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249 兩廣總督張之洞為駐澳葡人界外侵佔應思預防並緩辦議約事致香山縣衙門札文①
光緒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1887年9月9日)
光緒十三年七月督憲札行
兩廣總督部堂張,爲密切查覈事。
本年六月初八日,承准總理衙門本日密電內開,關閘以內居住華民,近年詞訟案件,是否仍歸地方官審理?旺廈村等處田糧,每年實徵若干,歸葡收租者若干?希迅查電復。等因。承准此。當即密委廣東候補知府富純、奏留委辦洋務·江蘇候補知縣蔡國楨馳往香山澳門地方,會同署香山縣張文翰密切確查去後。旋據該守等查明稟稱,遵即由省啓程,先赴前山登岸,改裝易服,周歷澳門一帶,明勘界址,暗對圖籍,一面密傳該處老成紳商數人,詳細詢問,一面督飭分駐前山·署縣丞畢昌言,分途查勘。
兹經卑府等查得,接壤前山堤岸之澳門一島,華洋分界,有新舊兩處不同,舊界起於水坑尾,止於三巴門,向立圍墻,墻外葡人租地不過得全島之半,墻內(外)尚有旺廈、龍田、龍環、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等七村,環居北半島,煙戶稠密,民皆土著,向不歸葡官轄。自葡人毁圍墻佔全島,開馬路達閘門,遂改閘門,刊寫洋字,以爲新界,包七村於腹地,合全島而設兵。此近年葡人侵佔全澳及於關閘之實在情形也。
村民食茅踐土,數百馀年,不肯改從非類,舉凡詞訟案件,無不訴之有司,歸官審理,即租界內各處僑居設市商民,偶遇口角鬥毆、錢財爭論,經其緑衣查送洋官,就近處息,不過圖其便速,並非甘聽傳呼。如係繫要案情,仍不服洋官審理,如梁騰芳呈控蕭啓琛抄掠貨物、黃朝輝呈控何卓靈私頂魚欄等案,皆由原告具控香山縣,票差赴澳傳訊。類此者,指不勝屈,縣中均有案可稽。又如冼開和殺斃二命、樊蘇氏淹斃養女等重案,且由葡官照會,送歸香山縣訊辦。此無論租界內外案件,迄今仍歸地方官審理之實在情形也。
澳門租界半島,原係闢山爲埠,本無田糧,華界半島,七村比鄰,惟旺廈向有糧田,除近村之田被葡佔作馬路不計外,現合閘內、閘外歸該村管業者,共田四頃有奇,每年赴縣按完銀米,共銀三十馀兩,並無完納葡人租稅。其馀各村,有向葡人納租者,先因葡人沿村設街燈,派緑衣,託爲保護之名,勒取街捐燈費,始而挨戶編釘號牌,久遂借地加收租鈔。第村民有衆寡强弱之别,斯繳租有多少從違之殊。查,龍田村居民約七八十家,其中繳洋租者,不過三四家,每家每年或一半元,或二三元不等。沙梨頭村居民約二百馀家,每年勒繳洋租二百元,係由該村土地廟嘗代納,並非衆姓樂輸。新橋、沙岡兩村居民約三百馀家,每年各繳燈費、地租一千馀元。龍環、塔石兩村居民各數十家,其中繳洋租者十之四,不繳者十之六。獨旺廈一村,居民約四百馀家,無一人照繳燈費、地租。此旺廈一村完正課,不納洋租,及各村因收燈費,間繳地租之實在情形也。
查,旺廈戶密丁多,首冠諸村,衆志成城,屢與葡抗。上年葡人向索租費,堅不承交,並有附生張耀昌等聯名稟奉憲台札委卑府純,密往查勘,當將查明村民矢不歸葡管屬情形,稟覆在案。此次又據該生等面稱,今年正月葡人復來索租,竟將威逼,經即鳴鑼集衆會商,葡人一聞鑼聲,驚惶走避,此後並未續來。等話。
