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卷· 清代部分
 

18.海國圖志

(清)魏源

18.1 《皇清四裔考》:博都噶國,即布路亞國,一作葡萄亞,即住澳之大西洋國也。……明以前未通中國,雍正五年,表貢方物。乾隆十八年貢,命欽天正劉松齡前途引導至京,召見賜宴。
  先是雍正五年朝貢,於常賞外,特賜國王人參四十斤、庫緞二十五匹、磁器一百三十件、洋漆器六十六件、紙三百張、墨二十匣、字絹一百張及荔枝、酒、哈蜜瓜、松糕、茶糕、芽茶、香餅、燈、扇、香囊等物。又加賞來使倭緞、磁器、漆器、紙墨、扇、絹等物。至乾隆十八年,又特賜國王龍緞四匹,妝緞、花緞、綫緞各八匹,百花妝緞十二匹,綾、紡、絲各二十二匹,十三匹,杭七匹,冊頁一付,瑪瑙玉器六件,珐琅器二種,漆器十九種,磁器三十三種及紫檀木器、絹、香袋、香餅、紙、墨、扇、茶。又加賞正使絹、紙、墨、扇、茶及文綺。又隨敕書賜國王龍緞、片金各二匹、蟒緞、倭緞各三匹,妝緞七匹,花緞六匹,閃緞、花緞、青花緞、藍緞、青緞、帽緞、綫緞各四匹,綾紡各二十二匹,十三匹,絹七匹。又因端陽節,加賞國王紗四十匹,葛百匹、香囊、香串、宮扇、藥錠等物,並正副使紗、葛、香囊、香串、藥錠等物。蓋念其遠來,優錫予焉。
  二十五年,廣東南海縣民林六因緣入教,至於變易服飾,娶妻生子。經兩廣督臣李侍堯奏准比照左道惑衆爲例治罪,以維風俗,部議之。……
  乾隆初,博都噶國人傅作林以天文家來仕中朝,爲欽天。
  卷三八<大西洋·葡萄牙國沿革>
18.2 《皇清四裔考》……崇禎初,曆法疏舛。禮部尚書徐光請以其國新法相參校,開局纂修。報可。書成未用。會本朝建元,始採取其,先後命西洋人湯若望、南懷仁等入爲欽天官。
  先是欽天按古法推算,康熙八年十二月置閏。南懷仁言:“雨水爲正月中氣。是月二十九日值雨水,即爲康熙九年之正月,不閏。置閏在明年二月。”欽天官多直懷仁言,乃改閏二月,并許自行其教。馀凡直各省開堂設教者禁。康熙九年六月,國王遣使奉表,貢金剛石、飾金劍、金珀書箱、珊瑚樹、珊瑚珠、琥珀珠、伽南香、哆囉絨、象牙、犀角、乳香、合香、丁香、金銀乳、香花露、花幔、花氈、大玻璃鏡等物。十七年八月,遣陪臣貢獅子,召見於太和殿,宴賚遣歸。五十六年,廣東碣石鎮總兵官陳昂疏言:“天主一教,各省開堂聚衆,在廣州城內外者尤多。加以洋舶所,同類招引,恐滋事端。乞循康熙八年例,再行嚴禁,毋使滋蔓。”之。五十七年,兩廣總督楊琳疏言:“西洋人開堂設教,其風未息。請循康熙五十六年例,再行禁止。”五十九年,西洋人德里格以妄行陳奏罪,寬禁錮。雍正元年,恩詔釋德里格於獄。時浙閩總督覺滿保疏言:“西洋於內地行教,聞見漸淆。請除送京効力人員外,俱安置澳門。其天主堂改爲公廨。”奏入,得旨:“遠夷住居各省年久,今令其遷移,可給限半年,委官照看,毋使地方擾累,沿途勞苦。”二年十二月,兩廣總督孔毓珣疏言:“西洋人先後來廣東者若送澳門安置,濱海地窄難容,亦無便舟歸國。請令暫居廣州城天主堂內,年壯願者附洋舶歸國,年老有疾不能歸者聽。惟不許妄自行走,衍倡教。其外府之天主堂,悉撤爲公廨。內地人民入其教者,出之。”三年二月,毓珣又言:“廣東香山澳有西洋人來居此二百馀年,戶口日繁,至三千馀丁。邇來常外洋造船回澳,已及二十五艘。請著爲定額,毋許添置。彼處頭目以瓜期來代者許留,馀悉隨船歸國。”俱報可。三年八月,意達里亞國教化王表謝聖祖撫恤恩,並賀上登極,貢方物。使臣歸國,令賚敕諭其王。四年六月,釋西洋人畢天祥,計有綱於獄。初,天祥等於康熙間以罪繫廣東獄。及是,教化王伯納第多請援德里格之例,釋天祥等。之。乾隆五十年十月,奉諭:“前因西洋人巴亞〔也〕里央等私入內地傳教,經湖廣省查拿,究出直、山東、山西、西、四川等省俱禹毥自傳教之犯。業刑部審擬,永遠禁。第思此等人犯,不過意在傳教,尚無别項不法情事,且究係外夷,未諳國法。若永禁囹圄,情殊可憫。俱著加恩釋放,交京城天主堂安分居住。如情願回洋者,著該部派司員押送回粵,示柔遠至商。
