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領域
 

澳門大眾傳媒現狀與發展方略

尹德剛*

  轉眼之間,澳門回歸已經兩年了。澳門大眾傳播媒介與回歸前相比有什麼新的變化?澳門的市民又是怎樣看待澳門的大眾傳媒的呢?本文作者在2002年3月與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中文傳意的學生一起進行了一次受眾調查,隨機抽樣訪問了150名澳門市民。現在就將調查結果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並求教於各位學者。

一、澳門新聞界的基本情況


  (一)澳門報業
  1、澳門的中文日報有8家,其中《澳門日報》辦得最為出色:
  《澳門日報》(MACAO DAILY NEWS)是澳門讀者最多,社會影響最大的日報。它於1958年8月15日創刊。其創刊宗旨為“立足澳門,服務市民,實事求是地報道祖國各方面的成就和變化,準確反映民意。”起初每天出對開四版,兩年後,增加印刷設備,每天出68版。1978年是澳門日報事業上的一個轉捩點,那年報社自建七層高樓落成,更新全部設備,添置高速柯式輪轉機,日出28-32版。1988年5月起,每天最少有彩頁兩版。1990年8月採用“北大方正”中文雷射排版系統。1992年1月又採用“北大方正”彩色激光排版系統,圖文整版輸出。目前每日出版40-80版(10-20大張)。
  《澳門日報》圖文並茂,資訊來源多,除自身有一支精悍的新聞採寫隊伍外,還在各地建立了特約記者隊伍,並廣泛採用新華社、葡萄牙通訊社、美聯社的稿件和圖片,編輯隊伍經驗豐富,以“新、快、準、廣、短”為編輯原則。
  澳門日報的社長和總編輯都是澳門著名的文人,特別重視副刊,澳門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是首先在澳門日報刊載,然後結集出版的。澳門日報的專刊多達30來種,既吸引了廣大讀者,也培養了眾多作者。
  澳門日報的領導人視言論為報紙的靈魂,除社評外,每日有三篇評論:《新聞解說》是對國際上的重大新聞事件作出分析和評論;《新聞小語》則對澳門的新聞事件進行評析;《一家之言》靈活地論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問題;對澳門社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該報大約日銷8-10萬份左右,主要在澳門發行,少量銷往香港、珠海、廣州和中國內地其他地區,在東南亞國家亦有訂戶。
  1997年8月澳門日報開始在澳門電訊有限公司支援下設計網頁,每日將主要新聞和言論連接到國際互聯網路上,成為澳門第一家上網的報紙。(網址:http://www.macaodaily.com)
  澳門日報在80年代開始實行經營業務多元化,先後成立了“澳日實業有限公司”、星光出版社、澳門日報出版社等,1992年該報與港澳出版界人士合資創辦的“文化廣場”佔地一萬餘呎,成為澳門經銷中外書刊的最大場所。
  澳門日報現任社長李成俊,總經理梁桂華,總編輯李鵬翥,常務副總編輯兼採訪課主任陸波。有員工近200人。
  我們這次調查發現,在澳門市民最喜歡的報章中,澳門日報依然排名第一。(澳門回歸之前的1998年我們曾進行過一次類似的調查,那時澳門日報也是排名第一。)
  澳門的第二大報是《華僑報》(JORNAL “VAKIO”。它於1937年11月20日創刊。出版宗旨為“立足澳門,客觀報道,服務社會。”現在每日出對開報紙4張半至7張(18版-28版),彩色。
  1937年香港《華僑日報》社長岑維休委派編輯趙斑斕、雷渭靈兩人到澳門辦華僑報,作為華僑日報的澳門版。當時該報是澳門第一家採用收報機接收中央社電訊新聞的報社。