卑府等竊思,目下澳係租佔,葡人仍有顧忌,不敢强逼該村,村民亦衹搪其收租,尚不遽與搆禍。若一旦全澳歸葡,葡必儘力制服該村,而該村亦痛心於訴官無靈,歸夷不忍,激而成變,其禍有不堪言。在葡人之僑寓澳門者,合官兵商民而計,不滿千人,極貧且弱,合一村之力,已足相當。況人心固結,當年曾聯二十四村之名,具稟控爭,日後必仍合二十四村之力,同仇抵拒。若不設法處置,使該村强隸於葡,將立生事端,轉開釁隙;抑或照舊分管,恐我民彼界,爭鬧日繁;又或擇地遷民,無論鉅款難籌,向亦無此政體。此又關閘以內大有窒礙之實在情形也。
以上數端,係卑府等會同詳確查明。此外尚查有緊要事宜,似應趕緊防範,用將管見所及,謹爲陳之。
澳門外環羣山,曰潭仔,曰過路環,曰大小馬溜洲,曰灣仔,曰銀坑,曰拱北灣等處,峙立東西南三面,形勢環抱,中匯一水,寬約數里,便於泊船。兩行水路入內河,直達縣城,東行繞北,係入省河。西北陸路接連前山,水陸處處可通縣城,爲省會南路海防扼要門戶。卑府等親歷查勘,明知葡人意圖混越,此卑府等所以不敢安於緘默者也。
近年葡人不獨內侵全澳,且圖外佔羣山。前因潭仔、過路環兩處失火,葡人赴救,見好於該處民,遂在彼修街造屋,撥小輪船二隻、洋兵三十馀名駐守,每處抽收燈費、賭規及拖船灣泊之稅,在該處民
銜恨勉從,而彼已視兩島爲固有矣。又澳門魚欄因勒租費太重,年前遷往灣仔,葡人仍向追索,近又改遷小馬溜洲後之大釣地方開市,以避夷租,葡人則積恨已深,更堅其外佔之意。閲洋文條約內,有“附近”二字,固係暗指羣山,而此三處尤其注意。將數年後,不但西南諸山盡爲所有,若再向此內侵,則前山一帶亦何莫非附近之地。此不可不預爲之防,斷不容其混佔者也。
再查洋藥一項,向由外洋專運香港,由港分撥澳門,與各埠同,並無洋船徑裝澳門拆卸者。香港稽查認眞,各埠均無偷漏,豈僅澳門一區,且查稅之漏與偷,何分地之租與讓。卑府等尤願粵民與葡人照舊相安。若葡使不明利害,一意要求,准行定約後,輒肆其所欲爲,不但誓與爲敵之旺廈村立見發難,將大釣積怨之魚欄,及潭仔、過路環受欺銜恨之民,亦必合力相向。況復聯二十四村之衆,振臂奮呼,有非官司所能禁止者。此又體察人心,遍聽輿論,恐將來勢所必至,不禁惴焉,預爲之慮也。
卑府等愚昧之見,本無補於事機,因奉飭查,用敢據實上陳。
又據另單稟稱,卑府等會查澳門情形,業具正稟聲復。惟事機至要,尚有未盡情形,不敢不續陳之。
葡人自佔全澳之後,因開馬路,毁墓平田、斷骨鋸棺,傷心慘目,猶復迫收燈費,重勒地租,民之仇葡,匪伊朝夕。昨復據旺廈村紳士張耀昌等訴稱,旺廈村衆一千馀名,無一入教之人,即無一非仇葡之人,更無一非葡所深仇之人,如必劃地歸葡,其勢斷不兩立。又潭仔、過路環兩處,因葡勒收規費過重,其衆積資五百元,送交旺廈村董,託代具稟呈控。蓋釘恨亦已深矣。至屢逼屢遷之魚欄,有捕魚拖船千百號、漁戶數千人,麕集大釣地方,尤思報復。況欲伺隙而動者,尚不止此數村乎。儻明明以澳屬葡,並及附近各島,誠恐人心未服,立見禍端。此等至要情形,非親歷其境者,不能深悉,似應預爲籌及,以杜亂機。