  卷四三<大西洋·意大利沿革>
18.3 《英吉利國夷情記略》……其下篇曰:英吉利國,前明始大。自大西洋葡萄亞通中國,乞得澳門以居,置買茶葉、大黃等物歸售各國,各國慕之,聞風踵至。乾隆年間,大開洋禁,以粵東爲市易所,設洋商通事,西南各國麕至。惟俄斯船不許開艙,蓋其國與我北方蒙古毗連,向有榷場互易,若再開東南市舶,恐礙蒙古生計也。至是澳夷始不得獨擅其利,迺以澳門夷屋賃與各國居止。澳夷向有番差一人以約束、理詞訟,司達一人治賦稅。英吉利既常來,遂於乾隆四十年間創立公司。公司者,國中富人合本銀設公局,立二十四頭人理事,於粵設總理人,俗謂大班、二班、三班、四班,外有茶師、寫字、醫生及各家子弟來學習者,共數十人。每年七八月,夷船到時,始至十三行夷館,許僱唐人買辦食用。年終事畢、船歸各夷,仍往澳棲止。駕船者有船主統管一舟人,有大、二、三、四伙長測星日、看經、量刻漏、對洋圖以掌舵行舟,有寫字人登記數目出入,有醫生治疾病,有兵衛掌炮,禹毊手管風帆以及搭客等。初年每舟不下千馀人,牛羊犬馬皆備。至澳,報同知衙門,派漁船引水入泊黃埔,洋商僱西瓜艑船,駁貨出入。嗣海道日熟,遞次減少。今每舟不過三四百人。大西洋既不得專利,來船日少。……其回夷貿易中國者,所駕舶亦需英夷測度以行,故用英夷旗,名曰港腳。嘉慶十一、二年間,有大班喇佛者,約孟剌甲兵頭,以兵船十艘,窺伺安南,爲安南所燼,無颜返國。以所馀三艘順抵粵洋。喇佛又與內奸合,欲佔澳門,不果。喇佛不能回覆兵頭,遂潛匿不出,不能開艙。此十三年秋冬間事也。其兵頭竟趨澳,佔踞礮,西夷僅保守大礮,稟告急。時總督吳熊光、巡撫孫玉庭調兵戒嚴,飭澳門文武驅逐。夷兵雖回舶,然不去也。直待十四年春,喇佛給與金銀,帶歸以恤死難,方回。喇佛以此被革,改用四班益華成爲大班。蓋議欲佔澳時,惟伊不肯署名,嘉其有識也。喇佛旋以憂死於澳。益華成之後,有大班吐丹東者,冀我大嶼山爲居止,寄信回國,求奇異物入貢,自粵趨天津口,天津鹽政以聞,奉准入都朝見。該夷使等不能行跪拜禮。詔將貢物還,即飭鹽政護送回粵,此嘉慶二十二年秋事也。時總督蔣攸銛亦將就事,不能如各國使臣儀。其初設公司,所來呢羽,立股分售與洋商總商,有三股、四股者,散商有兩股、一股者,所買茶即以股分爲則。其茶照客明加,每石有銀十兩、八兩不等,名曰餉磅,以此重啖洋商。收茶時用以上下其手。洋商媚夷者,茶多溢額,如近年東裕行兩股呢羽,交茶逾怡和四股之數,此明驗也。洋商中賢愚不一,每年互相傾亂,倘有泄外夷之短者,該夷公司必知,遇事挑斥。故洋商遇地方官詢以夷事,皆謬爲不知,而中國用人行政及大吏一舉一動,彼夷翻無不周知。聞嘉慶年間,夷船到口,該大班等恭請紅牌來省館,詰朝穿大服、佩刀劍,到各洋行拜候。稍有名望之商,必辭以事不見。俟其再來然后往答,迎送如禮。一惟洋商言是聽。邇年來,船益多,銷茶益盛,洋商仰其厚潤。於是夷船將到,洋商托言照應過關,即出遠迎。又复常踞十三行之英夷,知漢字,能漢語,常矜其出入口稅餉每年及百萬,而澳夷貨來甚少,稅餉極微,翻得坐享澳門市易租賃之利,每欲效之,遇班中人新來,多方播弄。如道光七、八年,於夷館前立大馬頭,置圍柵欄。其地爲對河居民來往渡口,稟控大憲,屢禁不遵。迨奉廷寄,巡撫朱桂楨親督拆毁。該夷又將來船碇泊零丁洋面,不入口開艙,以八事入稟要挾。又糾各國夷隨聲附和,惟米利堅夷不。回稱:如我國有船至汝英國貿易,必遵汝英國制度,今來中國,圖覓利耳;如無利,即請汝亦不來,何須喋喋也?維時各船主爭噪,向例到即開艙,起貨下貨不過一、二月,即開帆回。今久碇於外,不但貨物霉蒸,一船數百人,食用何出?大班部樓頓庸懦無能,聽二、三、四班許供給各船食用,自七八月相持至下年正月。大班見不能了,潛附便舟而去。洋商以所定茶不交,一年費用無出,再約齊至澳解,始於是月十四五日入口開艙。三月初間,忽有火輪船自孟甲喇來,迺該港坐班及駐巡夷目專信申飭,令其作速開艙,毋悮一年貿易。火輪船者,中立銅柱。