  70年代社長趙斑斕全盤承購了華僑報股份,獨資經營。趙於1977年逝世後,由其兒子趙汝能繼任社長,雷渭靈任總編輯,其後兩人又先後病逝,《華僑報》由趙汝能的遺孀鄭秀明女士擔任社長,總編輯先後由鄧祖基、梁智生先生擔任。內容有港澳新聞、國際新聞,有多種副刊,包括綜合性副刊《華座》、面向青少年讀者的《華青》、消閒副刊《華圃》、小說專版《華林》、影視娛樂副刊《華彩》等。除在澳門銷售外,還銷往香港、珠海、中山、廣州、台灣等地。《華僑報》在回歸後增強了特稿和言論,在針砭時政方面引人矚目。
  澳門現存8張中文日報中,以《大眾報》歷史最為悠久,它於1933年7月15日創刊。《大眾報》也是民營報紙,60多年來曾五易社址,七易印刷所,四易報社負責人。
  創辦人兼首任社長是陳天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眾報》與《朝陽日報》發起組織“澳門四界救災會”(當時澳門當局不許報章和社團使用“抗日”、“抗敵”等字眼),聲勢浩大地籌款支援抗日前線,為澳門中文報業史增添了光彩。後來香港淪陷,澳門的新聞檢查空前嚴厲,該報被迫於1942年停刊。1948年元旦由蔡淩霜主持復刊。1973年3月蔡凌霜病逝,由其兒子蔡克銘繼任社長(1994年病逝)。1982年曾增辟《葡文版》,1984年增辟《珠海特區版》等。
  1993年《大眾報》由澳門吳福集團收購,添置全套電腦排版設備,改為彩色印刷。1996年9月《大眾報》公開在台灣發行,成為首份同時在海峽兩岸發行的報紙,《大眾報》在澳門發行量約一萬份,在台灣發行2萬份,在珠海、中山、江門等地發行約3000份。
  《大眾報》每日出對開3張半(14版)。內容有港澳新聞、海峽兩岸、大眾娛樂、狗經等。社長黃宇光,常務副總編輯鄭沛、副總編輯陳大白。它的銷售量居澳門報刊的第三位。
  《市民日報》(SIMAN POU)也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報紙,它於1944年8月15日創刊。創刊社長為何曼公,總編輯陳霞子。50年代起由於何曼公擔任崇義學校校長,改由嚴慶騏接任《市民日報》社長。1983年嚴退休,再由何曼公擔任社長,實際上此時他年事已高,由總編輯龔文署理社長職務,直到1991年他退休,由龔文正式擔任社長。1993年由以張偉智為主組成的市民報有限公司收購《市民日報》,擴大了報社的經營規模,並改善辦公條件。1999年8月《市民日報》又被促進發展貿易有限公司收購。
  《市民日報》初以小說為主,幾個月後增加國際新聞和地方新聞,以後又增加體育新聞。1992年採用電腦雷射排版。由精工印刷公司負責印刷。現在每日出版對開2大張(8版),廣告多時會增加半張。內容主要有港澳新聞、國內外要聞、澳門旅遊博彩方面的重要新聞等,有賽馬、賽狗專版和副刊,言論有“市民心聲”、“文戈專欄”等。報社主要成員:社長龔文。
  此外還有《星報》、《正報》、《現代澳門日報》、《華澳日報》等民營日報以及《時事新聞》、《訊報》、《澳門脈搏》等中文周報。
  2、澳門的葡文報刊
  澳門在回歸前有二份葡文日報,一份晚報,四份葡文周報,回歸後情況有所變化。
  《今日澳門》(MACAU HOJE)。1994年創刊。日報。創刊社長布吉地。1995年1月股權轉讓後,總監馬文飛,社長薛仁貴,行政經理尤美玲。2001年9月5日,新的《今日澳門》(Hoje Macau)宣佈正式出版,它雖與此前宣佈停刊的葡文報刊《今日澳門》(Macau Hoje)的中文譯名相同,記者及員工一樣,但葡文名字不同,老闆亦不同。新《今日澳門》由News Factory創辦,該公司經理薛仁貴,報紙社長左凱士。該報約有員工10人,其中記者3人,是一份綜合性日報(周日休刊)內容以本地消息為主,每日出版20多個版面,發行量約為1000份,周六將是一個特別版,內容回顧本澳過去一周發生的大事,並會發行至外國,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巴西、香港及葡語國家地區。
  原先的周報《澳門論壇周報》(Tribuna de Macau)改為《澳門論壇日報》(Jomal Tribuna de Macau);創辦人華年達,是葡人政治團體“民主聯盟”機關報。每期4開8張(32版)。主要刊登澳門和葡國政治與社會新聞及評論。社長丁乃時(Jose Rocha Dinis)