葡之國弱民貧,人所共見,其所以久有澳門者,因其地本非葡屬也。乃一旦舉而歸葡,各國知葡獨得,葡何以禁各國垂涎。又訪聞葡約訂明,以法文爲正本,法文寫中國領事住澳,中文則係委員住澳,兩國之文字互異,斯語意之輕重懸殊。蓋委員仍存我界之名,而領事已明示彼疆之意。此兩節固係卑府等得自傳言,不敢據爲正稟。然旁參默察,似亦非出無因,用敢瑣屑瀆陳,仰祈核奪。各等情前來。
復經札委廣州府知府孫楫,密切覈查,並將富守等原稟發交復覈去後。兹據該守稟稱,遵即飭委即用知縣陳紹棠馳往密查,兹據查明,開具手摺,呈送前來。
卑府伏查,澳門一區本隸中國版圖,雖自明迄今,歷經租給葡人居住,然衹准貿易往來,並未許其經管鈐轄,即所租地址,從前亦衹以三巴門圍墻爲界,後乃日漸侵軼,公然於租界之外築炮台,闢馬路,設兵房,並向附近之旺廈等村或取燈費,或收地租,駸駸乎,攘爲已有。道光八年間,該洋人於水坑尾門外直至龍田、旺廈一帶山岡開挖道路,經紳士趙允齡等控,奉委員查勘,稟蒙前督、撫憲李、成會銜出示禁止,並經西洋理事官唩嚟哆出具甘結呈繳。道光二十三年間,該洋人擬於關閘地方設兵防守,東西兩海至十字門,派船防御,經紳士趙勳等呈控,又奉前督、撫憲祁、程批准駮飭。以上兩案,雖因咸豐七年洋人闌入省城,案據無存,然該處居民僉謂故老相傳,無不言之鑿鑿。迨光緒十一年間,旺廈村生員張耀昌等,因該洋人向勒租費,曾經控奉批行,飭縣查明。葡人租界,道光七年所修《縣志》即已載明,西北枕山,高建圍墻,東南倚水爲界,大門三,曰三巴門,曰水坑尾門,曰新開門字樣。現在舊日圍墻雖經拆毁,一經按址根尋,仍係炳據昭然。此澳門民情,不附葡人之情形也。
至于民間詞訟,葡人向不干預,雖近日曾建議事亭,遇華民口角細故,由緑衣送彼,及就近投告者,間或有之。然於重要案件,民間自赴地方官控訴,葡人並不過問,亦有葡人照會送縣審理者,從無會訊觀審之事。飭查近年各案,如往澳蛋婦樊蘇氏淹斃養女一案、冼開和殺斃二命一案、住澳蛋民王業盛控伊弟王業秀霸吞家産一案、商民黃祺控吳宛薇貪租背約一案、縣民林養控伊妻馮氏被拐爲娼一案、縣民黃朝輝控何卓靈私頂魚欄一案、商民梁騰芳控蕭啓琛抄搶店貨一案,均有縣卷可稽。此住澳華民詞訟案件,概歸香山縣審理之情形也。
再查,澳門原屬荒山,民田甚少,旺廈一村,每年赴縣完納糧銀三十馀兩,其田亦不盡在關閘以內。其馀龍田等六村,初衹濱海民,蓋治草萊,蓋寮起屋,漸聚成村,多係小販貧漁及艇戶工役、負苦力作等人,交易而居,此來彼去,本非土著之民,亦無可耕之地。此旺廈一村衹納官糧,而龍田等六村概無稅業之情形也。
葡人沿村設立街燈,派撥緑衣,藉保護爲名,勒捐燈費,始則核戶釘牌,久復借地加租。龍田等六村,或繳或否,視村民之强弱爲繳數之多寡。惟旺廈一村,居民約四百馀家,皆係志切同仇,不甘自淪異俗,是以並無允繳租費。該縣委所稱全澳歸葡,必致盡力制服,恐釀事端,雖未免言之稍激,然葡人既屢釁誅求,從前地屬租界,權非己摻,尚且抑勒橫加,一旦地歸管理,則恣意妄爲,毫無忌憚。華民逼處其間,自拔無由,順受不甘,激而生變,難保爲事人所必無。惟有免其租銀,不作屬地百姓,仍歸中國管轄,是華民雖居澳門,不隔聲教,葡人既無鈐制之權,閭閻自獲敉安之益。此又旺廈一村民情固結,不可不思維係之情形也。