空其內燒煤,上設機關,火焰上即自運動,兩旁悉以車輪自轉以行,每一晝夜,可行千里。自該處至粵,僅三十七日。夷人云,道光初年始創造,不能裝貨,以通緊急書信而已,斯一奇也。是年秋,夷船到三班。邊司大班,事益以肆,竟帶夷婦寓十三行,出入必乘肩輿,翻不許洋商乘轎入館,種種故爲干犯。大憲怵以言。遂架大礮於夷館兩旁,設兵守護。居民憤慍,即他國夷,亦謂天朝懷柔過甚。其肩輿迺東裕行司事謝治安所送,被官拿究,瘐死於獄。嗣通事頭人蔡剛往諭。蔡剛有膽識、善語言,厲聲辨詰,始有畏意,撤去兵礮,夷婦仍不肯遽回。蓋洋商於奉諭飭查時,已具稟謂大班患病,需人乳爲引,故帶以來,俟稍愈,即遣回澳。故該夷得延抗也。先是道光三、四年間,公司以緬甸西南必姑港土甚盛,兵船佔踞,爲緬酋所敗。兵船來粵取餉,碇零丁洋面,本新安縣屬,有兵上岸滋事,用鳥擊斃數人。大憲責令洋商向大班索兇手。稱:“此係過往兵船,未經入口,非我能約束;且帶兵人如中國官長,我乃貿易民人,豈敢往諭?”回覆。是時,又有米利堅船載佛蘭西夷商在黃埔以砂斗擊賣水果人落水死,報驗船主,將夷送出正法。而新安數命,迄無以償。後聞其兵船不回國,在外三年始歸該國,阮婏去職事,以其不能約兵丁也。近年該班等又欲於澳門寓館前立馬頭,旗杆,商之澳夷。澳夷初答以此中國地方,非我所主。繼思英夷在省如此橫行,倘洋商迎合,爲之營干蒙准,是澳爲彼有矣。次日向該班改,此地迺中國畀我居住已數百年,汝等來貿易,暫賃以居。現在十馀國在此,如筋婘立馬頭,旗杆,是此澳爲汝各國之地矣。該班妄念遂止。澳蓬娺山,西夷建一望海樓,面零丁洋,用大千里鏡遠觀,可見數日後所到船,並能認知何國旗。山後向有小路可上,原許一節人登眺。至是,西夷不許該班登眺,翻將山後小路去,大路設卡,彼亦無如何。時有英夷在葛剌巴犯事,潛逃來粵,原告蹤至,控於澳夷目,將該夷拿禁礮議罪,該班爲之緩頰,不聽。及令他夷往視,又爲守者拒不得入,因相口角,一併拿禁。諸班啞忍不能致辭。以上聞之通事頭人蔡剛,定非虛妄。然十四年間,英夷曾佔踞礮,西夷僅得大礮以守。幸大吏親飭文武員弁驅逐,英夷始俯首而去。今此雖夷目裁抑,未非藉中國威靈也。又各夷頌中國之盛,實無比倫。他港貿易貨物,每有售有不售者,至於置貨,更非經年累月不能集。惟粵港無論何貨,即壓船之石、已爛之鐵,及剪棄之碎呢片羽,一至即售。所置貨值數百萬,一二月即齊,立可開航。此雖繞大地一周,無此港口也。故英夷來船,皆有木榜橫列數十款,聞係申戒之詞,蓋不獨彼國土來此銷售,而茶叶、大黃,實彼生命攸關。況彼國賦餉所出,時虞封港,故告戒嚴極。無如夷性好强,又貪三十年之專利,而聽久踞姦夷之慫恿,以至行悖妄。苟非大憲鎮靜待之,何不釀成事端也。近聞該公司之期久滿,後日富商不得續入,屢屢控爭。該國酋貪其重利,日事因循。邇以兵煩費重,加之在事頭目,各懷己私,虧折支絀。再二三年,亦必散歇。公司一散,海疆可保永綏。蓋羽衆多,勢力始橫。善治者必先設法解散,而後易於制馭。公司之夷,邇來橫甚。散後則各管各船,各自牟利,此爲易制。然恐不知者,翻以爲擾。因備記之,俾見者知所去取焉。
  又曰:澳門所謂新聞紙者,初出於意大里亞國。後各國皆出遇事之新奇及有關係者,皆許刻印、散售,各國無禁。苟事留意探閲,亦可覘各國之情形,皆邊防所不可忽也。源案:“公司散則易制”,此語甚扼要領。不料十四年散後,粵督反行文英吉利索專派公司來粵,總司貿易,其來人即義律也。誤聽洋商簧惑之謀,遂邊防無涯之禍,惜哉!探閲新聞紙,亦馭夷要策。
  按:粵東之居夷,自葡萄牙之居澳門始。維時尚方珍玩皆取辦於粵,或不時給,輒爲中涓所嬲。葡人有蠔鏡之請,事利其居貨寶,便於貢辦。又所謂歐巴者,時不知爲何地?以爲不過南洋夷之類,一枝暫借,無足重輕,非必貪其五百金之利也。葡萄牙本西洋小國,得此澳宅,如登天上,以其馀資,廣築樓館,綿亘萬廈。歐巴諸國來粵者,倚爲東道主人。其留粵收逋欠者,皆租其房屋,久居不去。諸夷之浸淫狎熟於粵東,則由澳門爲之權輿也。林富一代名臣,而謀國之疏若此。語雲:涓涓不,將成江河。可不慎哉!
