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3.中西紀事*
(清)夏燮
13.1 葡萄亞逎納賄於澳中官吏,請歲以五百金貰其廛而居之。於是自其本國挈家至澳,凡爲戶四百二十有奇,丁口三千四百有奇,孳育蕃息,遂長子孫。佛郎西來去不常,又自萬歷、天啓間中國防之甚,遂不自安。而諸番之來者,輒藉澳夷爲東道主,又假其名號以入市,遂得以奇貨之居,爲資生之計。然紅毛屢以兵船窺香山澳,脅奪市利。葡人懼,逎築礮臺,仿造紅毛火器以御之,不得,則告急於粵中官吏,請備防兵。蓋自託於爲天朝守海門,固外圉,而陰以自封殖也。
澳中城臺之建,始自佛郎西,而澳夷因之以爲利。迨粵中大府遣兵隳之,澳夷不敢言,而實不便於藩垣之弛也。值天啓之初,紅毛出入於濠鏡,澳夷藉戍守爲名,請兵請餉請木石以繕垣墉。時徐如珂爲海道副使,昌言於兩府曰:“此狡夷嘗我也。”已而夷警寂然,而澳垣日築百丈。如珂遣中軍領兵戍澳,諭之曰:“垣墉不毁,爾人力少也。吾助若毁。”不兩日而糞除殆盡,夷相顧燄唶,自是稍戒心。
時值倭寇方平,有言澳中諸番實爲向導,請移之浪白外洋就船貿易。而粵中大吏謂香山內地,官軍環海而守,彼日食所需,咸仰於我,一懷異志,我即制其死命。若移之外洋,則巨海茫茫,奸宄安詰,制御安施?似不如申明約束,內不許一奸闌出,外不許一倭闌入,無啓釁,無弛防,庶幾相安無患。部議從之。逎設參將於中路,增兵戍防,名爲備倭,實則兼備佛郎西、葡萄亞也。然當明之季,意大里人至中國,徐光啓方與之講求歷法,而葡萄亞人亦以治歷聞於朝。於是光啓奏用新法,悉居其人於澳門,而陽瑪諾者,即葡萄亞人也《明史》作波爾都瓦,即布路亞譯音之異。自葡人主澳,則大西洋之人方以類聚,而東南洋諸番反以爲異族而驅之,故《明史》以澳夷爲大西洋人,而不能辨其爲何國也。惟佛郎西終明之世,窺澳不得,而葡萄亞以五百緡寄居賃屋,遂得盤踞全島,儼然視爲故物。沿至國朝定制,外洋之貿易於粵者,船貨並稅。惟澳夷但限以二十五船之額,止輸船鈔,貨則聽入洋棧中,有買者爲出稅。又自乾隆定制,歸併粵東,各洋卸貨之後,悉回澳門住冬,轉向澳夷賃屋棲止。於是大西洋各國之過澳門者,耽耽而視,遂啓英吉利窺覬之端矣。以上採用《澳門紀略》及《皇清通考》“四裔門”。
葡人以忌佛郎西之故,凡大西洋人之至者,無不多方讒間之。英吉利涎其市埠,每以兵船至澳,輒托言戍兵,代爲防佛,實則欲自取之。直至道光中葉,索得香港馬頭,不復思澳。而五港既開,外洋俱得自市,澳舶反少,又不能爲有挾之求,則富庶已非昔日之比矣。其國終明之世,未通朝貢,至我朝雍正五年,始表貢方物,乾隆十八年復貢。兩廟念其遠道輸忱,從優錫賚。而其國中人,亦以天文家入仕京師,爲欽天監。今其國尚在大西洋,而《明史》無布路亞傳,故其住澳之顛末,但附見於佛郎機、意大里傳中,亦不能詳也。
卷一<通番之始>
13.2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滅鄭氏,臺灣平。越二年,疆臣請開海禁,報可。於是設榷關四,在於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
