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回望二○○一年澳門藝壇
李維士*
隨著文化設施的完善,政府著力以文化推廣旅遊,近年澳門文化事業有了明確方向的發展,演藝市場亦逐步拓展。2001年的藝壇,未見大驚喜,但仍有細小的變革。
每年澳門最大型的文化盛事,非澳門國際音樂節莫屬。自2000年由莫華倫擔任藝術總監後,改變了整個音樂節路向和風格。第十五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共有16項製作20場演出,包括歌劇、交響樂、室內樂、清唱劇、芭蕾、爵士樂、百老匯音樂劇演唱會、荷里活電影音樂、現代中西流行曲、粵曲等,為期24日,是歷屆音樂節為期最長、場次最多的一屆。
主辦單位文化局強調是屆音樂節進一步體現高品位、精品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特色,從歐洲爵士樂到美國百老匯歌曲、從30年代上海金曲到20世紀中華芭蕾經典,古典現代並重,東方與西方互相輝映。重頭節目包括歌劇《茶花女》、《臥虎藏龍》音樂會、BBC交響樂團音樂會、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演唱會、上海芭蕾舞團的芭蕾舞劇《白毛女》、“海上尋夢”陳蝶衣作品音樂會等,預算經費為1200多萬元。
根據文化局提供的資料,是屆音樂節入座率為九成,觀眾共有16600多人次,票房收入為158萬多元,大受觀眾歡迎。不過,受到“九—一”事件影響,原在“精彩百老匯與荷里活”音樂會表演的三位美國歌手,考慮到安全問題而取消來澳行程,音樂會也無法舉行;參與“歌醉歐美非”的葡國歌手莎拉塔華雷同樣考慮到安全理由,也取消來澳,主辦單位急忙邀請葡國流行歌手畢約翰臨時頂替,但兩者風格截然不同。
最引起居民爭議,相信是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演唱會。由於該團名氣大,主辦單位安排在只能容納約300個座位的聖玫瑰堂免費舉行,由於座位有限,早已排隊輪候的幾百位居民無法入內欣賞,大表不滿,並認為主辦單位應安排在大場館舉行及公開售票。
根據觀眾反應和藝術水平,是屆音樂節最成功是邀請到法國香榭麗舍樂團和BBC交響樂團來澳獻藝,前者運用古樂器奏出與別不同的樂感,後者技藝出眾,沒有令觀眾失望。另外,音樂節又帶來影音結合的《臥虎藏龍》音樂會,開拓觀眾的藝術視野。
一如以往,音樂節同樣引起社會上不同聲音。談論話題包括國際音樂節是否適宜舉行粵曲演唱會?是否適合舉辦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尤其突出的是,主辦單位在《臥虎藏龍》音樂會後向指揮譚盾和專程來澳欣賞的周潤發頒發特別紀念品,更開香檳慶祝,有觀眾即時離場抗議,事後更引起社會質疑頒發的標準。
僅次於國際音樂節的大型文化活動,肯定是澳門藝術節。在2001年第十二屆澳門藝術節中,共有15項30場節目和三個展覽,預算經費為650萬元。宗旨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播世界優秀作品、推動本地藝術發展,主辦單位文化局特別創作了“澳門街好山好水好風光,藝術節新人新戲新創作”為宣傳口號,總體特色為“精”、“廣”、“新”。
整屆藝術節的焦點全在於原創舞劇《澳門新娘》,由已移居本澳的內地舞蹈家應萼定擔任編導,內地著名音樂家葉小綱作曲,上海交響樂團演奏,珠海市勞動局藝術團與澳門演藝學院導師、濠江中學、教業中學和工聯舞蹈隊聯合演出,這是本澳有史以來投資最巨、規模最大的舞台作品,製作費高達數百萬元,但其代表性受到質疑,並指表面是一個澳門故事的舞劇,但台前幕後大部分成員都來自內地,並未能代表澳門,嚴格來說不算是澳門作品。
是屆藝術節的重要節目還有川劇《死水微瀾》、偶劇《布萊梅音樂家》、探戈作品《探戈誘惑》、啞劇匯演《無聲勝有聲》、“看得見的城市”兩岸四地城市錄像藝術展及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及印章展等,上述部分類型節目是首次引入藝術節,儘管此類型在世界藝壇上已司空見慣,但從中隱約看到主辦單位有創新精神。