  卷五二<大西洋·英吉利國廣述中>
18.4 又康熙二十三年,灣平,議開海禁。於是設榷關四於廣東澳門、福建漳州府、浙江寧波府、江南雲山,署吏以蒞之。姜宸英《湛園集》寧波在宋、元、明三朝均置市舶司,海外諸番,莫不習知其地。顧設關時,舟山尚未置縣。康熙二十七年設定海縣。今夷人知舟山,不知定海也。商船出入寧波,往還百四十里,水急礁多,往往回帆徑去。英吉利時名英圭黎,往來於澳門、廈門,复北泊寧波之舟山。督寧波海關,屢請移關定海,部議不許。三十七年,督張聖詔以定海、澳門寬廣,水勢平緩,堪容外番大舶,亦通各省貿易,請捐建衙署,以就商船,歲增稅銀壹萬馀兩。詔可。迺於定海城外道頭之西,建紅毛館一區,安置夾板船之水梢。此英吉利番舶來定海之始也。其入粵貿遷,《舟車聞見》,以爲雍正十二年。今考之《定海縣志》,則來粵已先。顧粵關通市久,官吏多所求索,洋商通事,規費漸增。雍正中,廣東巡撫楊文乾等節次清釐,奏報充餉,名曰改正歸公。乃歸公未,規費又漸如故,轉多一歸公正餉。由是所取無藝。夷商知浙稅較粵爲輕,而浙之商販、牙行又爭相招致。乾隆二十年,英吉利夷船收定海港,總商喀喇生、通事洪任輝、船商華苗殊請於寧紹道,收餉定海,運貨寧波。其明年复來數舶。二十二年,閩督、廣督上言:浙關正稅,視粵關則例,酌擬加徵一倍。部議之。得旨:洋船向收廣東口,粵海關稽察徵稅。浙省寧波,不過偶年一至。今姦牙勾結漁利,至寧波者甚多。番舶云集,日久留住,又成一粵之澳門矣。海疆重地,民風土俗,均有關係。是翌婞定章程,視粵稍重,俾洋商無所利而不來,以示限制,意初不在增稅也。今戶部則例,浙海關稅則未加,由番舶未至,故不加收。俄而英吉利洪任輝等必欲赴寧波開港,既不得請,自海道駕船直入天津,仍乞通市寧波,並訐粵關陋弊。二十四年七月,命福州將軍新柱等來粵按驗,苛勒有狀。督李永標家人七十三等,擬罪如律。代作訟呈之劉亞匾,以教誘主唆伏法。夷商洪任輝,上命押往澳門圈禁三年,滿日釋逐回國。於是粵關規費又复裁改歸公。總督李侍堯奏防外夷五事:一曰禁夷商在省住冬;二曰夷人到粵,令寓居洋行管束;三曰禁借外夷貲本並僱請漢人役使;四曰禁外夷僱人傳信息;五曰夷船收泊黃埔,營員彈壓。皆報可。二十六年,英吉利船來粵,擕夷官公班衙番文,懇釋洪任輝,疆吏飭駁。二十七年九月,三年屆滿,釋夷囚洪任輝,交大班附舶載回。兩廣總督照會英吉利國王收管約束,毋任潛入內地。英吉利來粵商夷,由是知所斂戢矣。然英吉利諸番,本聚香山之澳門。自去澳門,移泊番禺之黃埔,有船塢而無夷樓。獨以澳門屬大西洋,聽回易哥斯達諸島,常鞅鞅生覬覦心。澳門,前明所謂蝏鏡也。嘉靖中,佛郎機得寓居焉,久之爲西洋所,國朝不改,歲輸租銀五百於香山。而華民之錯居澳地者,澳夷徵租,不啻倍蓰。澳船額二十五,雍正中奏定來澳止輸船鈔,貨則聽入夷樓。有買者,爲出稅。非若英吉利諸夷商,船貨並稅之。比澳夷挈家定居,長子孫,澳地得以自主。英夷或索逋未清,下澳押冬,住冬者曰押冬必督給照。逗遛,則驅之歸國。押冬,夷賃廡澳門又須交租西洋之司達西洋官名。自二十四年後至乾隆之末,閲三十馀年,向之海關規費,所謂裁改歸公者,又复强取如故,或加甚焉。在廣州,夷商尤大以爲不便,故其艷羨澳門,窺得寧波之隱意,迄未已也。乾隆五十七年九月,英吉利夷船入粵,以其王雅治命,稟陳督府。前年大皇帝八旬萬壽,未申祝釐,遣使臣馬戛尼,將由天津入貢,廣督奏聞。……其年七月抵都後,獻見事畢,使臣出其王表,請留一人居京師,理貿易事。高宗以都城距澳門將萬里,何由顧及懋遷?且語言服制全殊,事不可行。特敕諭其王止之。……既未遂所求,虞有勾結煽誘,開邊釁,或回至澳門,誘他國夷商壟斷牟利。特簡重臣護行,許以兵力彈壓,所過提鎮陳兵接護。聖慮周詳,無微不至。以故諭旨覆奏,多用六百里馳遞,火票牌單,朝夕絡繹。顧英吉利藉貢陳丐雖未,渠包藏叵測,較夷酋洪任輝益多非望,其本謀在立馬頭,減關稅,如西洋澳門事例。不必欲舟山,未不意望舟山。宸令宣照,陰相制馭,未訟言其效尤澳門之隱,然已大沮夷氣矣。……嘉慶七年春,英吉利來兵船六,泊頸洋,淹留數月,有窺澳門意。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吉慶飭洋商宣諭回國。以是年六月去。去之日,特遣其夷陳謝,謂佛蘭西欲侵澳門,故輒舉兵來護也。訛言請勿輕信,意將以掩其迹也。會西洋人索德超等居京師者,言於工部侍郎管西洋堂務大臣楞額上聞,弛詢吉慶,以英夷開帆日奏,以上均兩廣總督署舊檔。事遂寢。十年,英吉利國王雅治复遣其酋多林文獻方物,阮娊商舶來粵。總督倭什布譯漢表云:佛蘭西與之兵,播謡中國以間我。蓋指七年來粵六兵船之事。恐爲佛蘭西中傷,妨其通市故也。复云:遇有事情要我出力,我亦喜歡效力云云。時海洋不靖,澳門之西洋夷目請備兵船二協剿海賊。事者以無借助外番理,巽詞拒之。至是英吉利來護貨兵船四,泊虎門外,意將以入洋捕盜,故以效力爲言。上命賚貢入京,按例頒賞。並以澳門已近內地,倘有劫掠,貽笑遠人,諭新任總督那彥成整飭戎備,其護貨兵船申疆界,勿令逾越。後三年而有度路利之事。
