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權開放後資訊產業的市場策略
電訊數碼總經理尉東君
自澳門賭權於2002年4月1日宣告正式開放,這便意味,澳門未來10至20年間,經濟發展軸心將以旅遊博彩業去推動,產業結構也將趨向以服務行業為目標的轉移。產業結構的轉移,也就意味著資訊市場的轉移。
如何借助賭權開放帶來的發展機遇?澳門資訊產業的市場目標和策略是什麼?
這兩個問題,或許已有許多企業家成竹在胸,但相信仍有不少朋友,包括本人在內,仍在摸索之中。
未來的市場空間
個人認為,澳門資訊業未來的市場空間最少有四方面:
一·未來5至10年內,即澳門博彩業開放後,其資金、業務等全面到位的同一期間,第三代流動通訊技術(3G)將全面進入市場。人們在通訊領域,以至科技產品方面的消費比重將大幅上升,這個推斷,並不因現時全球性通訊市場的短暫收縮而變得虛幻,3G時代的來臨,只是時間上遲與早的問題。據美國市場調查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01年止,亞太區在通訊市場的消費額為1340億美元,其中數據傳輸方面佔260億美元,同時,估計數據處理的市場在2005年將可上升至590億美元,增長率將有機會超過220%!反映數據服務存在可觀的市場空間;
二·在網絡市場方面,由於IP技術網的一再突破,透過IP網傳輸話音、數據和圖像已經實現,也就是説已具備融合電信網、電視網和衛星網的技術力量。而IP網中的CTI(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技術發展,也可推動微電腦和電信網中的硬體和軟體的結合。儘管今天三網各自經營,但隨著時代轉變,三網合一的潮流將洶湧而至,故此這將是從事資訊業的另一個機遇;
三·澳門土地資源有限,與旅遊業相關的基礎配套,諸如各進出口岸的容客量,道路網的承載量等,都是行業發展的瓶頸。比方各著名旅遊景點經常出現交通堵塞和大型旅遊車輛停泊車位不足等問題,以澳門目前的情況來看,便無法承受和難以解決。要增加澳門博彩旅遊方面的税收,單靠增加蒞澳旅客的思路並不足夠,吸納優質旅客是一個想法,而透過資訊科技,擴大博彩業的海外市場也是一個想法,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説,這也是有利於澳門發展的策略;
四·除旅遊博彩業和資訊業外,特區政府鋭意發展的產業便是物流業。物流業的發展趨勢,並非特區政府一廂情願的想法,而是整個華南區域也有此需求。而華南地區發展物流業的其中一個構想,便是利用香港大嶼山為起點,以珠江三角洲西部為樞紐,經廣西、雲南等省份架構通往西亞的大陸架。這個構想能否成事,一方面當然取決於交通網絡的協調配合,另一方面起決定性作用的,便是成本效益問題。物流業之所以形成,其關鍵點是要借助有效的物流管理以控制成本。展開亞洲東部的地圖,可以看到東亞與東南亞都存在發展物流業中心的深水港城市,包括東北部的釜山、大阪和上海,與及東南部的新加坡、高雄和香港,澳門能否發展物流業,取決於珠江三角洲能否形成互補格局,珠江三角洲能否發展物流業,則取決於香港能否與珠江三角洲整合發展和控制成本,然而,在成本方面,包括香港在內的珠江三角洲便不易與以上海為樞紐的長江三角洲競爭。而借助資訊科技快速、全面的數據轉遞,以協調物流管理來提升效率,以補成本較高的弱勢,沒有資訊科技的輔助,便談不上物流產業的形成,這便是資訊業發展的另一空間,儘管當中尚要解決許多的政策屏障。
如何透過資訊科技以增強澳門的競爭優勢,正是我們需要急切解決的問題。
提到競爭優勢的研究,引用由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Professor ofHarvard)的五力分析法去探討,將有助找出答案。