  周刊還有《句號報》(Ponto Final)和《號角報》(O Clarim)等。
  《濠程日報》(O FUTURO DE MACAU)和《澳門晚報》(JORNAL DE MACAU)等則停刊了。
  (二)澳門的電子媒介
  1、澳門廣播電台
  “澳門電台”(RADIO MACAU)於1933年8月26日正式開播,其間幾經滄桑。早期的澳門電台是由一些葡萄牙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主持的業餘電台,每天在21點至23點之間,用葡萄牙語播送新聞和音樂,呼號為“CON-MACAU”,於1937年停辦。1938年9月恢復,但多次改變呼號。1948年澳門電台由澳門政府接收經營,成為官方電台。1980年2月-1981年12月31日,該電台一度交給“葡萄牙國家廣播公司”(RADIO E TELEDIFUSÃO DE PORTUGAL,RTP)管理。
  1982年10月,“澳門廣播電視公司”(TELEDIFUSÃO DE MACAU,TDM)成立,1983年1月,澳門電台成為該公司的電台部,至今仍未改變。
  目前澳門電台有兩個頻道,即葡文台(CANAL 1),和中文台(CANAL 2)24小時廣播。其功率可遠至珠江三角洲一帶和香港。有人估計全澳門約有60%的人在收聽該台的節目。我們此次調查發現每天堅持收聽澳門電台節目的聽眾有13%,每周有3—5天收聽者佔29%,偶爾收聽的佔47%。澳門電台有少量廣告收入,但是歷年的經營都出現赤字,一直由公司股東分攤。
  2、澳門電視台
  澳門電視台於1984年5月13日正式開播。起初只在晚上6點11點,交叉播放中文和葡文節目。1990年9月17日,該台分成葡文頻道(CANAL 1)和中文頻道(CANAL 2)兩個頻道。分別播放葡文和中文(粵語)節目。
  目前澳門電視台中文台每日基本上分三個時段播出。廣播語言以澳門話為主,間中有普通話節目。受眾以澳門市民為主,但是其頻率覆蓋面可以達到廣東省的珠海市和中山市以及香港的九龍和新界,廣東省的新會市也有部分地區可以接收到澳門的電視訊號。
  澳門電視台中文台的每晚七時的新聞節目是最受澳門市民歡迎的,據澳門政府統計部門的調查,澳門地區每日最高收視人數為22萬人。
  澳門電視台由於自製節目能力薄弱,除新聞節目外,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播向外購買的節目。對中文台來說,主要是播放香港、台灣、日本或中國內地製作的節目,其中“雍正王朝”、“劉羅鍋”等很受澳門市民的歡迎;
  對葡文台來說,除少數時間是在播巴西電視台製作的葡語節目外,大部分時間用來轉播“葡萄牙國家廣播電台”(RADIO E TELEDIFUSÃO DE PORTUGAL-RTP)製作,由其“國際台”(RTP INTERNACIONAL)向海外播出的葡語電視節目。澳門電視台現有員工260多人。
  澳門電視台和澳門電台同屬澳門廣播電視公司。由於澳門的廣播電視的節目難以與香港的廣播電視節目抗衡,收視率偏低,廣告收入不好,長期虧本經營。1988年5月1日澳門廣播電視公司改組成為澳門廣播電視有限公司,並於1989年1月起接受私人入股,成為一家政府與私人機構合辦的廣播電視有限公司,其中澳門政府佔股份50.5%。
  3、澳門有線電視
  澳門有線電視公司於1999年4月22日獲得澳門政府發出的為期15年的特許專營牌照,成為澳門唯一可提供有線電視服務的公司,並在2000年7月8日正式投入運營。目前有線網路的覆蓋戶數已經超過二萬餘戶。
  4、澳門澳亞衛視
  澳門澳亞衛視於2001年6月1日正式開播。該台台長李輝表示,該台將以“傳承本土文化,放眼全球風雲”的辦台宗旨,以鮮明的形象,為本澳以及亞太地區居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澳門澳亞衛視是經澳門政府批准授權設立的國際衛星傳播機構,由澳門宇宙衛星電視有限公司等出資籌建,節目通過鑫諾一號衛星傳送,信號覆蓋亞太地區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人口可達卅多億。該台是在大陸地區落地的廿二家境外衛星電視頻道之一。