其中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及大風堂用印展,是難得一見的展覽。展覽展出60多幅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和40多枚大風堂印章,件件極品,並首次到大陸以外地方展出,當中高三米半寬九米多的巨作《勞度叉鬥聖》、四米長卷《比丘故事卷》等,都令人嘆為觀止。
藝術節已在本澳累積了效應和知名度,一般的節目都能輕易取得不俗的入座率。因此,主辦單位應該進一步開拓居民藝術視野,刺激本地藝術發展,主動了解世界藝壇發展,引入新創作、新品種,拉近本地觀眾與世界藝壇的距離,提高全民對藝術的認識。
兩年一度的國際青年舞蹈節,在2001年已踏入第八屆,是屆邀請到加拿大、印度、以色列、汶萊、韓國、馬來西亞、蒙古、土耳其、斯洛文尼亞、香港、內地、台灣等地的舞蹈隊伍表演。這個由教育暨青年局主辦的細規模國際性文化活動,最大特色是年青化,所有被邀隊伍都屬青年隊伍,技巧並非一流,但所有活動強調大眾化、熱鬧、交流,因此每次除了有幾場免費室內表演,還有一次大巡遊,不同舞蹈隊伍穿著色彩艷麗的舞蹈服飾,在鬧市街道上,一邊步行,一邊起舞,營造出熱鬧氣氛。此外,主辦單位還舉辦交流活動,加強本澳與外地的交化交流。
論全年最新奇、好玩而又富創意的文化活動,要數2001澳門藝穗。藝穗概念源於歐美,強調創意、發展現代藝術、反映當代生活和心態、居民的參與和本土的特色。該活動於1999年首辦,每年都設有主題,是屆定位為“對內強調創意、啟發、思考,對外強調城市形象。
藝穗節由前臨時澳門市政局(今為民政總署)主辦,是屆預算不足100萬,帶來30多項製作,當中不少皆見創意而富本澳特色。噴水池上製作大型沙雕、利用文化中心外小型瀑布而引發創作概念的裝置舞蹈劇場《拾遺記》、流動劇場《綿羊仔咩歌劇》、融合雜技的環境劇場《失魂鳥》、視覺劇場《非我——光影之間》、人偶劇場《是是非非》、女性劇場《美麗計劃2——澳門密語》等,都在創意之餘又將表演環境特色融進作品,產生澳門獨有的藝術氣氛,並加強澳門與外地合作交流,促進本地的創作水平。主辦單位又開拓新的演藝場地,未經裝修的營地街市頂樓、松山燈塔、文化中心外小型瀑布等地,都成為澳門不同特色的表演場地。澳門藝穗2001首次加入藝術評論活動,邀請香港藝評人來澳授課及撰寫文章,彌補本地藝評的空白。
藝穗對本澳來說,還是新鮮事物,遠觀外國成功藝穗節,均經過多年推介才成功。藝穗2001除了在節目更多突破,更強調向居民推介藝穗節對城市的重要性,讓居民感染於一種藝穗節獨有的觀樂氣氛中。經過三年的努力,藝穗已成為本澳別具的文化活動,加上經費少,並能促進旅遊業發展,漸漸成為“價廉物美”的旅遊文化活動之2001年文化範疇中最令人矚目的事件,是文化中心節目製作和市場推廣、系統和設備操作保養服務兩份合約重新公開競投,前者最後由澳門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莫華倫等人創立的麗音公司以最低價2700多萬元承投兩年合約,後者由一向獲得該兩份合約的葡資公司盛世集團以2900多萬元承投。評審委員會在開標書過程中,盛世集團質疑評審委員會接納未符合資格的公司的行為,是違反有關規定,但官方回應全屬合法程序,事件最後進入司法程序,更引起外地傳媒報道。
盛世集團敗於文化中心節目製作及市場推廣合約後,以私人機構名義主辦演藝活動,帶來了《探戈激情》、Air Supply演唱會等,反應不俗,彌補本澳私人機構主辦文化演藝節目的不足。
此外,文化中心亦於10月1日起由前臨時澳門市政局接管,初期由臨市局文康部屬下一個處級部門負責,在2002年1月1日設立民政總署後,文化中心成為民署屬下一個獨立處級部門,原來的文化中心籌設委員撤銷。由於文化中心分成五個項目外判予私人公司,因此民署主要起著監督作用。
文化中心在上、下半年分別由盛世集團和麗音公司負責節目製作,因此節目整體製作方針有所不同。上半年,文化中心首次引入歐洲盛行的新年音樂會,並邀請到維也納民族歌劇院樂團來澳表演,反應相當熱烈,之後還推出香港、內地、日本和韓國合作的大型舞台劇《悟空》、爵士天后羅拉費琪演唱會、邊走邊奏的澳洲室內樂團音樂會、非洲的形體劇場《覓水傳說》、現代舞《孤男寡女紮紮跳》,以及壓軸製作的加拿大溫尼柏皇家舞蹈團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這批國際性文化節目,都取得上佳的入座率,不少外地遊客也專程來澳欣賞節目,為澳門塑造出國際文化都市。