波特教授認為,一個產業的結構體現為五種競爭性力量,他們結合在一起,可決定產業的盈利性。包括:客戶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競爭者之間的對立狀態、潛在競爭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等。透過瞭解產業本身的長處、弱點、機會、危機(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模型,詳述產業進入障礙的來源及方式,新加入者的威脅程度等不同的角度,以認清產業本身的競爭環境和利潤潛力,從而制訂有效的競爭策略。
鄰近地區的競爭威脅
由於澳門的教育和人口結構,制約了澳門資訊業中一個重要元素——人才。使澳門的資訊業發展始終局限。很多人都相信,澳門資訊業中最大的競爭者,並非來自本地區的企業,而是鄰近地區,比如擁有資金優勢的香港企業和擁有技術優勢的國內企業及世界市場的外資企業。
無論我們是否把鄰近地區看作是競爭的假想敵,我們都必須清楚一個企業成功的根本因素是什麼。有人力圖控制生產成本,有人則努力於建立產品差異,關鍵之處,是令競爭對手不易短期內模仿其競爭優勢。與鄰近地區相比,我們確實缺乏創造成本優勢的基礎,也很難建立產品差異的競爭策略。
不過,如果我們能把目光看遠一點,能誘導坐在我們身旁的假想敵一起看遠一點,則我們將看到,彼此的真正對手和真正的利益所在。我們的共同對手是日益崛起的長江三角區,我們的共同利益在於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合作。同時,我們具備區域合作中的獨特天賦條件——旅遊博彩業!而資訊科技業則有利於擴大我們的競爭優勢。
資訊科技產業的特點,是其競爭優勢並不僅僅侷限於電腦生產的硬體技術上,它還包括一系列處理信息流通的技術上,包括通訊技術、數據識別和處理、業務上的自動化及其相應的軟硬件技術和服務等。在過去十多年間,銀行業、金融業等對信息有密集需求的行業,已廣泛透過資訊科技來簡化其企業運行的結構程序,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資訊科技已開始涉足決策領域。同樣地,澳門將來的旅遊博彩業,也可借助信息、數據的高速處理來突破空間限制的瓶頸。也就是説澳門將來資訊科技的市場應定位在處理大量與旅遊、博彩、貨物流通等行業上,以形成本地區相關的產品差異,使我們的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從而赢取競爭優勢。
尚待打破的供應壟斷
澳門市場規模小,部份產業,特別是通訊業,基本上仍處於寡頭壟斷狀態。澳門資訊業的供應方主要是電信營運商或電信服務供應商,壟斷性項目包括固定電話、IP數據通訊等。此外,長途電話和互聯網服務供應也明顯存在寡頭壟斷。供應商的相對集中形成較強的議價能力,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企業,在網絡聯通方面的議價能力薄弱。儘管特區政府已意識到市場開放對推動經濟發展的好處,但由於開放步伐慢與及較鄰近地區遲,間接影響本地區從事資訊產業的發展和創意。
優點方面,澳門始終是一個資訊開放的城市,特別是通訊產品的普及,相較中國大陸為優。同時,壟斷從另一角度看,亦有利於保障投資者厚利,即易吸引具資金和有技術優勢的企業來澳投資,加上博彩業的開放,更有利海外投資者認識澳門的吸引力。
在電信業方面,國際上有一種趨勢是轉售(RESALE),即從擁有電信網絡設施的基礎運營商處購買電信服務或租用設施,重新包裝成各自品牌,然後再銷售給用戶以獲取利潤。轉售的內容可以包括短訊、留言信箱、互聯網和流動電話的用量(AIR-TIME)等,而轉售則被認為是促進電信競爭的手段之一。在美國,基礎電信業務的轉售價格一般比批發價格還要低15%左右,轉售也可使市場細分和避免重複建設,而最大的好處,便是打破因供應壟斷而窒礙市場發展的枷鎖,也可刺激企業的創造力。
客戶佔優的完全競爭市場
