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探源話開埠

  澳門,這個美麗的小島,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從遠古走來,歷經滄桑巨變,在1999年回歸祖國的懷抱。明代史籍稱今澳門作“蠔鏡”或“蠔鏡澳”,此後還有“海鏡”、“濠鏡”、“濠江”、“鏡湖”等多種異稱。“蠔鏡”或“海鏡”為一貝殼動物,學名日月貝。蓋因幾百年前,澳門水域盛產“蠔鏡”或“海鏡”,故名。“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濱之灣環者為澳。澳者,泊口也”。諸番求鏡為“澳”,故稱“蠔鏡澳”。因地屬香山縣,亦稱“香山澳”。
  考古發現証明,遠在新石器時代,蠔鏡一帶已有中華民族的祖先勞動、生息。而不斷發現的秦漢前的陶器殘片、五銖錢和宋、元間的青釉陶瓷碎片,証實澳門古代並不是荒蕪的海島。澳門及鄰近地區在公元前3世紀,即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便正式歸入中國版圖。“香山古揚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分揚越為桂林、象、南海三郡。其時香地屬南海郡。秦末,趙佗據郡稱南越王,分析南海郡,置番禺,香地隸焉。……唐至德二年更寶安為東莞縣,設鎮香山,……宋元豐五年,……遂割南海、番禺、東莞、新會四縣地隸之,仍鎮名為香山縣,屬廣州府。……明洪武元年,設廣東行中書省。九年,改中書省為布政司,地屬嶺南道廣州府香山縣”。蠔鏡遂入香山縣境。
  公元10世紀,澳門地區的經濟有了發展。13世紀南宋海上王朝曾在此同元軍最後抗爭,後南宋遺民墾殖本地,14-15世紀間出現村落。直至16世紀中葉,即明嘉靖年間,仍較荒涼,人煙稀少,祇有舟船寄泊。漢籍將1535年(嘉靖十四年)作為澳門開埠的日期。廣東官府約在1535年將“市舶提舉司”遷至澳門地區,允許外國商船入泊濠鏡澳,從此澳門開埠,成為中外互市之地。
  此説雖在葡萄牙文獻中尚未發現記載,但不排除在“諸番”中有葡萄牙人的蹤跡。葡人1517年已至珠江口,1522年中葡西草灣衝突後,葡萄牙商人轉赴閩浙,但並未絕跡廣海,他們混雜於東南亞貢使團來華貿易。此非葡官方倡導的商業活動,屬私商性質,故未留下任何記錄。郭棐《萬曆廣東通誌》稱:“夷船停泊皆擇海濱地之灣環者為澳。先年率無定居,若新寧則廣海、望峒,香山則浪白、蠔鏡澳、十字門,……嘉靖三十二年,舶夷趨濠鏡者託言舟觸風濤縫裂,水濕貢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徇賄許之。時僅棚壘數十間,後工商牟奸利者,始漸運磚瓦木石為屋,若聚落然。自是諸澳俱廢,濠鏡獨為舶藪”。此為1553年説之張本。
  被認為是澳門奠基者之一的戈列高里奧·岡薩雷斯神甫在其1570年的信中敍述説:“我向閣下彙報的事情系確鑿的事實,非道聽途説,均為我眼見之實。我在葡屬印度已達20載。數年前,我被派往中國。許多年來,中國與葡萄牙人大興干戈,儘管如此,葡萄牙人從未停止過他們的對華貿易。此種狀況一直持續至1553年”。鑒於作者為當時情況的目擊者,此日期應無誤。
  從此,葡萄牙商人紛至沓來。自1554年起,葡語文獻中始有關於澳門度量衡的記載。1555年11月20日,費爾南·門德斯·平托從“亞馬港”發出一封致果阿耶穌會學院院長巴爾塔札爾·迪亞斯神甫的信函。1557年説首創者為費爾南·門德斯·平托。他在《遠遊記》稱:“第二天早晨,我們自上川島出發。太陽落山時抵達往北六里路處的另一島嶼。該島名為浪白滘。其時葡人與華人在島上交易,直至1557年廣東官員在當地商人的要求下,將澳門港劃給了我們做生意”。
  從目前的澳門史學進展來看,1535年應為澳門開埠的年代。1553年説與1557年説之爭,其實無大矛盾。1553年是中葡停息干戈的年代,關係緩和後,從1553年至1557年,葡人開始築屋居留澳門,澳門港從此逐漸發展成為南中國一個對外貿易基地和西方向中華大地傳播天主教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