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澳門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彭順生*
自16世紀新航路開闢以來,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為西方天主教在華的策源地和天主教在遠東傳播宗教的重要據點,宗教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無論是中國古代民間的神靈信仰,還是天主教、佛教、道教,都在澳門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從旅遊文化的角度看,宗教屬於旅遊精神文化的範疇,本身具有一定的審美效果,對旅客,尤其是信仰宗教的旅客具有永恒的魅力。因此,開發和利用澳門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從而增加澳門旅遊文化内涵,提高澳門旅遊的文化品位,對於吸引中外旅客來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澳門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雖然注意到了宗教文化旅遊資源對澳門旅遊業發展的價值,已開發出了一批宗教旅遊景點,但與澳門在歷史上十分重要的宗教地位以及曾經享有的“東方的羅馬”這一神聖稱謂相比,澳門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尚存在著一些不足。本文在闡述澳門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現狀之基礎上,擬對澳門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與利用作一探討。
一、開發利用現狀
由於自16世紀新航路開闢以來,澳門一直扮演著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窗口”的角色,西方人來這裏經商的同時也帶來了宗教,澳門成了他們在東方傳教的主要基地。於是澳門出現了一批西方式教堂以及與宗教相關的建築,如修院、主教府等。加上中國内地人先於葡人來澳門,中國的宗教也在這裏傳播,為留下大量的寺廟宮觀,因此,澳門的宗教名勝古跡不少與宗教有關。長期以來,為提高澳門旅遊業的文化品位,發展澳門旅遊業,澳門政府對一些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積極進行了開發和利用,形成了一批旅遊景點。在新評出的“澳門八景”中,與宗教有關的名勝古跡佔了三景。
(一)宗教建築
1、屬於民間神靈信仰的景點
媽祖閣。又稱媽閣廟、正覺禪林、海覺寺,俗稱天后廟。澳門八景中的第二景“媽閣紫煙”即指之。媽祖閣位於澳門半島西南端的媽閣街,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是澳門歷史上最悠久和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古建築。在中國内地各處所見到的寺廟宮觀,大都是有幾進殿宇的建築群體。澳門媽閣廟自然也不例外,整座廟宇包括正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殿四殿。其中弘仁殿建於半山的峰岩古石間,殿堂就石窟而鑿成,殿内四壁雕刻海魔神將,中央則供奉天后。廟内保存至今的重要文物有“洋船石”和歷代不少名士、畫家、詩人在遊覽媽祖閣後留下题詞的或詩句,它們被刻於山間的石壁上,這些石刻由於歷史悠久,為研究澳門歷史及文學的重要資料。此外,該廟歷來流傳著不少神話,使媽閣廟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2、屬於佛教的景點
(1)普濟禪院