  澳亞衛視的製作本部設在澳門,在香港、北京、廣州等城市均設有採訪製作特派處和精幹採編人員。其他有關電視節目將由中國大陸、港澳台電視專才、內地知名節目公司和國際著名影視節目公司製作及提供播放版權。
  澳亞衛視每日早上七時開播,至淩晨一時共十八小時播放節目。節目在晚上七時首播,每日滾動兩次。欄目主要有報道國際時事的“睜開眼睛看天下”,走近平民的“關注民生民意”,資訊類節目“一周世界經濟快訊”、“一周世界體壇快訊”、“競技風雲”以及時尚節目“雲台霓裳”、“倫敦時裝”等。
  (三)在澳門的通訊社和外地新聞機構駐澳門的記者
  外國和外地駐澳門的新聞機構,在對外傳播澳門資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外埠暸解澳門的重要窗口。目前在澳門政府新聞司註冊登記的通訊社是新華社澳門分社及中國新聞社澳門新聞部;葡萄牙新聞社(路莎社)亞太分社和其下屬機構澳門分社、葡中通訊社,此外,美聯社、合眾國際社、香港電台、香港商業電台、香港無線電視台、香港亞洲電視台等外地新聞機構,也都在澳門有駐地記者(多為兼職)。如果有重大新聞發生,外地新聞機構多會派遣駐港記者就近到澳門採訪。

二、澳門市民接觸本地傳播媒介情況


  (一)電視
  根據我們這次調查,澳門市民每天必看電視的達80%,每周35天看電視者佔16%,每周看1—2次者3%;其中每天花4個小時以上看電視者21%,看3—4個小時者27%,看1—2個小時者34%,看半小時者5%。可見電視成為澳門市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吸引並耗去了市民大量的時間。
  澳門市民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呢?調查統計表明,排在首位的是電視連續劇和綜藝節目等文藝娛樂(75%)節目,其次是紀錄片和重播的電影片。第三是新聞時事,第四是廣告。
  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澳門的電視觀眾首選的電視台會是香港的無線台(高達68%),其次是香港的亞洲電視,第三是台灣的電視台,第四才是澳門電視台。因為如前所述,文藝娛樂正是澳門電視台的弱項、香港電視台的強項。
  看來澳門的電視台要贏得澳門觀眾的芳心,除了要進一步作好新聞報導外,一定要在文藝娛樂節目的製作上下一番功夫,實際上澳門的幾家電視台已經開始注意這個問題,有的向中央電視台購買了澳門市民喜歡看的電視劇,有的直接聘請了香港和內地的一些文藝娛樂節目專家和技術專才,假以時日,精心管理,被動的局面會改變的。
  此外,有不少觀眾喜歡看電視廣告,這也是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在現代資訊社會裡,廣告本身是一種重要的資訊,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倚重它。電視廣告製作得好,也有很不錯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新聞界把廣告做好了,一方面取悅觀眾,增加了收視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收益,兩全其美,值得重視。
  (二)報紙
  澳門市民每天看報者37%,每周看3-5次者34%,看1-2次者27%,宣稱從來也不看報紙者僅2%看報的目的與看電視不一樣。多數人看報,首選是看新聞報導;其次是看副刊,增進知識;第三是看廣告,尋找對自己有用的資訊,第四是看報紙的社論和言論。這與回歸前,1998年我們作的類似調查不同。那時讀者的首選是副刊,其次是新聞。這反映出回歸後,澳門市民對於社會事務的關注比以前加強了,也反映出報業新聞工作者的努力得到了市民的認可與贊同。
  (三)上網