下半年,文化中心重頭節目主要在於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探戈變奏”亞洲室樂團音樂會、昆劇《牡丹亭》及俄羅斯國家合唱團音樂會,此外引入不少兒童節目,包括黑光劇場《餓餓毛毛蟲和靜蟋蟀仔》、形體雜技劇場《叻唔切與智寶三邊走》、加拿大偶劇《大頭仔奇遇記》等,劇場祭典《盂蘭盆·祭》因劇中裸露場面而引起社會談論。
文化中心自1999年3月啟用後,已成為本澳最具規模、最先進的演藝場館,其採用外判模式後,引入不少世界級節目,譽滿全球的美國保羅泰勒舞蹈團、柏林愛樂十二提琴組、法國馬賽國家芭蕾舞團、George Winston、加拿大溫尼柏芭蕾舞團、羅拉費琪等,都在澳門文化中心舞台上獻藝過。2001年的外國節目還有英國國皇六重唱、宇戈斯基鋼琴獨奏會、活地罕文爵士大樂隊、加拿大冰琪淋四重奏等,都為澳門增添熱鬧的文化色彩。
正由於文化中心的啟用,在香港舉行多年的“法國五月”藝術節,也延伸到本澳,將部分節目移師到本地舉行。繼2000年法國馬賽國家芭蕾舞團的新版《吉賽爾》、“暗黑巴黎”百年法國偵探電影節和“尼斯新潮”法國當代藝術展初試金石後,翌年推出留尼旺島的通天樹劇場《覓水傳說》、“情色體驗、法色光影”法國電影節和“巨匠心影”畢加索版畫展,這些節目在本澳都相當少見,且水準甚高,被本地藝術愛好者拍掌歡迎。
停辦了多年的澳門國際爵士音樂節,亦於2001年復辦第十一屆,並全部安排在文化中心舉行,來自日本、美國、法國、葡國和本澳的爵士組合,首度齊集本澳,舉行多場爵士音樂會。本澳一向缺乏爵士音樂活動,爵士音樂節是僅存幾項同類活動之一,彌補了本地爵士音樂活動的不足。
2001年底,台灣金色蓮花表演坊主動來澳表演節目,包括大型舞台劇《唐三藏》和世界和平演唱會,並在翌年初舉辦“金色蓮花藝術節”,重演上述兩節目外,並加入了《敦煌美舞》和藝術展覽,反應理想。這種外地演藝團體主動來澳表演的模式,在本地來說相當罕見。
展覽方面,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落成後,本地絕大部分的大型的展覽,基本都在此舉行,而且展覽質素甚高。“選堂雅聚”饒宗頤書畫藝術展、“巨匠心影”畢加索版畫展、“花開海上”海派名家書畫觀摩展、墨西哥文化人造像攝影展、“世紀回眸”意大利神父南懷謙清末民初中國寫真展、“永不回來的風景”澳門昔日生活照片展、“澳門的回憶”艾柏克攝影藝術展,以及每年一度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的“海國波瀾”清代宮廷西洋傳教士畫師繪畫流派精品展等,皆是澳門鮮見而有水平的藝術展。
除藝術博物館外,澳門博物館和前臨時澳門市政局,在2001年先後舉辦了不少受到社會讚賞的展覽,其中以“走向世界的唐代文明”展覽、中國科舉文物展、“俯瞰大地”中國和澳門地圖展、“IT:藝術家的異體”裝置藝術及抽象繪畫展、“抗戰時期的澳門”展和“馮康候書畫篆刻展等,是官辦展覽中較為突出的。
民間舉辦的展覽活動中,以美術和攝影最為頻密,數量極多,平均每周至少有一至兩個,當中最大特色是既舉辦會員展,以提供本地業餘好手發表佳作的機會,又邀請外地藝術家來澳辦展覽,加強與外地交流,提高本地創作水平,因此本地出現了不少有水平但規模細的外地藝術家展覽,藉此豐富本地藝壇。本地視覺藝術團體一向較為活躍,且數量不少,為舉辦展覽提供了足夠的力量。
2001年9月,仁慈堂正式將婆仔屋短期性租予前臨市局,用作舉辦文藝活動的場地,並與民間社團共同統籌及製作節目。這間破舊的文物,經過重新的規劃,現已成為澳門最具文化氣息的地方之一,不少外國有水平的表演家,亦曾在婆仔屋留下表演足跡,香港電影業來此拍攝的次數也增多。婆仔屋可以舉行工作坊、演藝節目和展覽,其最大特色是自由度較大,舉辦節目較為靈活,而且節目多為另類和新奇的細規模活動,成為澳門文化愛好者另一個聚集地。
綜觀2001年藝壇,依然風平浪靜,活動一如以往般多,活動的層次也漸漸多元化,但節目的國際性似乎出現了波動,官方民間彼此配合,文藝市場正在不斷開發。面對賭權開放的歷史性機遇,文化事業辦很好,便能發揮澳門旅遊文化城市的效益。
*澳門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