澳門八景之一。因為廟裏供奉的是觀音菩薩,所以原來叫作觀音堂。澳門有三大佛寺,其中以普濟禪院的歷史最久。普濟禪院創建於中國明代的天為年間。初由來澳福建人所建。位於昔日望厦村的東面,現在的美副將大馬路之旁。普濟禪院的大雄寶殿内供奉的三尊三寶佛像,都是丈八金身,魁梧奇偉。旁掛一口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大古鐘,是一件頗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珍寶。據《香山縣志》載:“普濟樣院鐘款,右鐘在澳門望厦村,款雲:崇禎五年。”由此可知,這口大鐘立於1632年。普濟禪院之觀音殿裏的十八羅漢像,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塑工精緻,為澳門廟宇所罕見。普濟禪院在澳門八景中的景名是“普濟尋幽”。普濟禪院的幽秘不僅體現在内有神秘的大雄寶殿、高劍父春睡畫院、四面皆大笑的大肚佛和蘊含福祿壽的九里香木,還體現在内有充滿神秘色彩的連理樹。在普濟禪院的後院,有一棵生態奇特的“連理樹”,四根樹幹連在一起,形狀似鹿,是榕樹的氣根落地生根而成的。但是據民間傳說,為另有來歷。相傳從前望厦村有一對情侶,因家庭反對他們的婚姻而殉情自殺,他們死後的合葬處,長出了這棵“連理樹”。普濟禪院與澳門其他寺院相比,除歷史悠久、建築規模大、“幽秘甚多”外、還有“書畫藏品豐富”、“近代歷史的見證人”等諸多吸引旅客的特點。普濟禪院現有一座碑亭和一張石桌、四條石櫈,1844年的《中美望厦條約》即在此處簽訂。石桌、石櫈保存至今,讓人重溫這段沉痛的歷史。
(2)蓮峰廟
蓮峰廟是澳門佛教三大古跡之一。廟的前身為天妃廟,又名關帝廟。也是澳門一座別具中國建築風格的廟宇,雖然沒有入選澳門八景,但也因其歷史悠久在當地很有影響。蓮峰廟位於蓮峰山下罅些喇提督大馬路。關於蓮峰廟建於何時,目前尚存爭論。一說始建於1592年;一說始建於1602年;還有一說依據《鼎湖山志》所載,把蓮峰廟建立的時間定於1633年。蓮峰廟始建時只是一座小廟,後來經過三次重修和擴建,才有了現在的規模。該廟約於1876年正式命名為蓮峰廟,此名當與它背枕蓮峰山有關。蓮峰廟建築規模雖然不如普濟禪院,但其外貌森然,建築宏偉。整個建築群包括内殿數進和外廟三座。正中為天后殿,左右兩旁有關帝和藥王殿,後面依次有觀音殿、呂祖殿,廟後是一座小花園,園中有亭台花草,風景宜人。廟後的山頂上有望廈堡壘,曾經是軍事禁區。如果說普濟禪院因《中美望廈條約》簽訂而記載了中國人民屈辱的一頁,那麼蓮峰廟則留下了林則徐大義凜然維護中華民族主權的佳話。1839年,著名的禁烟大臣林則徐因懷疑鴉片可能是從澳門偷運入口的,所以曾偕同兩廣總督鄧禎廷親臨澳門巡視,並以蓮峰廟為接見葡萄牙官員之所。在蓮峰古廟中,林則徐接見了澳門民政長官和澳葡官員,向他們申明禁令。該廟天后殿至今還保留著林則徐當年辦公的亭子、几案等物,供後人瞻仰。殿上高懸的“恩光浩大”牌匾,使前來瞻仰的炎黃子孫對林則徐的高尚民族氣節無不肅然而生敬意。1989年在殿外立有林則徐像,以紀念他來澳150周年。1997年又在殿旁設林則徐紀念館。
3、屬於天主教的景點
(1)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即聖保祿堂教堂的前壁,是澳門最具特色的名勝古跡。三巴乃葡語Sao Paulo之譯音,之所以冠以“大”字,主要為區別另一座小三巴教堂。牌坊厚2.7公尺,高踞於68級台階之上,高達數十丈,恢宏高峻,造型雄奇,蔚然壯觀。自其下仰望其頂,有其勢欲墜之感。澳門學者徐新曾對大三巴牌坊的建築設計和雕刻進行過詳細考察,指出:牌坊主結構由40根石柱組成,是典型的義大利巴羅克風格,但牌坊的裝飾雕刻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是東西方歷史、藝術和諧的融會。大三巴牌坊的雕刻,内容非常豐富,是遠東地區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築,有“立體的聖經”之稱。上面各種各樣的雕塑,都是精雕細刻之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
(2)聖安多尼堂
又稱花王堂、花王廟。澳門天主教三大古教堂之一。位於花王堂街。據亞拿斯《澳門》一書載:聖安多尼堂建於1558年與1560年之間。初建為一座以竹棚搭成的教堂,當時為全澳第一所“天主之屋”。但據鐫刻在正門左邊墙壁的石碑所載,該教堂建於1638年。1638年創建之說,應不包括以竹棚搭成的教堂。1638年至1874年間,該教堂三次遭火焚,1875年再重建。堂内供奉安多尼神像。安多尼為“婚姻主保”,有如中國之“月下老人”。至於花王廟名稱的來源,則由於在此教堂内行結婚禮的信徒,都身穿白袍長衣,手抱花枝,所以在中國文獻裏,便用“花王廟”一詞。
(3)聖老楞佐堂
又名風順堂、風信堂、海神廟。澳門天主教三大古教堂之一。位於風順堂街。大約建於1558-1560年間。該教堂初建時僅是一間簡陋的木屋,直到1618年重修,才奠定今日之規模。堂内奉祀的是天主教中的海神——聖老楞佐。昔日澳門葡人的帆船出海,都要來此禱告,然後視風信而定行止,因而得名。該教堂矗立高台上,主體建築兩側,鐘樓對峙,莊嚴偉奇。教堂内陳設古典雅致,氣派華麗,具有東方藝術色彩。
(4)玫瑰聖母堂
