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澳文化的差異
彭順生*
穗港澳文化雖然因歷史上同處在嶺南文化圈內,因而三者存在着諸如開放兼容性較強、務實重利、世俗平民性、開擴創新等共同點,但由於三者長期以來處於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之下,加上對外交往的程度不同,因而三者又在結構、性質、商業性強弱和中西文化交融深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異。
一、文化結構不同
穗港澳文化在結構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港澳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結構特徵,廣州文化結構比較單一。
香港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與此相適應,香港文化結構也呈現出多元化特點。香港文化的多元特徵主要從三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從一般文化結構看,香港文化由以中國文化為精神文化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以來源西方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構成,是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西方的物質文化和殖民地制度文化的混合體。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指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思想,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義為內核,強調自然、崇尚正道直行等。①香港的物質文化,主要指近代社會伴隨着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而發展起來的商品崇尚科技和物質的風氣。殖民制度文化則是源自英國式的殖民地政治架構及西方的自由經濟思想。其次,從文化的主次看,香港文化有主導文化與亞文化之分。香港的主導文化主要指香港華人社會中產階層文化。香港社會的中產階層既包括比較富有的商人、銀行家、政界人士,也包括新聞記者、作家、教師、科學家、醫師等知識分子。由於西方文化的傳入主要是通過中產階層實現的,而且“他們當中的知識分子,還利用其掌握的文化陣地和文化優勢將外來文化加以理論化、模式化,再向社會推導,使之融入香港社會的各個層面,最後形成一股新的文化潮流而被社會逐漸認同。”②因此,香港華人中產階層文化被界定為主導文化。既然華人中產階層的文化被視為主導文化,那麼,香港社會的非華人成員所共有的文化也就成了香港的亞文化。
澳門是一個由多國移民組成的社會。在數個世紀裡來自世界各地的澳門居民,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帶來了各自民族的文化,這些文化在澳門經過歷史的長時期沉澱,最終形成了中西合壁的多元文化。③澳門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現在:其一,多種語言共存。在澳門這塊華洋雜處的多種族社會中,法定的官方語言雖然是葡語,法律的頒佈與解釋均以葡文為主,但社會上通行的則是粵語,此外英語、普通話也在社會上通用。其二,宗教多元化。在澳門不僅多種宗教如佛教、道教與天主教、巴哈伊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多種宗教并存,而且在這塊彈丸之地,各種類型的教堂,寺廟都可以並存、各種不同的宗教信徒也可以和平共處。其三,建築裝飾中西合壁。澳門既有西方式的建築,也有東方式的建築。其四,社會風俗多樣化。以民間節慶日為例,在澳門既有中國傳統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浴佛節、孟蘭節,也有西方的聖誕節、復活節、聖母升天、追思節、情人節、父親節、愚人節;既有官方的中國國慶節,也有葡國國慶節、葡國復興日、葡國革命日、葡國日等。
澳門文化雖然與香港文化一樣呈現出鮮明的多元特徵,但兩者相比較,仍有一些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一般結構存在差異。澳門文化雖然與香港文化一樣,其一般文化結構中包含有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式物質文化,但澳門文化中的西式文化主要是葡萄牙文化而非英國文化,更無殖民地文化,誠如一位葡國學者所說:“澳門之特有文化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南方文化),作為與西方貿易之通商站而產生具本地特色的中國文化,由佔人口2%土生葡人所認同的中葡文化、葡式行政文化,及受香港影響之英美式商業文化。”④二是構成兩者的文化主體不同。香港文化的構成主體是華人社會的中產階層;而澳門文化的構成主體則是長期定居澳門的本地華人和葡萄牙人。