抑卑府更有請者,此次澳門議歸葡人,原爲稅釐並徵,冀其幫同巡緝,以杜偷漏起見。惟詳查海道商情,洋藥向由外洋專運香港,由港分運各口,澳門與各口相同,從無洋船徑裝至澳拆卸之事,若香港稽查認眞,各埠各口自屬無從偷漏,與葡人直無關涉,若香港偷漏,葡人亦無能爲力。況香港向章,洋藥不滿一箱,不准收售。近復於零件亦須編號貼據,查驗更加嚴密,何須葡人幫助。至拱北關設在我地,並非租界,稽徵之事,尤與葡人無干,若因並徵稅釐,遞允澳地歸葡,是該國並無協助之勞,而坐享漁人之利,不第爲他國所竊笑,即實有益稅釐,因裕餉而失地,亦屬得不償失。且香港尚隔大洋,澳門則竟通陸路,直達省城,設遇有警,水陸兼防,深恐難於策應。況香港本係英踞,澳門又爲葡有,則東往惠潮,西至廉瓊,勢多間阻,尤屬可虞。雖稱不讓其地於他國,而定約之後,或恃强攫取,或負債折償,由是而屯聚兵糧,增修銕路,時則籓籬已撤,竊虞搘拄維艱,此勢所必然,亦不得不作鰓鰓之過慮也。總之,立約一層,似宜從緩,地界等事,悉照舊章,庶籌策尚可防維,摻縱猶堪自主。卑府檮昧之見,披瀝直陳,是否有當,合稟復察核。等情。
又經飭據前署香山縣知縣蕭丙堃詳查稟稱,詞訟一項,不歸葡人管理。近二三十年間,有咸豐十一年十月內,西洋理事官獲解,致死鄒亞俸兇犯陸亞梆,移請審辦一案;又同治元年七月內,西洋理事官獲解,致死有孕媳婦及孫二命兇犯冼開和,移請審辦一案;又西洋理事官獲解,將其養女推壓入海淹斃犯婦樊蘇氏,移請審辦一案;又光緒八年十月內,黃祺呈控,吳遜如貪租背約一案;又梁騰芳呈控,蕭啓琛抄搶貨物一案;又光緒十二年八月內,吳逢昌呈控,郭宏章串夷抄搶一案;又黃朝輝呈控,何怡翰私頂串跳案可據。
田糧一項,不歸葡人收管。該處共額徵銀二十二兩八錢四分,米三石五鬥五升三合,共銀三十馀兩,冊載香山縣仁一圖未甲番一圖末甲、良二圖八甲、良五圖一甲、良七圖四甲內可據。
其附近各村,葡人勒收鈔值,除旺廈村不繳外,其龍田、龍環、水坑尾、塔石、沙崗、沙梨頭、新橋等村,或半繳租鈔,或約繳公鈔及緑衣、街燈費,與富守等所稟略同。又潭仔鋪戶、船廠六十馀家,居民蓬屋一百馀家,壯丁二三千人,每年約繳緑衣、街燈等費銀一千馀元,葡人勒收地租丁口租,每人半元,遇有紅白事,亦勒繳租,人心不服,迄未照繳。又過路環鋪戶、船廠四千馀家,民居百馀家,每年約繳緑衣、街燈等費銀一千馀元,未繳租鈔。又潭仔、過路環兩處,約有拖船八百馀隻,每隻寄泊一次,收銀二元二角半。葡於該處設有陸路緑衣兵三十四名、小輪船兩隻看守。又查,全澳葡人不及千名,兵丁不及四百名,唐人緑衣不及百名,兵船一艘,教民約二百名。等情。據此。
查該印委等所稟,民間詞訟要案,至今均赴地方官控訴,有近年案由名姓可據。旺廈村田糧在香山縣完納數目,有糧冊可憑。是中國並未准葡人有管理地方之權,而澳門內外水陸居民,其不甘受葡人之管轄,亦有明證。葡人乃謂澳門歸葡管理,中國業已明認,其言之虛誑,固不辦(辯)而自明。尤無理者,葡人租居澳門,止有圍墻以內陸地一區,從來無租給海面之説,乃該葡人任意侵佔,沿海周立浮樁,我之兵船到澳,亦須知會停泊,並將潭仔、過路環諸島造屋設燈,收稅勒租,尤爲謬妄。即使中朝寬大,賜給舊居租地,亦斷不容其格外貪求,佔及陸外之海、海中之島。假使水界公然屬葡,彼必更多設禁制,梗我海道,於中國巡緝官商各船來往停泊,諸多阻礙。故海界及諸島,此次立約時,必須劃出,尤不能聽其蒙混攘踞。