  互聯網在澳門比較普及,上網人數現在比1998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1998年每天上網者10%,現在是24%;每周有3-5次上網者,以前是8.6%,現在是37%,每周有1—2次者,以前是30.8%,現在是33%,宣稱從不上網者原來是47.6%,現在是5%1
  網友上網最喜歡做的事情,首選是閱讀新聞,其次是交友,與朋友互通資訊。
  澳門市民每天花在網上的時間,4小時以上者2%,3-4小時者3%,1-2小時者17%,半小時以內者11%。
  (四)書籍
  書籍對於澳門市民的吸引力,從排名第二降到第四。如今每天利用課餘和工餘時間看書的市民佔14%,(以前曾高達30%2),不過每周有3—5次看書者佔37%,有1—2次看書者佔52%,宣稱從不看書者僅佔4%,這反映出澳門仍舊是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地區,不僅青少年在努力學習,中年人和老年人也在認真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競爭能力。
  (五)廣播
  澳門也有不少熱心的廣播聽眾。每天聽廣播者佔13%,每周聽35次者佔27%,每周聽1-2次者佔47%。宣稱從不聽廣播者僅佔13%。
  聽廣播,排在首位的是欣賞音樂(53%),其次是欣賞廣播劇,第三是聽新聞報導,第四是時事評論。由此可見廣播在新聞傳播方面仍舊發揮著重要作用。
  澳門市民最喜歡的電台是澳門電台。其次是香港的商業電台,第三是香港電台。這個排列順序與1998年一樣。
  (六)其它媒介
  澳門市民接觸到的其它媒介還有雜誌、電影、錄音、錄像等,由於數據比較分散,此處就不一一敘述了。

三、澳門大眾傳播媒介的優勢與問題


  (一)社會環境有利於傳媒發展
  澳門的有關法律規定,澳門居民有創辦報紙和通訊社的自由,新聞工作者有批評公共行政機關的自由,有接近資訊來源的自由和保守消息來源秘密的自由,政府不設新聞檢查制度;對於創刊三年以上的報刊,政府還每月給予電訊、電力及印刷紙張補貼(不超過12500元)同時對於以分期付款方式購買設備的報刊,給予利息津貼。澳門與歐美、日本、東南亞交往廣泛,與中國內地、香港、台灣聯繫密切,有著豐富的資訊資源。這些都是發展大眾傳播媒介的有利條件。
  事實上,澳門的新聞工作者,在滿足澳門受眾需要方面的確下了許多功夫,《澳門日報》等報紙辦得圖文並茂,內容豐富,很受讀者歡迎。澳門電台也辦得聲情並茂,頗受聽眾歡迎。
  (二)澳門的傳播媒介歷來講究客觀公正,在市民中有一定的威望。回歸後又增強了評論和言論,使原先“沉默的澳門人”有了發表政見、議論時政的機會,在社會輿論監督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受到市民的讚揚。
  (三)然而縱觀澳門的新聞媒介,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競爭機制,影響未來發展。其主要表現有:
  1、許多報道內容雷同,缺乏個性。澳門儘管有中文日報八家,葡文日報2家,但是真正辦得好的不多。不少報社缺乏訓練有素新聞記者,往往滿足於採用外國或外地通訊社的稿件,本埠新聞滿足於報道兇殺和災難等突發性社會新聞,很少看到有對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作深刻分析的深度報道。很少看到獨家新聞。這些在過去不算什麼缺點,然而現在澳門人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對新聞報導的要求也相應地水漲船高了。新聞界不能再按部就班,滿足現狀了。
  2、近年來由於世界經濟不景氣,使澳門的新聞界也面臨巨大經濟壓力。有些報社不得不採取取消稿費和裁減記者編輯的下策,導致惡性循環,每況愈下。有些報社仍然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未能使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傾向於守舊、守業,不圖進取,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報社的發展方向和規模;少數報社不思進取,滿足於取得政府津貼,敷衍出版,使這些報紙辦得報不像報,徒具虛名而已。
