“自我實現預言”,是指“開始時的一個虛假的情境定義,由於它引發了新的行動,因而使原有虛假的東西變成了真實的”。反過來說,原來真實的東西也有可能變成虛假的,即會“自我失敗”。例如有謠言說某銀行不穩,大家爭先恐後去擠提,根基再好的銀行也會元氣大傷,甚至破產;而一個人如果老是覺得自己在做某件事情時會失敗,他通常也做不好這件事情。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自我實現預言”似是而非的正確性,最終會導致永久的錯誤。
香港人在泡沫經濟中形成的所謂“大香港主義”,在房地產和股市中非理性高度亢奮狀態下形成的那種驕傲自負,近年消失得無蹤無影,甚至連應有的基本自信心也喪失殆盡。無論港府推出怎樣積極的措施,似乎都成為自我失敗的預言。其實,香港成功的基本因素大多仍在,香港經濟的根基依然良好,但在“自我失敗”魔詛的驅使下,港人的精神狀態還是在低谷中徘徊。莫非是物極必反的後遺症?若如是,必有否極泰來的一天。
澳門的情況與香港有所不同。香港經濟高度亢奮之時,澳門經濟已跌入低谷,在回歸前更跌至谷底。幸好,由於澳人對回歸後的形勢寄望甚高,且心態一向較為平和,較少大起大落,即使在最惡劣的情勢下,信心也沒有發生像香港那樣的崩潰現象。特區政府成立後,面對各方面的問題和挑戰,沉著應對,順勢利導,採取了十分務實的政策,在困境中讓市民看見了遠景。澳門經過多年的固本培元,終於逐漸步入穩定發展的佳境,特別是博彩業開放後,澳門社會洋溢着信心十足的氣氛。
在市場經濟中,信心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代社會,人心變得很脆弱,保持社會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們相信,澳門穩定發展這個預言開始時的情境定義是真實的,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市民安居樂業可期。不過,我們千萬別忘記,自我實現是需要條件的,也要付出努力和代價。其中之一,便是盡可能消除似是而非的因素,使得自我實現的過程更加順利。換言之,需要加強學術和政策研究,加強對社會的客觀理性認識以及對所存在問題的科學系統論證。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成立五年來,在會長和諸位會董的領導下,集思廣益,積極推動政治、行政、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研究且取得可喜的成績,為社會穩定、持續發展和政府科學決策、有效管理建言獻策。可以說,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由此觀之,澳門市民也完全可以實現“自我實現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