又名板樟堂。澳門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之一。位於板樟堂街、由多明我教會於1587年創建,原名多明我教堂。教堂初建,支木為架,結板為障,建成木屋教堂,因此時人稱之為“板障堂”,後將“障”字音轉為“樟”,沿襲至今。1828年該堂重建,一改舊容,始成今貌。以堂内供奉葡人最崇拜之聖母花地瑪,故又稱“玫瑰聖母堂”。據記載,當年多明我教土多是西班牙人,今日板樟堂還存有許多奇異的西班牙宗教藝術風格的聖畫聖像。
(5)主教山小堂
位於澳門半島最高地點之一的西望洋山上。該教堂創建於1622年。建造者為葡萄牙航海者,原因是他們在赴日本航綫途中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却未受傷害,於是許下建堂諾言。後成為一座向航海者的保護神祈禱的小教堂。該教堂直到1834年驅趕宗教團體時,它都是聖奧斯定修道院的財產。後來被交與希望管理和享有其受益權利的教徒,他們於1837年將其重建。1935年與主教住宅一起,再次重建。教堂正面的銘文記敘了上述所發生的各個事件。
(6)聖奧斯定教堂
又名龍嵩廟、龍鬆廟。位於聖老楞佐堂區的崗頂小廣場上。據記載,這座由西班牙奧斯定修士於1586年修建的教堂原是一幢用木板和茅草搭起的簡陋房舍。該教堂於1589年轉屬葡萄牙教士,1591年遷至現崗頂前地的位置,為在那裏建起一座供奉聖母的教堂。1872年教堂因主堂和聖器室坍塌而遭到嚴重破壞,1874年重修,遺存至今。該教堂在歷史上數次被作為教區教堂,因而是一座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教堂,今為重點保護文物。
(7)聖方濟各堂
原為由嘉諾斯阿娜斯創辦的學校和小教堂。位於路環市區計丹奴街中心處。始建於1903年。初為簡陋小平房,1928年重建。後為紀念東來的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而改建。教堂内仍藏有聖方濟各·沙勿略的部分骨殖,許多外國遊客來澳門往該堂瞻仰。
(二)其他宗教景點
1、宗教雕塑
(1)媽祖石雕像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媽祖雕像。媽祖是澳門民間信仰的海上女神,一直是澳門宗教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神祗之一,加上澳門的葡文名稱MACAU,就是“媽閣”(媽祖閣)的音譯,故建媽祖石雕像可以說是全體澳門人的心願。由民間興建的媽祖石雕像位於路環塔石塘山頂。該像是精選北京房山漢白玉石雕制而成,高19.99米,重1000噸。由雕刻家梁晚年設計,耗資870萬元,聚120位石雕工匠歷時8個月建成。媽祖雕像於1998年10月26日建成開光。開光大典和盛大的祭祖儀式莊嚴肅穆。媽祖石雕像落成象徵澳門1999年回歸祖國。
(2)青銅觀音像
由葡萄牙設計師李潔蓮設計、南京晨光集團公司鑄造的青銅觀音雕像。坐落在新口岸新填海區對面海面。銅像高21米,30多件銅鑄件構成,造價達3000多萬澳門元。各鑄件於1998年7月陸續運抵工地現場。觀音像的安裝工程及佛教中心的内部裝飾工程於1999年春竣工。整個佛教中心的開幕儀式於1999年3月舉行。觀音像與傳統的觀音容貌有差異,造型簡潔流暢,具有中國傳統佛教文化與歐洲雕塑相結合的風格。
2、主教府
全名為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位於大廟頂主教堂右側。據考證,主教府至少建於1835年以前,建成後曾作多次擴建重修,最後一次擴建重修為1987年。擴建重修後的主教府其外形基本保持原有特色,内部3層為是現代化建築。主教府是澳門天主教最高首腦辦公的地方。主教府除管理澳門教務外,為派傳教士到東南亞各地傳教,組織教友到世界各地參與宗教活動。府内藏有不少宗教歷史文物。
3、聖若瑟修院
聖若瑟修院亦有三巴仔或小三巴之稱,是一所培訓傳教修士的耶穌會修院。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建。位於澳門崗頂前地,何東圖書館右側。1762年耶穌會士被驅逐後,由於缺乏合格教授,修院日漸衰微。從1774年開始曾為一座孤兒院,直到1783年高維牙主教邀請遣使會司鉢數人來澳門才重新開辦為修院。1784年開學時,僅招收修生8名。後經過艱苦的工作,修生人數大增。但到了1833年,由於查主教迫走遣使會會士,修院的教授又逐漸星散殆盡,落到名存實亡的地步。直至1862年,葡萄牙政府批准了馬杰羅主教關於准許耶穌會士重回修院擔任教職的請求,修院修生才驟然增加。1871年後,由於澳督府派遣政府教師到修院任教,修院便變成一所市立中學即利宵中學的前身。1893年利宵中學建校後,始改為一座專研神學的修院,培訓了數百名天主教神職人員。