  3、新聞工作者的薪酬制度也難以鼓舞記者編輯的士氣,迎接競爭和挑戰。相對而言,新聞工作本身富有挑戰性,需要付出極大的腦力和體力,有時甚至要冒著生命危險獲取新聞。然而澳門的記者、編輯的薪酬除了《澳門日報》以外,普遍低於一般的公務員和社會平均薪酬水平,影響記者的工作積極性和敬業精神,也難以吸引社會精英分子投身大眾傳播事業。這樣勢必影響澳門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
  4、對外傳播聲音微弱。澳門外貿佔本地生產總值的70%以上,澳門的旅遊博彩業也倚重大量的外地遊客。作為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地區,澳門經濟的發展狀況實際上取決於內外資訊的及時溝通,不瞭解外部世界的最新變化,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商業機會。澳門在這方面本來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一方面它與歐美有密切的聯繫,資訊渠道暢通;另一方面,它緊鄰香港,可以同步獲取香港大眾傳播媒介提供的資訊;中國內地和台灣的資訊也相當多。但是,相形之下,澳門的對外傳播,聲音微弱。澳門的大眾傳播媒介多數滿足於在澳門一地發展,對於向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歐美、日本、葡萄牙語系的傳播未作長遠的考慮。換言之,在澳門可以比較方便地瞭解世界,但是較少讓世界瞭解澳門的現狀和發展變化,這對澳門的社會形象塑造、外向型經濟發展頗為不利。
  澳門對國外和外地的傳播,主要依賴駐澳門的通訊社,其中包括新華社澳門分社新聞部、中國新聞社澳門新聞部、葡國新聞社亞太分社及其分支機搆澳門分社。美聯社和合眾社在澳門聘有兼職記者。《人民日報》、上海《文匯報》、以及香港的5家報刊、3家電視台、台灣的2家報紙都有駐澳門的記者,澳門發生重大新聞時,香港傳播媒介往往派記者組前來採訪。這些傳播媒介的報道,對於擴大澳門的影響起了一定作用,然而他們也往往根據自身的需要而作出選擇,無論在報道內容和報道量上,都是與澳門的發展需要有一定距離的。
  5、廣告與發行量影響傳播媒介的規模和實力。澳門大眾傳播業缺乏競爭力,與其發行很有關係。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主要依靠廣告的支持。而廣告額是與發行量緊密相關的。發行量越大的報紙,其社會影響越大,廣告客戶越願意利用這樣的新聞媒介做廣告。
  澳門人口不到45萬,擴大發行的餘地不大,要較大幅度地擴大發行量,只有考慮向外發展,搞好對外報道,這對於報業自身的發展、對於澳門經濟的發展都是有深遠意義的。

四、關於澳門傳播媒介未來發展的建議


  1、可進一步擴大與各地新聞界的聯繫與合作,豐富資訊資源,擴大澳門在外地和國外的影響。
  珠海是澳門的近鄰,澳門工商界人士在珠海亦有一些投資,珠海的發展對澳門的未來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澳門新聞界應該首先加強對珠海的報道,以珠海和珠江三角洲作為澳門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腹地,是擴大影響和發行量的一條途徑。澳門電視台的新聞報導和文藝娛樂節目,如果能夠對珠江三角州產生影響,就不愁廣告不上門。香港的鳳凰衛視就是一個好榜樣。幾年前鳳凰衛視的節目不吸引人,躲在深閨無人識,回歸後在新聞報導和娛樂方面大顯身手,廣告大批湧來,日子非常好過了。
  北京、廣州和上海等地新聞事業發達,新聞資訊資源豐富,也應該是澳門新聞傳播界關注的重點,特別是那兒的電視節目豐富,可以通過交流和購買的方式,取得一部分新聞片和電視劇,用來豐富澳門電視台的節目,吸引更多的觀眾和廣告客戶。實際上各地對於回歸後的澳門一直是客氣的,澳門電視台向中央電視台購買精彩的電視劇,所付出的價錢就比別的地方便宜得多。