在通訊產品零售市場方面,由於市場早已開放,競爭激烈,產品價格的趨同性高,致使客戶議價能力強。澳門的企業一般以中小型為主,由於企業規模細小,難以建立R&D部門,故此市場策略上只能集中在格價操控上,產品開發和產品差異性方面較鄰近地區為弱。
為了扭轉此一劣勢,特區政府在教育政策上似乎已關注科技方面的提升,邀請世界著名建築家貝聿銘設計科技館一事可見一斑。加強教育的科技含量,也有助於資訊產業發展。
此外,未來的博彩業新貴,如要挑戰原來市場佔有者,必須在營運上有所分別,借助資訊科技的幫助,製造自己的產品差異,發揮比較優勢,將是大勢所趨。由於市場結構的改變,將有助於資訊業的資金流轉和技術吸納,儘管資訊業即將面對的是跨國的機構,具有超強議價能力的客戶,但毫無疑問,這將是資訊業突破的一次機遇。
難進難出的產業限制
澳門是一個奉行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低税地區,除了部份行業外,絕大部份企業的開業成本都不高。在資訊科技方面,除近乎基建的通訊網絡受專營法限制進入外,其餘都可自由進出,是產業上的優勢。
然而,資訊業由於行業上形成高進入障礙,使投資者不敢貿然進入,例如通訊業需要巨大的業務量以攤分其高成本和極須政府政策配合等,都是影響企業成長的不利因素。
資訊業進入不單困難,退出障礙也不少。比如通訊業所投資的網絡設備和因應特定要求開發的軟、硬件技術,很難改變為其它用途,一旦出現技術革新,便無法賣掉,澳門的傳呼業便是一個例子。難進難出,正是該行業發展最不理想的狀況。
自我取代的替代品威脅
從歷史經驗得知,資訊產業生命的週期會隨著科技的發展成反比。電腦系統、通訊系統的情況都是如此。比如電腦的操作系統,由80年代的DOS系統到90年代的視窗95系統都用了十餘年時間,但由視窗95發展至視窗98只不過需要3年,其後的Windows NT,Windows2000,Windows Me及至今天的WindowsXP幾個操作系統,每個系統投入市場不足一年就被更替,説明資訊產品的生命周期是越來越短。今天我們日常使用的各式各樣手機,也會是一樣。
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及時代變化快速,便形成資訊產業走向短週期的競爭策略。一般企業認為:單一的產品很難在動態環境下長期生存,故大多採用擴充成長策略,透過開發多種有關產品配合或與更多廠商合作或結合,製造成較強的競爭優勢,並刻意追求短期利潤,然後採用緊縮策略退出,脱手予出價最高者,盡可能取回始初對軟件及產品的投資。
這種非常的市場策略,當然會為自身製造了難以預測的被替代品威脅。如傳真機的發明,威脅傳統的郵務,而電子郵件又成為傳真的被替代威脅。
有待具體的政策目標和使命
企業營運的最終目標當然是為了盈利。然而,如何達致盈利卻非每人皆可做到。而且,因應企業選擇的發展路向,也就形成各種不同的目標及結果。例如有些企業以擴大市場佔有率為經營目標,有些企業則堅持年度財政收支盈餘為標準。不過,無論箭靶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要清晰明確。學術上的要求是:
1.目標要精確且可量度;
2.目標要有重點,不宜過多;
3.目標除要有挑戰性外,也必須是有可能實現的;
4.要訂定明確的抵達時間。
無論是企業家,抑或是普羅大眾,都會認同經濟穩定發展是澳門的使命。特區政府智慧選擇既是旅遊博彩業為主,其他產業便須為輔,尤甚是資訊科技業。
特區政府有關資訊科技方面的政策,以目前來説,尚未達到上述要求。通訊業的政策較為積極,但軟件業、人材培訓和人才輸入則尚未清晰具體,希望有關部門宜多加關注。
攻其一點的競爭戰略
商業上,要在市場競爭中脱穎而出,掌管市場營銷部門必須制訂攻佔市場的策略。對於澳門而言,成本掛帥(COST LEADERSHIP)戰略選擇,並非有利,雖然我們有中國大陸龐大的廉價勞動力作支援,但資訊業與其它行業不同是資金技術需求大於勞動力,要求的是透過技術革新去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故此,成本掛帥的策略並不適合澳門。