4、三婆廟
位於氹仔飛能便度街。建於1845年。初建時只為一天然石室,其後由當地漁民商號集資,加建石室殿宇。當年香火頗盛,後來漸漸衰落,廢置多年,三婆神像亦曾轉於北帝廟供奉,只餘下殘碑6塊,棄置廟内。後為學者考證,碑文記載當地的史事以及該廟的歷史。咸豐九年重修,《重修三婆廟碑》記載了三婆於附近顯靈之事跡。1995年再度重修三婆廟。廟内供奉的三婆,相傳是天后的第三姊,與天后一同修煉成仙,神誕在農曆3月22日(比天后誕早一日)。三婆是一獨特的海神,以能助剿擊賊,打退來犯海盜見稱,因此甚受漁民崇敬。
二、有關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的探討
澳門雖已形成一批宗教文化旅遊的景點,但無論在舊景點的完善、景點的周邊環境配套,還是新景點的開發上,都還有文章可做。
(一)現有景點的完善
澳門現有宗教景點在文化内涵的發掘、展示方面,尚存諸多不足,需要加以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1、有些景點的特點未揭示出來,如媽祖閣,人們往往把它與中國福建、廣東、台灣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媽祖廟等同起來,把媽祖列為道教的神靈,而忽略了澳門媽祖文化的原生態這一特點,即由於澳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媽祖信仰較少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因而澳門的媽祖信仰仍保留一些傳統意味,如澳門的媽祖閣仍由佛教人士管轄,澳門大多數人都認為媽祖屬於佛教的神靈。
2、有些景點的歷史文化内容未充分展示出來。如普濟禪院與莲峰廟主要展示的是作為澳門佛教古跡這一文化内涵,而未充分展示兩者在近代史上作為“歷史見證人”這一歷史文化内涵。普濟禪院與蓮峰廟一樣,都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人,雖然蓮峰廟天后殿至今還保留著林則徐當年辦公的亭子、几案等物,供後人瞻仰,而普濟禪院也保留了一座碑亭與簽訂條約的石桌、石櫈,但却未把當時的情景、簽訂條約的過程及條約的内容等展示出來,如果利用現代多媒體設備,在遊客到此參觀時,能將這些予以充分地展示,這不僅會引起遊客的極大的興趣,而且對於促使國人不忘國恥,樹立振興中華的信念,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某些景點的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深挖。如對於媽祖閣,有著許多種吸引遊客的神話傳說,但人們只知道“海上女神說”,而對其他有關媽祖閣的神話傳說,如“女神顯靈說”、“聖母化身說”却知之甚少。“女神顯靈說”說的是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幫福建人用船運貨來澳門,到了媽閣海面,忽然颱風大作,船在狂風惡濤中顛簸,危險異常。他們呼救無援,只好默祈天佑。正當此時,今日媽祖閣所在的山麓有一位女神顯靈,風浪立刻平息了下來。這些福建商人在化險為夷之後,在這裏建廟,為在殿前的巨石上雕刻了一條帆船,以為紀念。“聖母化身說”說的是明朝時,福建人乘船來到澳門,有一位聖母化身為老嫗,並登舟隨行,一夜之間抵達澳門,行程數千里。當時來到的地方,就是媽閣廟的所在。這些福建人覺得這是神明的力量,於是就和當地人士商量,籌款在這裏建廟奉祀。此外,天後殿內那條航船模型也有神奇的傳說。傳說半個世紀以前,每逢天后誕前三天的早晨,廟裏都要焚香燒燭,將一條舷長數尺、桅杆三枝、有锚有舵、篷艙也都齊全的小帆船,放到海中,任其漂流而去。神奇的是,到天后誕的前一天,這條小帆船一定會再自行漂回來。然後迎入廟中繼續供設。直到有一次小船放入海中被一洋人撿去,這種儀式才停了下來。今日所能見到的一條帆船模型,是後來重新製作的。如果把這些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神話傳說都深挖出來,導遊員有選擇地對遊客進行講解,相信會對遊客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4、對某些宗教景點應增添知識性内容。