廣州文化與港澳文化不同,其結構呈現出單一的特徵。首先,從一般文化結構看,雖然自鴉片戰爭以後,包括廣州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曾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影響,但由於西方文化長期以來遭到強烈抗拒並未在廣州落腳生根以及西方殖民者也未在廣州建立起殖民統治,因而廣州長期以來都不可能形成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西方式物質文化和殖民地文化並存的多元文化結構。其次,從文化構成的主次看,即使我們認定廣州除中國傳統文化外還存在着其它文化,那麼,我們也完全可以肯定中國傳統文化是廣州文化中的主導文化。最後,從文化結構的大視野看,廣州與中國內地其它城市一樣,未出現港澳式的跨文化結構現象。所謂跨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種文化移動現象,指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質的文化相互接觸和交流。隨着港澳本土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以及西方文化在港澳廣為流傳,這些新傳入的西方現代文化與原來的歐洲文化一道進一步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了港澳獨特的跨文化現象。跨文化一般具有如下二個特點:其一,它是一種移民文化;其二,它雖然是一種無根文化⑤,不像日本那樣有自己深厚的根基,但它却來自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有極強的適應外來文化的能力,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支,但不是傳統文化的複製品,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物質文化,但並沒有完全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廣州文化從古到今既非移民文化,也沒有出現無所謂無根文化現象,因而從文化結構大視野看,廣州文化不是一種跨文化。
二、性質不同
廣州文化不僅與穗港澳文化有着結構上的差異,而且在本質上也截然不同。港澳文化儘管包含着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因子,但由於它們長期以來受制於資本主義政治文化制度,隸屬於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因而從本質上說港澳文化屬於資本主義文化的範疇。廣州文化在新中國建立前屬於封建或半殖民地文化的範疇。新中國成立後。廣州文化與中國內地其它地區的文化一樣,從性質上看屬於社會主義文化的範疇。
廣州文化與港澳文化這種質上的差別,首先反映在三者在文化類型上有着較大的差異。目前,香港主要文化類型有七種之多,它們是:適者生存的“競爭文化”、無為而治的“制度文化”、重商主義的都市文化、物質主義的消費文化、實用主義的教育文化、家族主義的企業管理文化、世俗主義的宗教文化。⑥澳門文化的種類概括起來主要有多元的宗教文化、西方式的商業文化、博彩旅遊文化三種。在廣州儘管開放改革以來,廣州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汹湧而來的外來文化冲擊下,較為單一的文化類型逐漸被打破,文化的種類愈來愈多,但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廣州的文化類型相對港澳、尤其是香港還有一定的距離,如在廣州,既未形成香港式的“競爭文化”、“物質主義的消費文化”,重商主義的都市文化”也正處在形成階段,尚不成熟,也未形成澳門式的“博彩旅遊文化”。
其次反映在同一類型的文化在內容上也存在着較大的差異。以都市文化為例,穗港澳雖然都是現代化的都市,都市文化都很發達,但都市文化的具體內容却不盡相同,如香港的電視文化作品大多以休閑搞笑為內容情節,缺乏嚴肅性,廣州的電視文化作品則相反,以休閑搞笑為內容情節的很少,且較為嚴肅;又如澳門的旅遊文化以博彩為主要內容,並以此吸引遊客,而廣州的旅遊文化則不同,它絲毫無博彩內容,它主要靠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吸引遊客。
其三反映在文化價值觀存在着差異。在港澳,講求個人功利的價值觀盛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和“笑貧不笑娼”等處世哲學盛行;追逐金錢,發財致富是多數港澳人人生最高理想或唯一目的。為了金錢,人們可以出賣人格和尊嚴。在港澳,父子為金錢打官司,兄弟因遺產相殘殺,朋友為利益反目成仇,夫妻因開支分道揚鑣,可謂屢見不鮮。廣州實行的是與港澳截然不同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決定了廣州人的文化價值觀與港澳人有着極大的差別,雖然客觀地說,受開放改革後商品經濟發展以及近鄰港澳的影響,廣州人開始注重個人功利,但因未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接受而未能成為一種處世哲學,更未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風尚。
最後反映在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首先反映時代的特點,在表現方式上又受每個特定的文化環境的基本觀念影響,因此,廣州與港澳所處文化環境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思維方式上也必然不同,即港澳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現實主義的,而廣州人的思維方式雖然有現實主義的成份,但主要是理想主義的。從概念思維和思維程序上看,現實港澳人習慣具體的、局部的習俗性思維,他們“講實際、看重實証根據,不喜歡對事物的模糊判斷,儘管這種模糊的判斷可能有充份的根據,在理性上可信的”。⑦受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影響,廣州大多數人仍慣於抽象的、整體的理論思維。從思維方式的價值取向看,港澳人以金錢為價值取向,廣州大多數人仍遵從以道德為價值取向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例如,廣州人在同港澳人交往時,常常有這樣的事情,廣州人對港澳人說,你們是港澳同胞,歡迎你們來廣州投資,支援祖國現代化建設,香港人說,愛國是理想,但賺錢是現實,如果賺不到錢,理想就一錢不值。