再者,未來5至10年間澳門旅遊博彩業的主要市場相信仍需依靠香港和國內遊客,試想如果澳門只以低價產品作競爭手段,我們能比國內更便宜嗎?國內的消費者,花了數千元,他們真的接受享用和其家鄉一模一樣的旅遊品嗎?要搶佔市場,廉價產品並非致勝之道。
個人認為,澳門的競爭優勢是博彩業,這是鄰近地區所不能與我們競爭的,而我們可涉獵的市場卻極為廣闊,我們絕對有條件形成亞太地區的博彩娛樂中心,是故,與其發展多元化的產品,不如用我們有限的資源,集中火力,發展與博彩旅遊相配套的資訊產品。比如發展我們旅遊業管理平台、博彩業的資訊管理平台等。
美國矽谷、台灣新竹科技園與及東莞的台灣電子產業區,都是攻其一點的宏觀商戰模式。而攻其一點的策略,也可達致規模經濟以節省經營成本的效益。
回到基本——重視市場研究
企業如果無法滿足目標市場的需要,則所有關於搶佔市場的營銷行為都會注定失敗。企業之所以能賺取盈利,不在於財務上能節省多少開支,而在於企業能為市場‘提供什麼'!
相信每一個有進取心的企業家,都會每天問自己三個市場學上經典的問題:
Where are we?(我們在那裡?)
Where do we intend to go?(我們想去那裡?)
How do we get there?(如何到達那裡?)
今天,以何厚鏵先生為首的特區政府已為澳門回答了前兩個問題,作為澳門的一份子,作為企業的一份子,我們能做的,也是我們必須做的,便是用實際行動去回答第三個問題,而回答第三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知道市場需要我們‘提供什麼'!
資訊業能為澳門的未來發展提供什麼呢?最近在澳門舉行了兩個研討會,其中的一些討論內容,或許有助我們思索這個問題。
第一個研討會是五月初舉行的‘邁進21世紀的東亞經濟合作論壇會',與會的國內和海外學者談到澳門經濟前景時,都認同以旅遊博彩為龍頭產業的政策,但卻不約而同地指出要更上層樓的話,必須發展資訊科技產業,除此別無他途。但這個觀點,卻不被本地學者所認同。
第二個研討會是五月中舉行的“澳門資訊科技發展前瞻研討會',與會的本地資訊業翹楚,無不對前景表示樂觀。同時,從事科技研究的學者,如澳門大學的Prof.Dong Ming Chui所發表的"Win the IT World Competition-See Future Smashing CNC&Pure Electricity Industries in Macau"一文中,便指出澳門的網民只佔人口的10%,中國則只佔4%,而星加坡和歐美則分別是68%和40%,説明互聯網市場的廣闊空間。同時更指出,最近一套全新概念的CNC(Chinese Network Computer)中文上網系統選擇在澳門作全球性發行,便印證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潛藏優勢。
從參與上述兩個研討會所得到的印象是,澳門本地的經濟學者基本上否定了澳門具備發展資訊業的潛力,與海內外其他學者的觀點並不一致,也與本地區的業界朋友相悖。個人認為,傳統經濟理論以需求帶動供應的概念,與知識經濟的以供給帶動需求的分歧,或許便是原因。
資訊科技的經濟,屬於知識經濟,知識經濟不像麵包和水等有形商品,人們可從人口結構和收入水平估計其需求量。知識經濟是供給先於需求,即先有產品,透過產品創造需求,故此,資訊業能為市場‘提供什麼'便是成敗的關鍵。很抱歉,今天沒有為各位帶來答案,只是帶來一些極粗糙的市場學理論。同時,也希望未來的企業家們,在運用您們敏鋭的市場觸角時,多花一點時間進行市場研究。一份嚴謹的市場分析未必能為企業家們指出必勝之道,但卻會為您提供決策前的一應數據,使您能快人一步,早佔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