  又嘉慶十三年秋七月,英吉利來巡船三:曰家賁,曰拉,曰簡敦。家貢船番梢七百,拉船番梢二百,簡敦船番梢一百,他礮、劍刀、火彈稱是。故事,英吉利護貨兵船例泊十字門外。其年貨船未至,即紿言護貨,既而兵頭度路利揚言法蘭西侵西洋,國主遷於亞美利加州,英吉利與西洋世好,慮佛蘭西入澳滋擾,因以兵刀來助。其實英夷敗於安南,覆其七艘,故以馀艘抵粵。駐粵大班喇佛,迺唆令佔澳門爲補牢計,澳夷不敢校也。然英夷懼中國不,亦未敢顯言澳。兩廣總督吳熊光飭洋商諭大班,俾兵船旦夕回帆。度路利不聽,議登岸入澳定居。澳夷理事官委黎多服,詭云國主有書,許令安置。八月二日,以二百人入三巴寺,一百人入龍松廟,以二百人踞東望洋,一百人踞西望洋。其在三巴寺者,十二日复移於西洋市樓,澳民驚怖,紛紛逃匿。熊光與督常顯會諭洋商,挾大班赴澳慰遣,堅不肯行。十六日,乃下令封艙,禁貿易、斷買辦,移駐澳左翼、碣石二鎮,師船五十、紅單船三十六,自虎門晉省防護。方遷延集議間,而英吉利复續來兵船八,每船番梢六、七百,泊頸、九洲洋。虎頭門者,在東莞縣,爲中路海洋進口要隘也。左翼鎮駐兵於此,建礮焉。顧守禦單弱,未可以抗夷舶。九月一日,遂駛三兵船入虎門,進泊黃埔。越三日,總督飛章入告,撤香山、虎門兵回營自衛。二十三日,度路利率其兵目十馀、夷兵四十、水梢二百,自黃埔乘三板船三十馀,直抵會城,入館寄寓。二十六日,又載三板船十馀,以禁斷買辦爲名,云至十三行公司夷館,取其素所儲蓄。碣石總兵黃飛鵬,方統師船駐省河,飛礮擊之,斃夷兵一,傷夷兵三,始懼而退。顧其已入夷館者自若也。初,封艙令下,大班請還累年夷帳,載所已市茶出口,或退茶洋行,而銀、息銀全償。督常顯嚴詞飭駁。續來貿易夷舶皆泊零丁洋,停其帶引入埔。會英吉利祖家所謂歐巴之本國也,至船主一人,以封艙懟大班曰:犯中國而市,雖得澳門不如已。時總兵統船十馀,徵餉於來粵之商船,每一舶銀數萬圓。大班已不支。先時夷船七月抵廣,換貨后,十月即回帆。至是泊港外數月,貨不得起。各夷國商亦咸怨。十月十日,前奏回。奉抗延剿辦之諭旨,各路官軍云集,二千六百名。距澳門八里之關閘、二十里之前山寨,复留重兵防守。英夷大恐,慮其貿易之停也。始議遷賄澳夷,約以番銀六十萬圓犒軍,澳夷輸款。英吉利之兵總悅,大班乃具狀歸誠,請給買辦,复開艙,以入埔入澳夷兵陸續回歸國。熊光許焉。十一月七日,英夷兵船起碇出洋,十一日,复開艙驗貨。上以熊光辦理遲緩,又未親蒞澳門耀兵威,雖開艙在夷兵既通之後,而許其開艙則在夷兵未退之先。嚴旨切責,下部議奪職。代者永保,卒於途。特簡百齡爲兩廣總督,十四年三月抵任,承命確核英夷來去之由。受事第二日,馳赴澳門詢訪,得英夷覬覦實情,遂劾熊光示弱失體,畏葸有狀。上震怒,下熊光於獄,論戍伊犁;調任巡撫孫玉庭以諱匿不陳,並勒回籍;鎮廣之將軍都統等均罷。所支鹽菜口糧銀三萬二千二百,熊光責償二萬,玉庭責償一萬一千二百。是役也,英吉利來船十一,淹留三、四月之久,鱟帆飆忽,烽及會城。於時人心駭怖,寢息不安。而市井無賴之子,召徒衆千馀,露刃張弮,伺夷兵一動,即劫掠城外巨室。素封之家,屏息待。熊光恇怯不知所出,一切惟玉庭部署。顧粵東水師,實未足以捕擊。其調虎門兵回營自衛,尤失策。方是時,蔡牽、朱濆之馀孽蹂躪海上無虛日,外洋商船頻肆擄鈔,遇夷舶則不敢動。一夷舶之利,足抵十商船,而卒無相侵奪者,自知其力不足以制也。水師不能禦艇匪,而艇匪乃深畏夷舶,故夷舶之入虎門、晉省河,水師林立,相顧動色而已。賴英吉利貪賈市,雖涎澳門,於中國未有釁,谿壑已盈,逡巡遂去。而英夷亦旋革大班之職,以圖佔澳門,非國王意也。是歲,前山寨設游擊守備、水師千總各一,把總外委、額外外委員二,募馬步兵四百,分左右哨,爲前山營。一把總率兵六十,防關閘。汛閘外里許之望廈村,並派弁兵協防。其虎門亭步汛之新埔山,添建礮,以壯聲援;蕉門之海口,排釘樁木,深石其中,以杜繞虎門進獅子洋之路。層疊鈐束,拊脊扼吭,蓋皆爲控制英夷故也。次年,改左翼與總兵,設水師提督,統五營,額兵四千五百馀,鎮虎門。以上均舊檔及粵中採訪。
  卷五三<大西洋·英吉利國廣述下>
18.5 乾隆五十八年敕諭前一道
  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知悉:諮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賚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朕披閲表文,詞意肫懇,具見國王恭順之誠,深爲嘉許。所有賫到表貢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遠涉,推恩加禮。已令大臣帶其瞻覲,錫予筵宴,疊加賞賚,用示懷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馀名,雖未來京,朕亦優加賞賜,俾得普沾恩惠,一視同仁。至國王表內,懇請派一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願來天朝差之人,願准其來京,但既來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永遠不准复回本國。