三、商業性程度不同
如前如述,穗港澳文化雖然都帶有商業色彩,具有鮮明的商業特徵,但三者的商業性特徵程度不同。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文化氛圍中的商業氣息程度不同
在香港,文化氛圍中的商業氣息非常濃厚,它撲面而至,無孔不入,滲透到各個角落,給香港社會和香港人,以至於香港的文學藝術,大眾傳媒,都染上了一層商業色彩。在香港,我們不僅可以在此看到以牟利為目的的通俗小說(武打小說)、聽到流行歌曲、欣賞娛樂性刊物,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以搞笑為目的休閑電視劇和電影(喜劇和動作)、看到為滿足急於發財的香港人心理的“馬文化”,而帶有嚴肅性和學術性的文學藝術作品、電影雖然有,却很難立足,往往很快為商業文化所淹沒所同化。在澳門,文化氛圍中的商業氣息也非常濃厚,這可從以“幸運博彩”、“賽馬”、“賽狗”為主要內容的博彩文化幾乎24小時充滿了這個城市的空間,滲透到澳門的每一個商業角落,刺激着人們的每一個神經得到証明。廣州文化氛圍中的商業氣息雖然較內地濃厚,但還尚未達到“無孔不入、滲透到各個角落”的地步。無論在廣州文學領域還是在大眾傳媒領域,帶有嚴肅性的文學和影視作品還是佔絕大多數。
2.商業文化滲透領域的廣度不同
香港的商業文化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在文學藝術領域,為迎合香港市民文化消費需求的、可以牟利的大眾通俗文藝流行。在科學研究領域,香港的科學研究並不遵循:研究一開發-商品化的模式;而是“市場需要-研究開發或引進創新的模式”,遵循這種模式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賺取優厚的利潤。比如,香港的一些科學研究機構,在研究前,首先作市場調查,確定哪些科技產品在香港或國際市場需求大,然後,把市場需要量最大的科技產品引進來,加以創新,使產品更加新穎,從而搶先打進市場,賺取優厚的利潤。在宗教文化領域,主要表現為香港人的宗教崇拜呈現出商業化即世俗化傾向。香港人本來大多信仰宗教,信教者按照宗教的本來要求,是應該禁欲,清貧的,是應該只信上帝、真主的,但香港人信上帝是假,乞求上帝保佑其發財致富是真。澳門也是一個商業化社會,文學藝術與香港一樣,主要是走適合廣大市民的文化興趣的商業娛樂路綫,所以言情、武俠、通俗小說、流行音樂、娛樂性強的電影也在澳門非常流行。廣州商業文化所滲透的領域雖然較內地城市要廣,但較之港澳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中西文化交融的深度不同
穗港澳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與交匯之地,在與西方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中西文化交融的趨勢,誠如我國著名中西文化交流史專家季羨林先生所言:“從衝突到融合就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規律”。⑧事實上,廣州自秦漢海上絲綢之路開闢,港澳自開埠以來,隨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展開,中西文化也開始了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融合。但由於種種因素制約,時至今日,三地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程度上是不盡相同的。與嶺南文化中心廣州相比,由於港澳中西文化大融爐的地位,高度的自由開放性,加之港澳民眾對待西方文化的心態較之廣州更為寬容,因而港澳中西文化融合無論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要大大超過廣州。
從廣度上看,港澳中西文化融合要比廣州廣泛得多。由於港澳不僅允許任何外來文化在中國落腳生根,而且政府還為各種文化來港澳落戶提供方便,因此使得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各種外來文化自港澳開埠以後紛紛湧入,並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衝突中逐漸呈全面交融的態勢。在港澳,中西文化的交融涉及到語言、宗教、法律、文學、音樂、繪畫、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關於港澳中西文化融合的廣度,不少學者都有論述,楊奇在《香港概論》一書中指出:“一八四一年英國的軍艦帶來了殖民統治和西方早期的資本主義文明。東方和西方、中國和外國兩種文化從此就在這裡進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互相碰撞、滲透和交融,形成了如前所述的一種獨特的多元混合型文化”⑨。馮邦彥在《澳門概論》一書中也指出:“這種由東西文化滲透、融合而成的(澳門)文化,其基本特徵就是中西合壁,多元並存,具體表現在種族、語言、宗教、法律、建築、音樂、藝術,以及社會習俗等諸方面。”⑩中西文化在廣州的融合主要在語言上有所表現,從18 世紀開始,伴隨着外國人編寫的《華英字典》、《廣東省土話字匯》、《漢語百科詞典》、《簡易漢語教程》、《廣東方言文選》等漢語學習用書不斷出版,不少在廣州的外國人傳教士、商人都能講粵語,同樣,伴隨着英文報紙如《廣州紀事報》、《廣州周刊》、《廣州雜誌》、《華人差報與廣州鈔報》在廣州陸續創辦發行以及開外國語學校不斷出現,不少廣州地方官員、學生、商人等,也能講英語、甚至能閱讀英文報章,(11)但這種融合的廣度遠不能與港澳相比。