  澳門電視台應該與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協手共進,這樣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擴大影響。澳門的電視新聞節目應該設法加入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這樣也可以擴大澳門的影響。
  另外也可以與各地傳播媒介合辦專版、專欄或專題節目,例如《澳門日報》可以與發行量最大的《新民晚報》和《羊城晚報》等合辦“澳門專版”和“上海專版”、“羊城專版”,分別在上海《新民晚報》、廣州的《羊城晚報》和澳門的《澳門日報》上刊出;澳門的《華僑報》可以和美國的華人報紙合辦“澳門專版”和“美國專版”,葡文報刊可以與葡萄牙、巴西等地報刊合作辦專版等等,達到擴大影響和增加新聞資訊來源的目的。
  澳門曾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過重要作用。澳門可以繼續利用它和歐洲、拉丁語系國家特殊歷史關係,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擔當溝通中外資訊的重要角色。
  2、或許可由澳門主要新聞機構聯合起來,組織一個澳門通訊社,每日對外發佈澳門各個領域的新聞、特稿和維護澳門利益的言論。擴大澳門在外地和國外的影響。同時以此與世界各國通訊社交換新聞資訊,供澳門傳播媒介採用,並轉發給中國內地的新聞媒介。政府原先對澳門各傳播媒介撒胡椒麵式的補助和津貼,可以集中用到加強這家通訊社的採編力量上。
  3、澳門在利用互聯網網路,溝通與世界各地的聯繫方面做的相當出色。《澳門日報》和《華僑報》等現在已經上網。為擴大影響,可以考慮增加葡文、英文。目前只是新聞報導和部分副刊內容上網,其實廣告也可以分類上網,這一方面可以滿足受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擴大了新聞媒介的財源。其它報社和電台、電視台也應該積極爭取上網,維護一個網站費用不貴,宣傳效果卻是巨大的,如今澳門的大中學生基本上都懂得網頁製作,要聘請這方面的專才並不困難。
  4、澳門的傳播媒介之間有必要分工合作。社會各個階層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可以根據不同階層的需要,創辦不同特點的報紙。不必都辦綜合性報紙,綜合性報紙有一、二家就夠了,大家都辦綜合性報紙勢必失去特性,很難打開報紙銷路。可以分門別類地創辦適合社會不同階層需要的報紙,例如市民日報可以在旅遊博彩方面多作文章,正報可以恢復體育報導的特色,澳門還沒有專門的電腦報、汽車報,這樣的報紙不但可以吸引本地的特定讀者群,還可以向珠江三角洲發展,辦得好,銷路是沒有問題的。銷路一旦打開,就可以吸引希望面向特定讀者群的廣告商,進一步擴大發行,形成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澳門的大眾傳播媒介在面向21世紀的時候,要發揚自身優勢,立足澳門,背靠珠江三角洲,放眼向洋看世界,在讓世界瞭解澳門,助澳門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擴大澳門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確立澳門資訊傳播業在世界新聞傳播界的地位。
  註釋:
  1 由於這次調查樣本中中學以上文化程度佔比重較大,可能這些數據與澳門全體市民的實際情況仍舊有一些距離,不過可以大體上看出發展的趨勢。
  2 那次調查主要在大中學生中進行,與這次調查兼顧社會各個階層有所不同。
  *澳門大學社會與人文科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