澳門既是西方遊客的旅遊目的地之一,也是開放後的大陸旅客最感興趣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就西方遊客而言,一般對佛教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既抱有濃厚的興趣又知之不多,因此在組織西方遊客遊普濟禪院、蓮峰廟和媽祖閣時,應適當介紹一些有關佛教歷史以及中國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而在大陸遊客中,絕大多數都是無神論者,不信宗教,缺乏對西方宗教知識和建築知識的瞭解,因此,在組織大陸遊客參觀天主教堂時,應適當介紹一些有關天主教會歷史以及西方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以豐富旅遊的内容,吸引大陸遊客。
(二)景點周邊環境的配套
旅遊景點不僅要豐富、完善自身展示的内容,而且要有周邊環境的配套,形成旅遊地域的整體和諧與美觀。目前澳門的宗教文化旅遊景點在這方面普遍存在著不足。聖方濟各堂、聖安多尼堂、聖老楞佐堂、玫瑰聖母堂等不少宗教著名景點,幾乎全都藏身於擁擠的街巷之中,門前既無廣場,亦乏顯著的標誌,不經意者很難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如聖安多尼教堂位於人口密度為澳門之冠的聖安多尼堂區,據統計:面積只有1.14平方公里的聖安多尼堂區,1996年有人口11.1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97368人,作為澳門主要商住區和傳統工業區,這裏工業場所與商業店鋪、住宅相互混雜,如果沒有導遊指點,旅客是很難發現這座教堂的。此外,一些教堂門前通道狹窄,被周邊各式店鋪、民宅所淹。這些配套設施和周邊環境方面的問題,需要和整個澳門的城市改造和規劃建設結合起來,盡快求得妥善的解决。
(三)開發新的澳門宗教文化旅遊資源
要想充分利用澳門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為澳門旅遊業進一步發展服務,除完善澳門宗教文化旅遊資源外,還需開發一些新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以期吸引更多的遊客。依筆者淺見,開發澳門宗教文化旅遊新資源,可從開發新的宗教景點和興辦新的宗教節日兩方面著手。
1、開發新的宗教景點
開發澳門宗教景點主要是與宗教有關的建築。這類建築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存有遺址但未開發的宗教建築;二為無遺址或遺址不全但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宗教建築。
存有遺址但未引起遊客重視的宗教建築,屬於天主教的有:(1)雪地殿。位於澳門半島最高處東望洋山上。建於1626年。所供奉的是葡人的航海之神“雪地聖母”,相當於閩粵漁民祀奉的天后。澳門葡人相傳,昔日曾有數艘葡萄牙貨船揚帆來澳,半途黑夜間遇風迷失方向之時,忽見空際有明燈照耀前行,終於循導安抵澳門,而燈隱沒山上,葡人認為是聖母顯靈,於是建殿供奉。雪地殿建成後,每年8月5日都有大批信徒來此朝聖。(2)望德聖堂。又稱瘋王堂。澳門三大天主教古教堂之一。1568年,卡内羅主教來到澳門,因這裏是麻瘋病人居住之地,因此為他們建立麻瘋院,為設有一小教堂,就是這座教堂的前身。1818年間,有數十戶信奉天主教的華人在附近聚居,因恐與麻瘋病人混雜,在附近另建小教堂,供教友祈禱之用。後來,這裏的居民日漸增加,且多為教徒,該教堂於1886年間改建成今日之望德聖母堂。幾年後,麻疯病院遷往路環,有關建築也拆卸改建了,遺址也難以確定。望德堂與同期建成的有聖安多尼堂(花王堂)、聖老楞佐堂(風順堂),同稱澳門三大古教堂。但因位於澳門市區東部,位置比較偏僻,加上這裏曾是麻瘋病人居住之地,因此,很少有旅客至此遊玩。(3)聖家辣堂。位於澳門聖羅撒女子中學內。原址在中學與聖家辣修院之間,即南灣街與水坑尾街交界處,《澳門紀略》稱該堂為“尼寺”。建於1633-1634年間,即聖家辣會修女第一次從菲律賓到達澳門時間。1640年,由於修女們都是西班牙人,故被逐出澳門。該堂曾先後兩次遭火災,1936年重建。(4)嘉謨聖堂。位於與嘉謨巷相通的山上氹仔,故因此而得到嘉謨聖堂的名字。於1885年建成。建築這座教堂是為了方便當時氹仔島3230個居民中的35名教徒,也是葡萄牙人來到氹仔數十年後在建築上的標誌。