竊思前議,本爲葡人協查藥稅而設,今確查藥稅利弊,全在香港,葡人並無爲力之處,而該處之民情,又誓不隸於洋籍,葡人兵數有限,威力不足制縳,難保不激成事端。竊謂此次詳約,尚宜緩定,地界等事,一切悉仍其舊,俟年馀後體察行銷緝私、徵收淡旺情形,再行酌核辦理,較爲穩妥。緣外洋各國議立地界條約,往往辦論多年,尚未議定,即中國《煙台條約》畫押以後,又復經歷十馀年,英國方經允定舉行,可爲明證。除將大略先行電覆外,合將委查詳悉情形,縷晰諮達,應請總理衙門詳加鑒覈,籌度辦理,粵省幸甚。
正繕發間,承准總理衙門七月十三日密電,深慮此舉若作罷論,將來葡人侵佔更廣,或將澳地轉屬他國,中國無以禁之,亟思杜絶之法。查,葡人侵佔界外地址,其來以漸,道光八年、二十三年即有紳士呈控,委員查勘之案,嗣後逐漸滋長,復紛向各村勒索租鈔,曾經本部堂疊次委員密查,於上年三月十七、二十七等日,據香山縣生員張耀昌等呈訴各節,疊次會葡國駐澳洋官,禁止違越,交於本年三月內諮呈總理衙門在案。蓋粵省自道光年間洋務紛紜,諸事棘手,未遑議及澳門。近年各省欽遵諭旨,整飭海防,講求洋務,實與往年情形不同。此時若將水陸界址劃清,繪明圖式,議定條章,標明界限,各處或原有汛防,或添設險隘,飭令一律修繕,於扼要處所移劄防營,酌派巡輪,地方文武間時一往邊界巡哨,即可不至再有侵佔。至澳既歸葡,則地之去留,葡可自立。即使葡守定約,而他國垂誕者多,附近强鄰,難保不思吞噬,或以兵力驅逐,或藉銀債索抵,皆意中事,葡反無以御之。若仍係租地,則葡無以地與人之權,且天朝版籍遠邇皆知,與各省沿海地面無異,中國威力,遠勝葡人,非有意外開釁,他國決不敢憑空妄生覬覦。是轉爲他國一節,似不如仍作租界之尚易防維也。
本年四月二十二日本部堂具奏,澳門歸葡,立約尚宜妥議緩定一摺,曾經鈔稿諮呈總理衙門查照,並將澳門地圖一幅,繪送在案。又於四月二十五日,會同撫部院具奏六廠事宜一摺,亦經鈔稿繪圖諮呈。查六廠圖,於港澳相距形勢、粵省內外出入、東西來往各海道尤爲明晰。六廠摺內,歷陳粵省來往海道必經六廠情形,於澳門情事亦有關涉。蓋論陸路,則澳處省城之肘腋,而論水路,則香港、澳門一帶,爲粵省海道之咽喉。澳門附近之馬溜洲一廠,乃粵省赴高廉雷瓊四府海道必由之路。香港附近之汲水門、九龍、佛頭洲、長洲四廠,乃粵省東赴惠潮兩府,及由香港赴澳門海道、陸行必由之路。若港澳通連,則出路梗塞,關係尤鉅。披閲兩圖,瞭然在目,應請總理衙門查閲原圖,以備籌酌。
除密切諮呈總理衙門察照②,暨諮撫部院查照外,合就札知。札到,該縣即便遵照。特札。
光緒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札
(《澳門專檔》第一輯)
注:
① 收文單位爲編者考證。
② 張之洞於光緒十三年八月初七日致總理衙門諮呈,內容與本文同,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