13.3 英吉利者,大西洋之强國也。自明以來,拓地漸廣,開通市埠及於東南洋。當康熙之初,即謀通商於澳門,以海禁未開而止。……五十六年,總兵陳昂始奏稱:“粵東紅毛有英圭黎諸國,最爲奸宄。”蓋其時通市於廣州、澳門等處,屢以粵關索費太重,糾洋商合詞爭之。雍正之初,又議增收禮物銀兩,逎於七年合詞控於大府,得稍稍裁減。未幾,官吏又增出口之稅,於是英人始有移市入浙之志矣。
13.4 澳門者,各洋貿易來往之所聚,而葡萄亞實主之。乾隆間定制歸併粵東,暫泊黃埔,交市事竣,仍回澳門住冬,轉向澳夷賃屋棲止,限滿則驅之歸國。又澳夷但輸船鈔,不似諸番船貨併稅,英人自通市於粵,設四班公司,經理貿易。欲得中國一島之地如新嘉坡、麻六甲者,以爲逆旅,其形便無過澳門,而爲葡萄亞所先,已積不能平,又見澳中官吏與之爲援,尤陰惎之。迨乾隆之末入貢,要求請令澳門寄住之洋商得出入自便,意欲效澳夷事例,得以輕賦,自立碼頭,而未敢訟言。上亦陰相制馭,故敕諭中但令其循向來澳門貿易之常例,而英人窺之不已。嘉慶七年,英有兵船六泊鷄頸洋,託言佛郎西欲侵澳門,故遣兵來戍,實則藉詞窺澳也。葡萄亞人覺之,逎告於大府。飭洋商宣諭,令其釋兵回國,遂以是年六月去。去之日,遣夷陳謝,仍以佛郎西爲言。時粵中大吏以其在澳未久,又不煩兵力,遂秘之,而其事已浸聞於上。
13.5 (嘉慶)十三年,英將有度路利者一作圖禮,自安南敗歸,以其馀艘抵澳,亦聲稱:佛郎西取小呂宋,將順道襲澳門。葡人知其詐,而粵之大班有喇佛者,以七年之役爲澳夷所間,挫衄而歸,欲以此時兵力,唆令度路利佔澳門,爲補牢計。大府聞之,即飭諭洋商傳諭大班,令遣兵船回國,且告曰:“澳門非葡萄亞所得有,逎我大清土地也,佛焉敢侵軼我?且邊寇有警,中國自能御之,毋勞戍師,致吾民驚(原作“警”)擾。”度路利聞之怒,逎率兵登岸,佔踞市樓。澳門之民,驚恐罷市。時兩廣總督吳熊光、粵撫孫玉庭聞變,逎援照違抗封艙之案,調兵守禦。
13.6 (道光)十四年,盧坤調任兩廣總督,奏請飭令洋商寄信回國,仍援前例,派公司大班來粵管理貿易。英國主得信,即遣領事一人名律勞卑者,以是年秋至澳,由澳來粵。大吏以其未經通報,闖入省河,慮非其國主所遣是時有御史奏稱:“律勞卑帶領兵船進至黃埔,督臣盧坤調派水師,佈置嚴密,旋即惶恐悔罪,請領紅牌出口”云云。蓋但知其驅逐律勞卑之事,而其時大班來粵,實出自督臣所請。敍之十六年義律至粵,粵督奏聞,奏中仍理前次督臣請寄信遣大班來粵之案,是此時之驅逐有因也,迺派員押回澳門。其十六年繼至者,則義律也。
13.7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英人闖入虎門,攻破烏湧下座。時則港外之彌利堅、佛郎西及港腳等國貨船共四十馀艘,銜尾而進。於是彌利堅商人首請開艙,復陳明義律悔罪,不敢别有要求,但求與各國一體通商,無不同聲欣感。參贊楊芳據以入奏,奉嚴旨切責,而義律果不受撫,遂有四月闖入省河之役。當義律之請撫也,一索烟價,一欲得香港碼頭,琦相以事關割地,佯許之而未敢入奏。然英人自謀奪濠鏡不得,屢思於附近粵東省城乞一島之地以爲定居,蓋早有窺香港之志矣。迨聞相國許其入奏,始則稱兵以要之,繼則請繳還浙之定海及獻出二角礮臺以易之。相國方欲請旨定奪,而英人已在香港出示,起造房屋碼頭,視爲己有。未幾,將軍、參贊至粵,遂以六百萬及香港一島爲城下之盟,而義律之狡焉以逞,遂於粵東始終之。《詩》曰:“誰生厲階,至今爲梗。”則公司之再設也。