這類建築屬於佛教的有:(1)菩提禪院。佛教淨土宗在澳門最重要的道場。又名菩提園。位於氹仔盧廉若馬路,建於清光緒年間。初為一私人佛殿。1960年智圓法師購得並加以擴建。現在禪院的殿堂主要有大雄寶殿、六祖殿、普明殿、龍華堂等,其中大雄寶殿內供奉的巨型釋迦牟尼銅像和六祖殿內的金身塑像——六祖佛像,頗有價值。禪院依山而建,後園設在山下,設有齋堂和四面佛像,頗受善信歡迎。(2)竹林寺。位於澳門半島連勝馬路。建於清宣統三年。初為道觀,名祥雲仙院。後來仙院主持人蔡紫薇無意潛修,遂將仙院讓與內地華林寺來澳的堅性和尚,仙院遂被改建成竹林寺。現今寺門外仍留有充滿道教色彩的壁畫。寺內正殿供奉的是藥王菩薩,偏殿供奉的是准提佛。寺內種植綠竹,環境幽雅,又供人安放長生祿位,所以香火鼎盛,甚受信眾歡迎。(3)藥山禪院。又名藥王禪院。位於賈伯樂提督街。傳統廟宇建築,看似古老,實際建於1933年,迄今僅60多年。創造者是廣州惠愛街藥王寺住持果清和尚。果清擅長醫術,懸壺濟世,晚年來澳,興建藥山,擬作為修靜室,豈料該寺還未竣工,他却圓寂。連勝馬路竹林寺之主持為完成果清遺願,續建成藥山。該寺殿堂面積寬廣,樑柱高大,供奉多座金身菩薩像,莊嚴肅穆。院左接通一幢小洋樓,上為靜室,下為廳堂,其後建有祿位祀壇。兩幢建築物的庭園相通,環境幽靜。
這類建築屬於民間宗教信仰的有:(1)天后廟。澳門部分居民十分信仰天後,建有天后廟宇多處:澳門半島媽閣街天后廟、望廈天后聖母殿、馬交石天后古廟。蓮峰廟內天后殿、當氹仔的天后宮和關帝天后古廟,以及路環的天后古廟等,其中不為人們重視但又值得開發的景點有兩處:一為天后宮。該宮始建於1785年,1848年春該廟重建。位於氹仔巴波沙總督馬路。廟宇橫聯三棟,中間正門,兩旁有讚頌廟宇神聖、環境美好的門聯。廟內保存的重要文物有:刻有“龍頭灣天后宮,乾隆五十年置”的古鐘和雕工精細的神樓、神桌。可惜右側一棟,改作它用,影響了古廟的完整性。二為馬交石天后古廟。據廟內1987年《天后古廟重修碑記》載:此廟比媽祖閣更早建成,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位於漁翁街一小山丘上。山上原有“馬交石”,舊稱“澳頭”,與媽祖閣所處的“澳尾”相對於澳門之兩端。後來“馬交石”因建觀音殿而鏟除,但居民習慣上仍稱這裏為“馬交石”。古廟有地母廟和觀音殿之設,又曾設有“佛學圖書館”。該廟依山而建,佔地亦廣,惟地處偏僻,信眾亦不及其他廟宇多。(2)三聖廟。建於1883年。位於路環島九澳村。以往是村民和漁民進行交易買賣的地方,香火頗盛,如今已大不如前。該廟面積不大,矮小淺窄,廟內供奉之“三聖”,乃洪聖、關公及譚公。(3)關帝廟。位於氹仔的卓家村內。已有過百年歷史,由兩所廟宇,即天后廟和關帝廟組合而成。澳門居民崇拜關帝的風氣甚盛,除了卓家村關帝廟,還有三街會館、美副將大馬路(普濟禪院旁)的武帝廟和普濟禪院、蓮峰廟、石敢當行台等,均是供奉關帝的地方。(4)大三巴哪咤廟。建於1901年。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死人無數,該區坊眾以本區為無神廟壓邪,乃與林山坊眾商議,擬請柿山之哪咤神來大三巴,建廟奉祖,但遭反對,屢洽不果,於是自行建廟。門前有石刻長聯雲:“何者是前身漫向太虛尋自我;吾神原真道敢生多事感斯民。”哪咤廟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面積細小,僅一神殿,無人指引,難以被遊客發現。
上述各類宗教建築,連同康公廟、蓮溪廟、魯班廟、譚公廟、觀音古廟等,都屬名勝古跡之列。這些宗教建築不僅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非常鮮明地體現著中西文化在澳門的存在和發展,很有必要進行系統開發。
在澳門宗教旅遊文化資源中,還有少量無遺址或遺址不全但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宗教建築尚未開發出來。
(1)聖保祿教堂
聖保祿教堂又名大三巴寺。《澳門記略》對此作了詳細記載:“寺首三巴,在澳東北,依山為之,高數尋,屋側為門,制狹長。石作雕鏤,金碧照耀,上如覆幔,旁綺瑰麗。所奉曰天母,名瑪利亞,貌如少女。抱一嬰兒,曰天主耶穌,衣非縫製,自頂被體,皆采飾平畫,障以玻璃,望之如塑。如貌三十許人,左手揮渾天儀,右叉指若方論說狀。鬚眉豎者如怒,揚者如喜。耳重輪,鼻隆準,目若矚,口若聲。上有樓,藏諸樂器,有定時台,巨鐘覆其下,立飛仙台隅,為擊撞形,以機轉之,按時發響。僧寮百十區,蕃僧充斥其中”。(2)這座教堂始建於1580年,(一說為1572年),因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於1602年開始第三次重建,歷經30多年,到了1637年才最後完成,在當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這座教堂的整體設計有兩說:一說為史賓諾拉神父;一說為周秀神父。