從深度上看,港澳文化的融合更是非廣州所比。在近代香港,中西文化的深層交融已露端倪。在語言文字方面,近代港人,尤其是中上層人士,既講英語也講粤語,既用中文也用英文書寫報告,文件;在社會風俗方面,也表現出中西混合的新風尚,“婚嫁禮俗,有中式和西式合二為一的,也有中式和西式先後交替的,至於喪禮,則根據不同的宗教信仰來決定採用各自的形式。”(12)二戰之後,中西文化融合的趨勢進一步加強,以文學藝術為例,人們可以看到不少深層交融的事例,具有“五四”新文學傳統的香港社會寫實文學,近幾十年來逐漸吸取西方現代文藝的觀念和技法,呈現開放狀態;而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流入香港後,也逐步吸取中國傳統文學成份而趨向本土化。在文學的創作方法上,出現了把中西兩種文學形態和創作方法結合起來的“現代現實主義”實驗文學;在繪畫方面,出現了以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和方法為指導的現代水墨畫;在音樂方面,近年香港出現了中樂交響化和西樂中奏的新景象。此外,在舞蹈、戲劇等方面,也不乏中西交融的碩果。
澳門中西文化融合的情形大致與香港相似,深層交融的事例很多。在語言文化方面,中西語言的融合早在鴉片戰爭前已經澳門展開,如16-17世紀在澳門出現了一種以葡語、粵語為主、同時混合了少量非洲語、馬來語、西班牙語的“澳門土語”,(13)釋刪詩有“蕃童久住諳華音,嬰母初鴉學鴂音”二句,也充分反映了中葡語言交融之深,今天的澳門人既講粵語、普通話,也講葡語、英語。在宗教方面,早在16世紀末就出現了西方傳教士中化和澳門天主教徒西化的現象,如有“西方漢學鼻祖”之稱的利瑪竇於1582年抵澳後,習漢文、講漢語、着漢服,這一傳統在三巴寺內的僧眾一直保持至今;入教的澳門人則取葡名、穿西服、做禮拜。在建築文化方面,據考查,西洋建築一聳立在澳門的土地上,便開始出現中西建築風格融合的趨勢,1580年開始興建的三巴寺,既充滿了歐洲建築風格和濃郁的西方宗教情調,又吸收了某些中國建築風格傳統,是中西建築文化深層交融的典範。在風俗習慣方面,據成書於18世紀雍正年間的《澳門紀略》記載:當時入教的澳門人“漸染已深,語言習性,漸化為夷”,(14)有的甚至變服飾和“打鬼辮”。(15)在婚姻方面,澳門不少家庭的婚姻儀式中西並用,這表明中西文化的兼容已經融入人的行為模式之中了。澳門中西居民互通婚姻的情形也非常普遍,據《澳門紀略》記載,澳門自明代以來,葡人“得一唐人為聓(婿),皆聓賀。”(16)而澳門的中國人,有的則“娶鬼女而長子孫”。(17)中西血統的混合,既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結果,也是中西文化深層交融的體現。中西居民互通婚姻的結果,使得澳門出現了不少土生土長的歐亞混血兒——“土生葡人”,誠如有的學者所言:中葡兩個民族在澳門雖有衝突,但“亦有溝通,之間的交流一直在相互忍讓中進行,文化融合程度也甚高,若稱之為‘血肉交融'也不算過份,因為澳門數以萬計的歐亞混血兒——而這在香港是罕見的”。(18)
在廣州,自18世紀以來,中西文化在語言方面雖然有一定的融合,但並未形成類似“澳門土語”的“廣州土語”,其它文化領域也未結出中西文化見深層交融的碩果。
綜上所述,穗港澳文化無在結構、性質,還是在商業性程度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的深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差異是相對而言的,也並非一層不變的,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廣府文化也必將像中國內地其它文化一樣,兼容開放性、商業性愈強,中西文化交融也愈來愈頻繁,同樣,隨着港澳陸續回歸祖國的懷抱,港澳文化中的西方殖民文化因素也必將弱化,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將減少,從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港澳文化。註釋:
①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48頁
②鄭德良:《香港奇迹-經濟成就的文化動力》,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04頁。
③馮邦彥:《澳門概論》,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5月版,第335頁。
④楊雄:《後過渡時期的澳門青少年》,澳門基金會1996年版,第3頁。
⑤史文鴻:《無根都市文化的歸宿》、《香港經濟日報》1990年2月12日。
⑥鄭德良前引書,第106-121頁。
⑦鄭德良前引書,第120頁。
⑧《文化衝突與融合·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⑨楊奇主編:《香港概論》下卷,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88頁。
⑩馮邦彥前引書,第335頁。
(11)Gerge H Danton:The Culture Conta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New York,1933.P.66.
(12)楊奇前引書,第415頁。
(13)饒芃子:《澳門文化歷史坐標與未來意義》、《中國文化與澳門國際研討會論文滙編》1998年11月,澳門。
(14)印光任、張汝霖:《澳門紀略》卷上《蕃澳篇》。
(15)印光任、張汝霖前引書卷上《蕃澳篇》。
(16)印光任、張汝霖前引書卷上《蕃澳篇》。
(17)印光任、張汝霖前引書卷上《蕃澳篇》。
(18)吳志良:《東西交滙看澳門》,澳門基金會1996年版,第21頁。
* 廣州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