13.8 如據《澳門月報》言:洋行抽用,定例不得過三分。今據嘉慶年間大班稟控之詞,言棉花一石,價值八兩,向例行用二錢四分,連稅銀不過四錢。
卷三<互市檔案>
13.9 乾隆之末,粵督始聞於朝。嘉慶初,奉詔申立嚴禁,裁其稅額。自此,入口之鴉片率暗中偷售,而其價益增。其初泊於澳門,繼乃移之黃埔,皆於貨物交易之時,夾帶私售。道光元年,因查出葉恆澍夾帶鴉片之案,奉旨重申前禁,凡洋艘至粵,先由行商出具所進黃埔貨船並無鴉片甘結,方準開艙驗貨,其行商容隱,經事後查出者,加等治罪。自此鴉片躉船盡徙之零丁洋,其地水路四達,凡福建、江、浙、天津之泛外海者,就地交兌,其銷數之暢如故也。
二年,復奉廷寄,交大學士兩廣總督阮元密查,奏:“請暫事羈縻,徐圖禁絶。”而其時鴉片躉船已改泊急水門、金星門等處,勾結內地奸民,往來傳送,包買則有刦口,説合則有行商,私受土規則有關汛爲之奧援,包攬運載則有快蟹艇資其護送。於是躉船之來,每歲驟增至數萬箱,洋商易貨無多,輒載銀出洋回國,內地銀荒,日甚一日,朝廷憂之。
13.10 (道光)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奏請將鴉片從嚴懲辦,以塞漏巵,意在嚴吸食之罪名,定保甲之連坐。奉旨:交各省督撫會議,並飭部臣重定新例,凡吸煙販煙者,皆以死論。時江蘇巡撫林則徐方內召入都,奉頒給欽差大臣關防,令馳赴粵東,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查辦。以是年冬月陛辭,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到剩維時省中嚴拿販煙之犯,坐地夷人不敢包匿,於是外來躉船,悉寄碇零丁洋面,共二十二艘。聞有欽差到省,將欲開行,欽使欲窮治其事,爰諮會虎門水師提督及碣石鎮總兵,統帶提鎮各營分路把守。傳令在洋躉船,先將鴉片悉數繳銷,方準開艙。二月初四日,欽使、制府坐堂皇,傳集十三洋行,發交諭帖,令轉諭各洋公司人等,並辜校其煙土存儲之實數,飭令即時稟覆。時義律先知其事,拖以回澳門住冬,不至,各洋觀望推諉,遷延不覆。
當十九年躉船之役,欽差大臣林則徐奉命授兩廣總督。是年夏秋之交,各洋艘先后來粵,制府先期傳諭洋行通事人等,令其停泊澳門洋面,待查明船內並無夾帶鴉片一斤者,方準進口開艙,各洋唯唯如命。惟英之義律首先違抗,不聽查驗。……
卷四<漏巵本末>
13.11 道光二十年,兩廣總督林則徐奏請停止英商貿易,既得旨允行,遂下封港之令。維時英人貨船尚在老萬山,遷延不去,制府調派兵船,自廣州至於澳門悉令封禁,大小河口嚴密防範。又懸賞購募漁船、蛋戶,有能出洋燒毁夷船擊斃夷兵得,除資給軍裝、兵械、口糧外,仍飭地方官查明家屬,以時周恤之。時英之貨船雖望風遠徙,而護送鴉片之兵船往來偵探,輒被師船搜捕,人烟並獲,其計遂不得逞。