施工者為17世紀初來中國澳門避難的日本天主教徒。教堂建成以後,在南中國,甚至在整個遠東,都享有盛名,有許多外國的傳教士都到這裏來研修天主教義。明代從義大利來中國的著名傳教士利瑪竇,還有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都曾在這座教堂裏居留過。可惜的是,這座莊嚴高貴,氣勢雄偉,極富動態感的建築物,為在1835年2月26日的發生的第三次大火中付之一炬,僅留下門前的石台階和象徵中西文化交融的前壁,即大三巴牌坊。聖保祿堂教堂是澳門最著名的古跡之一,屬典型的歐洲巴羅克建築藝術風格,且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如能開發重修,不僅會吸引更多的大陸遊客,而且能吸引更多的信仰天主教的西方遊客。
(2)聖瑪爾定堂
該教堂原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今已不存。1579年6月羅明堅神父抵達澳門,於1580年在上址建一小屋,作為中國人與日本人學習教理之所。後又於此屋側建成教堂,名為聖瑪爾定堂。後來的聖保祿教堂,即在該堂故址上興建。該堂不僅歷史比較悠久,且曾是當時中國與日本的教務中心,為最初赴羅馬的日本使節學習拉丁文及其他歐洲文字的地方,重新修復該教堂,以供對基督教文化感興趣的遊客參觀遊覽。
(3)聖保祿學院
澳門培訓傳教修土的耶穌會修院。前身為創辦於1565年的聖保祿公學,1594年12月,果阿耶穌會長魯德拉斯委托貝勒茲、代峰拉和平托3人,將原來只有小學規模的聖保祿公學升為大學規格的聖保祿學院,為澳門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學校。該學院存在了近兩個半世紀,1835年被焚毀。學院擁有一個藏書4000多冊的圖書館,一個印刷所、一個小診所和藥房以及天文觀象台。首位院長為孟三德神父,一些著名學者如艾儒略、陽瑪諾等都曾在此擔任教職。學院招生對像大部分是歐洲的傳教士和一部分中國、日本的修生。曾在聖保祿學院攻讀畢業而入華傳教的耶穌會士有200多人,在這200多名畢業生中,幾乎包括了入華傳教的主要骨幹,其中一些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出版了不少研究著作,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溝通者。日籍著名傳教士安治郎、中國著名學者徐光啟、大畫家吳歷等曾先後在此修讀。重修這一歷史悠久且對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修院,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吸引中外遊客,還有助於中西文化交流的發展。西方畫家喬冶·錢納利曾繪有“聖保祿學院”畫一幅,重建時可作參考。
(4)女媧廟
位於澳門半島草堆街與大三巴街交界處,廟宇建築與普通民房相似。該廟正門原向大三巴街,今門前空地為神殿故址;廟後與布正店相連,店鋪面向今草堆街。1914年冬,布正店失火,殃及女媧廟,焚毀正殿,只餘偏殿。當局清理災場後,不許重建廟宇,開闢街道。女媧廟只得半壁,經過修茸,從旁辟門,加奉呂祖,名為“靈岩觀”。相傳古時發生天崩地裂,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因此,世間痴男怨女竟想求女蝸娘娘補“情天”,往昔澳門花事燦爛,一般青樓女子多前往膜拜,該廟香火因而一度旺盛。現代社會離異者甚多,不少婦女離異後,需要精神寄托與安慰,因此將此廟開闢為旅遊景點,以供婦女參觀遊覽,既滿足婦女補“情天”之需,又可穩定社會。
2、創辦與宗教節日相結合的“澳門狂歡節”
在澳門眾多的節慶中,屬於宗教內容的不少,計有浴佛節、觀音開庫、觀音誕、耶穌聖像巡遊、耶誕節、復活節等多種宗教節日。在這些節日中,比較重要和規模較大有如下四個:一是天后誕。天后又稱媽祖、天后聖母、天妃、海神娘娘。傳說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的生日,因而把這一天定為天后誕。澳門居民十分信仰天后,不僅建有天后廟宇多處,居民家中,尤其是漁民和水上居民幾乎都供奉天后。每到誕期,不少人家門口都擺香案,供祭品,燒紙錢,進行祭拜,稱為“迎媽祖”。二是浴佛節。這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節日。時間為農曆四月初八,原是佛祖釋迦牟尼誕,又稱佛誕節、浴佛會。在這一天,佛教徒要舉行浴禮,以水盥洗佛像;佛教的寺廟內要舉行“浴佛”活動,諸寺各設會壇,僧人用五香水浴佛,作龍華會。