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澳門campo系列地名今昔
在葡語中,campo的詞義紛繁。1農村、鄉村;2荒野、曠野、原野、田野;3田地、田園;4場地、場所;5(市鎮的)區域等。其最基本的詞義是鄉村,與城市對應,可譯作城外。
葡語文獻稱澳城至關閘這一地帶為campo,而且一般大寫作Campo,使其成為一專有名詞。當年亞馬勒開闢的大路在葡語中稱:“Estrada do Campo”意即“田間公路”。葡人把水坑尾門至大砲臺山這段城牆叫做Murodo Campo(田野牆或水坑尾牆)552。水坑尾門在葡語中稱Porta do Campo,意即鄉村門。Rua doCampo的漢名是水坑尾街,其葡名的意義是鄉村街。澳門還有一條田畔街(Rua Entre Campos)。這一稱呼已約定俗成,但它正確的譯法應為田間街。里斯本至今還有Campo Pequeno(小田),Entre Campos(田間)、Campo Grande(大田)這3個反映了城市向田野擴張的地名。澳門情況亦然。這是廣義的用法。其狹義的用法可指某個區域,如“聖方濟各修道院”旁有一稱“聖方濟各場(Campo de S.Francisco)”的曠野,總督科埃略·杜·亞馬留(Coelho doAmaral)下令將其闢為園林,是為今“嘉思欄花園”。再如將靠近花王堂的城外田野稱Campo do SantoAntónio(花王堂場)。因中國官員的行署在此,又稱Campo do Mandarim(官場)。歷史上這裡是北大年人的聚居地,故又稱Campo dos Patanes(北大年人場)。1622年6月24日荷蘭人襲擊澳門時,在松山腳下被擊潰的田野處稱後悔人場(Campo dosArrependidos)553。意思是説荷蘭人應該後悔涉足那裡。“葡萄牙人一得知這一消息(荷蘭人襲澳),立即手執武器,勇敢地迎敵於城外(Campo),另外一些人去保衛媽閣砲臺。”554
龍思泰對Campo doMandarim有記述:“1787年,議事會命令理事官馬托斯(Philip Lawrence Mattos)拆毀在望廈(Mong-ha)和沙梨頭(曠野上的中國村)新建的幾座房屋。……為了防止將來再起騷亂,在城牆外曠野沙梨頭地方,靠近花王堂之處新開了一個集市。這實際上並沒有為居民提供方便,因為很多人的黑奴和僕役在前往該集市或回來的路上遭到搶劫。而那個老集市的地點,在人們看來卻是最合適的。那裡叫做‘官營地(Campo deMandarim)'。因為不法行為從前都在此得到很適當的處置”555。查這裡兩次出現的“曠野”在英文原本中均使用葡語Campo一詞,作為本文開始處解釋過的澳城的反義詞使用。
在約作於1615至1622年間的《澳門平面圖》556中,花王堂及三巴寺的上方有一方框,其中標示的文字是“Casado Mandarim,官員之家(或譯公館、官府)”。就其位置來看,似在白鴿巢。這一圖籍資料與龍思泰的文字記載方位相合。另外,從“不法行為從前都在此得到很適當的處置”一語可知,Campo de Mandarim為Casa do Mandarim的所在地。上述平面圖標示的Casa doMandarim的區域很大,面積超過其左側的花王堂及右邊的三巴寺的總和。從其佔地範圍及關於“處置”“不法行為”的描述,我們以為這是明代提調、備倭、巡緝三行署的所在地。557
552里斯本海外歷史檔案館,第1659號抄件。參見布衣《澳門掌故》,廣角鏡出版社,香港,1979,第82-83頁。
553文德泉《澳門地名》,第2卷,第343頁。在龍環、籠田村一帶,即今濠江中學所在區域。
554若澤·德·耶穌·馬利亞(José de Jesus Maria)《中國及日本亞洲》,澳門文化學會、澳門海事研究中心,1988年,第1卷,第196頁。
555龍思泰《早期澳門史》,吳義雄、郭德焱、沈正邦譯,章文欽校注,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第40頁。
556參見《澳門:從地圖繪製看東西方交匯》,第112頁。
557我們將另文考證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