卷五<人窺邊請撫>
13.12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相國與義律相見於蓮花城,定香港之約也。初,英人挾兵要撫,數行文照會,索香港甚力。相國慮虎門失事,佯許之,而未敢入奏。義律度香港未可驟得,續請獻出沙角、大角礮臺,並遣人赴浙,繳還定海以易之,又趣相國回覆。相國乃以出查礮位,與義律訂期見焉。義律凡兩見相國,出其所定貿易章程,及給予香港全島如澳門故事,相國皆許之。義律又請蓋用關防,相國不可,但傳言屬其安靜守候,一面諮會伊相收復定海,省釋夷俘;一面據其照會來文,附摺陳奏。……
當英夷垂涎澳門不可得,乃役志於香港,琦相亦知香港既給,必至屯兵聚糧、建臺設礮,流弊不可勝言。一旦爲義律要挾,不能自持,故其前後奏詞,率多支離掩飾,而與義律往返晤商,事機秘密,即據其刑部訊供,亦恐多不實不盡之處。今按相國被逮,在刑部供稱:到粵後,該夷來討貿易碼頭,商議未定,即攻擊大角、沙角礮臺。琦善因救急無策,佯允代奏,給與香港地方寄居。該夷意在挾制,即在彼假出僞示,支搭帳房。
卷六<粵東要撫>
13.13 是時據《澳門月報》言:“英人以中國待彼不肯照大西洋、俄羅斯一樣。”大西洋者,謂澳夷也。又言:“俄羅斯有書館在京師,中國事情悉知,恐有從中挑動之陰謀,不可不防其後。”俄人復以土耳其之役,與英夷血戰數年,近始講和。此英、俄交惡及中西構釁之始末也。
13.14 (道光十九年)十月,英之水師移兵攻我虎門、橫檔等處礮臺。越日,又毁我大角頭礮臺及亞西娘二礮臺。維時沿河礮臺皆有官兵義勇協力防守,凡英艇經其側,即開礮擊之,英之師船亦開礮相持,遂無虛日。十七日,有花旗船隻自澳門來,經沿河礮臺,兵勇不辨,誤擊其貨船二。花之領事致書粵督,不省,遂與彌人有隙。
卷一二<四國合緃>
13.15 道光二十一年夏,粵東義民創夷人於蕭關三元里,遂起團練之師。始自南海、番禺,而香山、新安等縣繼之,紳民啑血,丁壯荷戈,誓與英夷爲不共之讐。逾年,聞白門撫事定,弗善也。未幾,耆英任兩廣總督,伊里布任廣州將軍,黃恩彤自江寧藩司陞授粵撫,三人者,皆前在江寧同預於撫事之約,英夷來往粵東,方挾之以爲質。粵之紳民獨執通商舊制,起而爭之。
初,粵東開港,始於乾隆之中葉,定制以澳門爲貿易之區,以黃埔爲卸貨之地,洋商交易事竣,仍押回澳門住冬,不得逗留省城洋行,擅自出入。至五十八年,英人來貢,請撥給廣東附近省城小地方一處,畀該商寄祝奉敕諭:“向來西洋各國夷商居住澳門貿易,畫定住址地界,不得踰越尺寸,其赴洋行發貨夷商,亦不得擅入省城。用以杜民夷之爭論,立中外大防”等因。載入粵東檔案。嗣以壬寅之役,挾兵要撫,所議通商各款內,有省城設立棧房及外洋領事入城之約。於是寧波、上海等處出入自便,而福建以福州爲通商碼頭,遂於省城烏石山上起造洋樓,大府與之修來往晉接之儀。粵人聞之,謂:“夷人向不準入城,爲天朝二百年來例禁,況五口通商,粵東但有澳門,不聞廣州也。”爰合詞訴於大府,請申洋商入城之禁,不剩乃大集南海、番禺之紳士耆老,傳遞義民公檄。議令富者助餉,貧者出力,舉行團練,按戶抽丁,除老弱殘廢及單丁不計外,每戶三丁抽一,以百人爲一甲,八甲爲一總,八總爲一社,八社爲一大總。旬日之間,城鄉鎮集,燈楮旗布爲之一空。自是衆議洶洶,不藉官餉,亦不受地方官約束,薰蕕雜處,重之以枘鑿,浸浸乎與官爲讐矣。