在浴佛節這一天,除行浴禮,漁行業者還要舞醉龍,舞者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頭狂沖亂舞,使人忍俊不禁。三是三元誕,又稱三元節。源於道教,始於南北朝的北魏。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為滋養萬物。道教又有“三官”之神,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後來,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形成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又確定他們的誕期分別為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上元誕,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日澳門民間祭祖上元天官,祈安求福;中元誕,又稱中元節,七月十五日,祭拜中元地官,家家還追薦祖先亡靈,還有放河燈等活動,企盼釋罪,超度亡魂;下元誕,又稱下元節,十月十五日,澳門民間多備豐盛菜肴,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希望解厄除困。澳門一些居民在這三個誕期,除在家和道觀祭拜外,有的還前往廣州等地的三元官(道觀)朝祭。四是耶穌聖像巡遊。這是具有澳門特色的天主教活動。聖像巡遊原是南歐的宗教儀式,澳門自16世紀設立澳門教區以來便舉行這一活動。每年在四月第二個星期五即復活節前耶酥受難日那天舉行。每年此日,澳門的天主教徒集中於主教大堂參加耶穌殯禮儀式。下午6時起以穿紫色祭衣的神父為前導,教士抬著耶穌聖尸木像,從主教大堂出發,經議事亭前地、板樟堂、主教巷返回大堂巡遊一圈。一路上有樂隊儀仗隊伴奏,非常熱鬧。由於香港天主教會早已不舉行這一宗教儀式,因而每年有不少香港教徒專程到澳門參加活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儘管上述宗教慶祝活動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並在當地有一定影響,但因規模不大、影響的範圍不廣,因而並未形成在亞洲或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活動,甚至於在珠江三角洲也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活動。這顯然與澳門這一世界級名城不相稱,因此,可在現有宗教慶祝節日的基礎上,考慮創辦大型“澳門狂歡節”。
在澳門舉辦“狂歡節”,有利因素很多:一是澳門現有宗教節日如浴佛節、耶穌聖像巡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狂歡的內容,只需加以擴大,就能形成規模;二是澳門歷來是一非常開放的自由城市,受外來文化影響相當大,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新潮,接受新事物快,加上香港、珠海和廣州目前都無此類節日,因此,澳門舉辦“狂歡節”具有很好的客觀條件和群眾基礎。只要澳門政府願意先出面組織,而後可逐漸演化為由政府引導、由市民和遊客自發參與的群眾性節日,只要“澳門狂歡節”,能具備一定的娛樂性和刺激性,比如要有誇張的化妝遊行,辦出特色,那麼,“澳門狂歡節”一定能產生出類似“巴西狂歡節”等國際著名狂歡節的效果。如果這樣,“澳門狂歡節”的創辦,不僅會吸引大量大陸和外國旅客在狂歡節期間湧入澳門,從而促進在澳門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旅遊博彩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對於促進澳門作為現代化都市的激情與活力,使澳門世界名城的形象在世人面前更耀眼,無不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參見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頁。
(2)(清)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下卷,澳蕃篇。
*任職廣州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