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環境狀況簡析
吳北明*
一、地理概況
澳門是位於中國南部,珠江三角洲河口的一個小城,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個島組成,大部份為平地或填海地,只有幾個小山丘,最高點高度為170.6米。據1999年統計數據,澳門的總面積為23.80平方公里,居民約43萬。近幾年來,人口增長已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其中:1995年為千11.06‰,1996年為9.76‰,1997年8.92‰,1998年為7.2‰,1999年為6.4‰)。1999年部份人口指標如出生率、死亡率、嬰兒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及依賴指數等,較1998年均有所下降,老化指數則仍繼續上升。
澳門屬亞熱帶氣候,同時亦具溫帶氣候的特性。1999年錄得的最高氣溫為35.0℃,最低氣溫為3.7℃,年平均相對濕度79.0%,最低相對濕度為24.0%。
1999年全年降雨量為1925.8毫米,低於1998年的2411.0毫米,總日照量為1868.2小時(1998年為1627.4小時)。
二、環境狀況
由於澳門的地形三面環海,地勢不高,污染物的擴散條件較好,因而總體污染情況還不算嚴重,總體環境質素是良好的。其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由於澳門地域狹小,從屬於一個範圍大得多的環境區域,例如珠江河口地區的水質影響及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區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另一方面,是澳門本身的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及車輛密度均處世界前列的內部因素影響。
下面就幾個環境要素的情況作概括介紹:
1.水
過去,在污水處理廠未有興建之前,各種污水直接向海裡排放。在總體上來說,1988年至1991年,水質趨於惡化,1992年至1994年趨於穩定,自1995年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投產後,水質已有所改善。1997年和1999年分別在氹仔島和路環島又各興建了污水處理廠,三座污水處理廠全部採用二級生化處理系統,經處理後之廢水質量全部符合排放要求。至此,澳門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可全部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才排放大海。1999年,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的平均每日處理量為95,802米3,氹仔污水處理廠為15671米3,路環污水處理廠則為3054米3。
在飲用水方面,澳門沒有足夠的天然水源。為滿足全澳居民生活需要,絕大部分要依靠“珠海向澳供水公司”在珠海磨刀門河道抽取原水,經40公里的輸水系統把原水輸送到澳門自來水廠,按歐盟標準,經處理後向居民供應可直接飲用的自來水。在1999年,澳門、氹仔及路環供水網輸出的食水水質均被鑑定為“可飲用性狀況良好”。
然而,由於城市內部工業企業沒有專門的工業污水渠道,工廠的污水向公共網絡排放污水,給污水處理系統帶來困難。另外,由於珠江口的水文動力學影響,鄰近城市如廣州,香港和珠海等的水質污染物會流向澳門水域。因此,憑澳門一己之力解決水中化學物質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十分困難。今後,很有必要加強鄰近各地政府間的合作,加強調查,制訂項目,開展科學研究,解決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
2.空氣
總的來說,澳門的空氣污染不算嚴重,但在一些污染源較集中的地點,如水泥廠附近及主要交通要道,問題則較為突出,具體表現在懸浮粒子的含量及汽車排放廢氣等。
對空氣質量的監控是澳門政府在環境管理中開展得較早的工作。早在1985年,政府已提出了第一個《大氣質量監測計劃》,以期掌握各種污染源的基本情況以及有關人口、城市結構、交通、氣象等因素對環境的影響。1987年起開始在全澳設立十個半自動觀測站。1999年又新設三個全自動的24小時運作的觀測站,從三月份起,每天氣象台都對外公佈每天的空氣質量指數。從記錄的數據顯示,本澳絕大部分時間的空氣質量指數都處於良好,小部分時間為普通。而個別交通流量較大的馬路,如高士德馬路,無論從總懸浮粒子的最高日值或可吸入懸浮粒子濃度高於標準值的日數,都是全澳最惡劣的區域,總懸浮粒子含量與前兩年比較,有上升的趨勢,1999年記錄的全年最高日值為456.6微克/米3。其他如鉛的濃度、二氧化硫的濃度,各站記錄的結果均低於標準值,二氧化氮的濃度只有一天高於標準值,是在12 月於水坑尾區記錄的,為162微克/米3。
3.城市固體廢棄物
澳門城市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工作,由多個政府部門推動、協調和監察,其中澳門市政廳(現臨時澳門市政局)和海島市市政廳(現臨時海島市政局)主要負責監督澳門清潔專營有限公司的街道清潔及廢棄物的運送,而焚化中心暨污水處理辦公室(現建設發展辦公室)則是促進、協調及監察有關焚化中心和污水處理廠的建造、測試及運作等。
澳門的垃圾焚化發電廠建於1992年,總投資達5億多澳門元。1999年全年城市固體廢棄物總量為224,355噸,全部送往垃圾焚化發電廠處理。澳門垃圾焚化發電廠配備三台獨立的焚化爐,處理垃圾容量每日可達800噸,並設有排煙處理和污水處理系統,使工廠排出的廢氣和廢水不會對環境產生負影響。由焚燒垃圾所產生的電能除工廠自用外,每年還可向電網輸入6000萬千瓦電力。
按目前城市的發展情況,該垃圾焚化發電廠可滿足未來十年的發展需要。
4.噪音
根據環境委員會資料顯示,1999年全年,澳門治安警察廳、市政廳及環境委員會共接獲1101宗有關環境噪音之投訴個案,其中治安警察廳接獲並處理的共1078宗,有81%發生在夜間時段(20時至早上8時),而其餘則發生在日間。經分析,日夜投訴個案主要來自“土本工程及土建技術工作”,夜間投訴則主要源自“喧嘩”、“談話”、“音樂”和“搓麻將”等。
如上所述,澳門的環境噪音主要來自生活噪音、工程噪音和交通噪音。生活噪音的改善,盡管政府與各民間社團不斷宣傳和教育,但主要仍要靠居民環境意識的提高。在交通噪音方面,目前仍沒有法例管制,情況主要是發生在交通要道上。由於近年澳門的車輛總數迅速增加,1999年達113,260輛,道路行車線總長度為321.2公里,車輛密度為352.6輛/公里,因此,對居民的影響甚大。
5.綠化區
在澳門半島,市內的多個山丘及市政公園均被列為綠化區,種植了大片的樹林,據1999年的統計,街道樹木有5290株,綠化面積達5,538,275米2。而在氹仔和路環有大面積的山林綠化帶,其綠化工作受到前海島市市政廳的高度重視。在綠樹葱葱的山丘上,還開闢了多條健康步行徑,許多社團和學校經常組織居民和學生,沿著步行徑接觸大自然,既可了解本地的自然資源,又可眺望離島的優美風光,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一至1999年止,全澳共有5.54公里2的面積被植物覆蓋,即有23.3%的土地被綠化,人均綠化面積為12.7米2。
澳門是一個小城,環境資源有限,人口密度又高,加上環境教育工作開展得較遲,市民的環境意識仍有待進一步提高。環境法制不健全、生活噪音滋擾居民、車輛排氣引起的局部地區空氣質量下降等是今後必須加大力度去解決的問題。從1999年起,澳門環境委員會就澳門的環境狀況每年發佈公報,關心澳門環境狀況的讀者可通過國際聯網查詢,網址為http://WWW.ambiente.gov.mo。
* 澳門特區政府環境委員會執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