此係天朝定制,想國王亦所知悉。今國王欲求派一國之人住居京城,既不能若來京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信息,實爲無益之事。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爲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譯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無聽其自便之例。今國若留人在京,言語不通,衣服殊制,無地可以安置。若必似來京差之西洋人,令其一例改易服飾,天朝亦不肯强人以所難。設天朝欲差人常住國,亦豈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一國,若俱似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行。豈能因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馀年法度?若云國王爲照料買賣起見,則國人在澳門貿易非止一日,願無不加恩視。即如前博都噶亞、意達里等國,屢次遣使來朝,亦曾以照料貿易爲請,天朝鑒其悃忱,優加體恤,凡遇該國等貿易之事,無不照料周備。前次廣東商人吳昭平,有拖欠洋船值銀兩者,俱飭令該管總督,由官庫內先行動支帑項,代爲清還,並將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國亦聞知矣。外國又何必派人留京,爲此越例斷不可行之請。況留人在京,距澳門貿易處所及萬里,伊亦何能照料耶?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國各不相同。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天朝撫禹毮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國王此次賫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之正使等所親見。然不貴奇巧,並無更需國制辦物件。是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於國亦殊覺無益。特此詳晰開示,遣令貢使等安程回國。國王惟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乂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賞加賞各物件,另單賞給外,兹因國使臣歸國,特頒敕諭,並錫賚國王文綺珍物,具如常儀,加賜彩緞、綺、文玩、器具諸珍,另有清單。王其祗受,悉朕眷懷,特此敕諭。
18.6 乾隆五十八年敕諭後一道
  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知悉:國王遠慕聲教,向化維殷,遣使恭賫表貢,航海祝釐。朕鑒國王恭順之誠,令大臣帶領使臣等瞻覲,錫之筵宴,賚予駢蕃。業已頒給敕諭,賜國王文綺珍玩,用示懷柔。昨使臣以國貿易之事,稟請大臣等轉奏,皆係更張定制,不便准行。向來西洋各國及國夷商,赴天朝貿易,悉於澳門互市,久相沿,已非一日。天朝物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茶叶、磁器、絲斤,爲西洋各國及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沾馀潤。今國使臣於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統馭萬國,一視同仁。即廣東貿易者,亦不僅英吉利一國,若俱紛紛效尤,以難行之事妄行干瀆,豈能曲徇所請?念國僻居荒遠,間隔重瀛,於天朝體制,原未諳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詳加開導,遣令回國。恐使臣等回國後稟達未能明晰,复將所請各條繕敕,逐一曉諭,想能領悉。
  使臣稱,國貨船將來或到浙江寧波、珠山及天津、廣東地方收泊交易一節。向來西洋各國,前赴天朝地方貿易,俱在澳門設有洋行,收各貨,由來已久,國亦一律遵行多年,並無異語。其浙江寧波、直天津等海口,均未設有洋行,國船隻到彼,亦無銷賣貨物。況該處並無通事,不能諳曉國言語,諸多未便。除廣東澳門地方仍准照舊交易外,所有使臣懇請向浙江寧波、珠山及直天津地方泊船貿易之處,皆不可行。