13.16 (咸豐)八年春,粵紳大會南海、番禺之義民,設團練局於佛山鎮。……初中西不睦,地方官出示,禁止華人受僱外洋,供其服役。迨省城陷後,英人逼令巡撫出示,諭以中外講和,不日罷兵通商,爾等凡有在麥高、香港等處麥高與香港對洋,香港在珠江口之北,麥高在珠江口之南,其民多仰食於外洋者爲英、法署中辦理文案及受僱服役人等法與佛同,西人月報皆作法,遵前示辭退者,仍速回原署照舊辦理,毋得心懷疑慮,觀望不前”等因。據西人月報,係七年十二月,蓋即城破後事。佛山紳士聞之,謂:“中西之釁,實起自漢奸,向來違抗封艙之案,必先撤其沙文,使之供應窘絶。”遂於三月間,由局中出示:“今粵中各府縣鄉村耆老、首事,通飭民間男女,有在香港、麥高等處爲外洋人教書、辦理文案及一切僱工服役人等,限一月內,概行辭退回家。有不遵者,收其家屬,無家屬者,繫其親族。”於是漢奸兇懼,一月之內,告歸者二萬馀人。夷人身司炊爨,不堪其苦,以告領事巴某,巴言:“非破佛山之局不能挽回,然水師提督當赴天津時,曾戒諭在粵兵丁,毋得與粵人挑戰。今日之事,非我所得專也,無已,且以弛禁告。”遂由巴領事出示曉諭華民,言:“現經公使、水師提督在天津與大清議和好,不日即可通商,爾等仍各安原業,即地方官亦應仰體皇上之意,毋再阻撓,致激他爨”云云。遣火輪船一隻前往新安,正張帖間,有鄉勇伏發,殺傷夷人數名。帖示者係新安當地之民,亦被殺。其麥高之示,交與駐麥高之夷官,轉達於香山大尹,聞新安事發,亦中止。英、法之在省者,聞其事,因起兵攻新安,陷焉。佛山之局,紳民同心,聲勢響應,惜不能成紀律之師,故築室多謀而攻城鮮效。
卷一三<粵民爲師>
13.17 同治元年夏,有大西洋國即葡萄亞,住居澳門之夷人大西洋是泰西各國之總名,以澳夷寄居中國,自明以來,遂得大西洋之專稱,由粵中海道徑赴天津,又不向三口通商大臣呈遞照會,遽赴京師。經三口大臣飛諮總理衙門,請飭城門攔阻。旋有法國駐京之公使哥士耆者,稱爲彼國朋友,請由該使保領,暫住該國館中。恭邸語以外洋無約之國,例不準擅至京師。況該使此來,又不在天津呈遞照會,將來此端一開,從此外洋不論何國,均可照行,必至漫無稽考。哥不能辨,乃請照各口領事代辦通商之例,所有大西洋呈請立約一節,概不提明,一切由哥士耆代辦,作爲法國賓客,在京往來商議,悉惟法使哥士耆是問。議定之後,仍回天津畫押,即在天津互換等語。恭邸不得已許之。爰由哥士耆酌擬章程若干款,仍按照法國條約有減無增,議定奏聞。奉旨欽派大臣前赴天津,會同三口通商大臣妥辦。即日,哥士耆帶領大西洋使臣至津,一切畫押蓋印,均如布路斯換約之儀。惟大西洋使臣不得列入會議銜名,皆法使主之也。
卷一九<小國換約>
*本書明代澳門資料前已輯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