  又使臣稱國買賣人要在天朝京城另立一行,收貯貨物賣,仿照俄斯之例一節,更斷不可行。京城爲萬方拱極之區,體制森嚴,法令整肅,無外藩人等在京城開設貨行之事。國向在澳門交易,亦因澳門與海口較近,且係西洋各國聚會之處,往來便益。若於京城設行貨,國在京城西北地方,相距遼遠,運送貨物,亦甚不便。前俄斯人在京城設館貿易,因未立恰克圖以前,不過暫行給屋居住。嗣因設立恰克圖以後,俄斯在該處交易買賣,即不准在京城居住,亦已數十年。現在俄斯在恰克圖邊界交易,即與國在澳門交易相似。國現有澳門洋行賣貨物,何必又欲在京城另立一行?天朝疆界嚴明,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攙雜,是欲在京城立行之事,必不可行。
  又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一節。國欲在珠山海島地方居住,原爲賣貨物而起,今珠山地方既無洋行,又無通事,國船隻既不在彼停泊,國要此海島地方亦屬無用。天朝尺土俱歸版藉,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界分疆,各有專屬。況外夷向化天朝、交易貨物者,亦不僅英吉利一國,若别國紛紛效尤,懇請賞給地方居住買賣之人,豈能各應所求?且天朝亦無此體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又稱,給附近廣東省城小地方一處,居住國夷商,或准令澳門居住之人出入自便一節。向來西洋各國夷商,居住澳門貿易,定住址地界,不得逾越尺寸。其赴洋行貨夷商,亦不得擅入省城,原以杜民夷之爭論,立中外之大防。今欲於附近省城地方,另一處給國夷商居住,已非西洋夷商來在澳門定例。況西洋各國在廣東貿易多年,利厚,來者日衆,豈能一一給地方分住耶?至於夷商等出入往來,悉由地方官督率洋行商人,隨時稽查。若竟毫無限制,恐內地夷人與國商人間有爭論,轉非體恤之意。覈其事理,自應仍照定例,在澳門居住,方爲妥善。
  又稱,英吉利夷商自廣東下澳門,由內河行走,貨物或不上稅,或少上稅一節。夷商貿易往來納稅,皆有定則,西洋各國均屬相同。此時自不能因國船隻較多,徵收稍有溢額,亦不便將國上稅之例獨爲減少。惟應照例公平抽收,與别國一體辦理。嗣後國夷商販貨赴澳門,仍隨時照料,用示體恤。
18.7 粵督倭關延奏片稿嘉慶九年十二月
  查英吉利國王表內,所稱與佛蘭西國爭鬥及佛蘭西國有着人到中國謡言疏間等語。查係嘉慶七年八月間,有在澳居住之夷目委黎多寄信與在京居住之西洋人索德超,言英吉利國有大戰船六隻,近澳門停泊,恐有覬覦澳門情事,轉呈管理西洋人大臣楞額具奏。欽奉諭旨查詢,經前督臣吉查明,英吉利國護貨兵船均已陸續回國。其在澳門外灣泊時並未滋事。因該國向來恃强,住澳夷人是以驚疑等情,奏蒙聖鑒在案。今該國王表文所稱謡言疏間之語,自係指前事而言。本年該國亦有護送貨物兵船四隻來廣,隨即護送貨船回國,並無絲毫滋事。且貿易夷船,英吉利國貨物最細,較别國買賣殷厚。該國夷目夷商,均稱恭順。臣等窺測其隱,因與佛蘭西蠻觸相爭,恐爲離間,有妨貿易,故於表內特陳其事。密詢洋商潘致祥等,亦僉稱委係此意,該二國僻居東北海外,去粵東甚遙,斷無虞别滋事端等語。似屬可信,可以仰慰聖厪。
18.8 粵督那關延覆奏嘉慶十年三月
  奏爲英吉利國呈進表貢,接奉廷寄,恭摺覆奏事。伏查外洋各國夷商,俱無兵船,惟英吉利國貨船有兵護送。而該國商船亦無兵船,惟其國王貨船始有兵船四隻護送。其兵船在虎門外,交易後隨同貨船回國,不准少有逗留。臣等亦派有兵役防送。其馀各夷國貨船內,均有礮火器械,自資防,於例原准攜帶。至該國原表稱歡喜效力等語,隱約(原作“躍”)其詞,自係聞洋面盜賊不靖,或需伊等出力之意。查夷人不過沾沾計利,即如上年澳門夷目,願備兵船二隻,幫同師船出洋緝捕。臣延即以體制不符,且不能得力,與倭議以後,停止夷船協捕。於本年正月,會奏在案。而此二隻洋船,迄今無蹤,亦實無遭風失事等事。細揣其情形,不過借協捕爲名,可以免此二船出入納稅。而英吉利國自亦得聞此事,希冀效尤免稅,又恐澳門夷船出力有功,或待彼國冷淡,其意不過如此。至各該國夷船,船隻既大,多載礮火,向來洋盜俱不敢搶劫。澳門等要處,又有師船巡防,不致少有疏失,可以無聖聖念。
  卷七七<籌海總論>一
18.9 竊臣等承准軍機大臣字寄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奉上諭……又另片請將澳門西洋貿易定以限制。查上年,臣林則徐先已會同前督臣鄧廷楨節次議及,嗣經經定章程,諭令澳門同知轉飭西洋夷目遵照。即如茶叶一項,每歲連箱准給五十萬斤,仍以三年通融並計,以示酌中之道。其他分條列款,該夷均已遵行。至所請責令澳夷代英夷保結一節,現既不准英夷貿易,自可毋庸置議。
18.10 覆奏各國夷情疏靖逆將軍奕山等
  緣粵海關務舊章,例准通商各國,除居住澳門西洋夷人貨船向在澳門卸貨外,其馀米利堅、佛蘭西、荷蘭國、大小呂宋國、啿國、槤國、瑞國、單鷹國、雙鷹國、英吉利國並港腳各國貨船,向例應進黃埔查驗開艙。各該國距粵程途遠近不同,每年來船數目約在一百馀隻、二百隻不等。
  卷七九<籌海總論>三
18.11 答奕將軍防御粵省六條:
  (上略)
  一、夷情叵測,宜周密探報也。查逆夷兵船進虎門內者,在三月中旬探報,有三桅船十四隻、兩桅船三隻、火輪船一隻、兩桅大三板四隻、單桅大三板一隻。其各國貨船,在黃埔者現在四十隻。自虎門以外,則香港地方,現泊有夷兵船十七隻、伙食船三隻。此等情形,朝夕變遷,並非一致。似宜分遣阮娚弁兵,輪流改裝,分路確探,密封飛報,不得捕風捉影,徒亂人意。其澳門地方,華夷雜處,各國夷人所聚,聞見最多,尤须密派精干穩實之人,暗中坐探,則夷情虛實,自可先得。又有夷人刊印之新聞紙,每七日一禮拜後,即行刷出,係將廣東事傳至該國,並將該國事傳至廣東,彼此互相知照,即內地之塘報也。彼本不與華人閲看,而華人不識夷字,亦即不看。近年僱有翻譯之人,因而輾轉購得新聞紙,密爲譯出,其中所得夷情,實爲不少,制馭准備之方,多由此出。雖近時間爲僞托,然虛實可以印證,不妨兼聽並觀也。至漢姦隨拿隨招,自是剪其羽翼之良法。但漢姦中竟有數十等。其能爲之策招人、掉弄文墨、制辦船械者,是爲大奸。須將大者先除,則小者不過接濟食物,即訪拿亦易爲力矣。
  卷八○<籌海總論>四
18.12 道光十七八年,澳門有《依涇雜》,迺西洋人士所印,由英吉利字譯出中國字,以中國木板會合英吉利活字板,同印在一篇。序云:數百年前,英吉利有一掌教僧,將本國言語同訥體那言語同印,今仿其法,所言皆用中國之文字。此書初出時,中國人爭購之。因其中多有譏刺官府之陋規,遂爲官府禁止。
  卷八一<夷情備採>一
18.13 道光己亥十月二十八日,即九月二十二日。英國兩隻兵船自澳門洋面起碇至虎門,因風被阻,延至十一月初二日早才到。共走五日方至虎門。兵頭士密一到穿鼻洋,即稟求不要燒毁尖沙嘴灣泊之船,容在彼等候國王回信;或另設法卸貨,遞稟後退出三里聽候批示。及至次早,提督回,並未視,諭速交出兇犯。旋見提督師船出洋,將近英國兵船,士密先放大礮攻打,即有師船四隻一同放礮回擊,打了兩點钟之久,因提督顯其大勇扶持,船隻致未大傷。我們華輪船上被提督礮傷船頭並繩索等件,人亦受傷,速即退出,回到澳門洋面。義律、士密、馬禮臣隨即上船赴尖沙嘴,趕回保護矣。
18.14 道光庚子七月初二日,即六月初四日。香山縣會同澳門同知出一告示,言奉總督之命,英國兵船近來離出海岸,足見不敢攻敵中國兵威,不過保護鴉片走私貿易。諭令師船封禁大小河口,以免英國兵船進來。除師船裝載礮火器械出外洋毁滅夷船外,並令漁船蛋家出洋攻打。其家屬官爲資給養贍,所賞之銀亦比前時賞格上所最多。不知可能准給否?然中國人預備攻打封港兵船之事,甚是勇壯。又聞有船百隻由虎門出來。
18.15 澳門西洋兵頭覆英吉利兵頭士密信曰:英吉利人不要想我留英人在此居住,我亦必守中國所定章程,不肯違背之。祗是中國與英國兩邊之事,我皆不理。但英吉利人不在澳門居住之難,不思及西洋五千人爲英人亦受重累,所有貿易皆要停止。若不念朋友之情,我即將近來月內所有之事,宣布與通天下人知道,求各國公議判斷。所行之事,不獨犯我國法律,乃亦有犯於英吉利國家之法律。
  設欲停止正經貿易,不許外國通商,如日本近來二百年不與外國往來之事,此必不能。彼時日本人之機智,與歐巴各國相等,即國中之强勇亦與歐巴各國相同,況彼時歐巴人已得中國之利益,故視日本之貿易不甚要緊。今二百年來,西洋各國行船之法、勇敢之心及國中財帛俱已大增於前。在日本貿易之日淺,在中國貿易之日久,所以中國貿易即難停止。
  卷八二<夷情備採>二
18.16 外夷僱中國人供役曰沙文,故華夷有事,官府輒先以禁買辦火食及撤退沙文爲首務。嘉慶十二年兵頭特魯釐帶兵上澳,及嘉慶十九年英兵頭那列士到澳門時,道光十九年律勞卑到省城時,均即封港停止貿易,驅逐沙文,打破夷館,提拿通事,必待事定,始開艙沙文也。
18.17 自公司散後,無人管事,洋商有再着大班來粵之請。英國遂派領事一人律勞卑於道光十四年至粵,管理貿易,欲在粵設立審判衙門一所,並如英國設主里十二人以助審案。七月二十四日,律勞卑並未經洋商通報,突然闖進省河,中國總督大怒,遂停貿易,禁火食,預備火攻。於是委船押同律勞卑下澳。律勞卑到澳,即氣忿死。道光十六年,英國義律至澳,由廣督奏稱各國貿易,惟英吉利設有公司,四首商管束,曰大班、二班、三班、四班。其船定於七、八月到廣,以貨換貨,至次年二月出口。維時各大班請牌下澳,至七月間請牌上省。自公司散後,事無專責。前督盧曾奏請敕令夷商寄信回國,再遣大班來粵管理貿易。今十六年十一月,接夷人義律擕一妻一子至澳,約束商人水手,惟不管貿易。
18.18 康熙初,鴉片准作藥材進口,每擔納稅銀三兩,後又每包加稅銀二兩四錢五分。至乾隆年間,吸食日多,廣督奏請奉旨嚴禁入口。嘉慶間禁益嚴,初枷杖,後軍流。
  鴉片私躉船,初在澳門,後因住澳之布路亞人索費太多,業此者遂議改他地。於道光二年設立躉船,安設軍器,拋碇伶仃洋。
  卷八三<夷情備採>三
18.19 而向聞澳夷云:中華礮臺既不合式,況加石砌,更易迸裂。西洋各國礮臺,皆就山勢掘平,或掘山分爲二三層,依山築臺,隨式而成,率用三合土築成。觀澳門三巴門外城垣,東、西望洋礮臺皆三合土爲之,二百馀年不圯,是其明證。
  卷九○<西洋礮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