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000 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為請另具照會先與葡使商議再令來津互換事致總理衙門函
*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日(1867年3月14日)
二月初九日三口大臣崇厚函稱:
本日接奉津字二百九十一號鈞函,承示大西洋公使寄函,詞意尚屬馴順,自應允其所請,飭給回函,令其擇日赴津,聽候換約。至一切應辦事宜,俟該使到津時令(另)行奏明,查照向章,請用御寶,亦不爲遲。其澳門設官一層,統候該使面晤後斟酌辦理,所設之官,萬不可有領事名目。等因。仰荷指示,曷勝欽佩。
惟查此事自元年議立條約,復經覲唐侍郎到津,與該國前使臣爲澳門設官各節再四辯論,總以原立條約未奉大皇帝批准,尚須兩國商議妥協,方可奏明互換。而該公使以伊所奉全權,專爲換約而來,如約內有更改之處,伊不能換,必欲於互換之後再爲商議,因此倖倖而去。嗣該國新派阿使於去年在澳門忽來照會,但言該國派伊總督澳門並兼全權之職,懇請許其進京面見王爺大人,呈校全權之據,並未言及換約事宜。經我處覆伊照會並給信函,囑令到津時一切事宜辦理完竣即可進京等語,是予以轉圜之路,使其知所感慕。今接阿公使寄與崇厚之函,言及可否前來天津等語,並諄言前立條約章程欽定俞允等語,是該使有鑒於前次到津時,我處以條約未奉批准爲詞,故有此重言申明之意,似欲我處將條約必可互換一語言明,彼方肯前來天津,不辯自明。今若函覆令其來津聽候換約,伊必疑信參半,恐亦别有波瀾。
崇厚詳查從前與覲唐侍郎與該國往返照會及該國前使臣所遞《預言明》等語,是總以原立條約已經該國君主批准難以改易爲詞,堅執不化,今若允其前來互換,將來於原立條約不復損益。伊即到津守候時日,亦無不可,則此時答以覆函,不妨言明令其前來互換條約,並聲明換約之後尚有應商之事,伊亦不能不允。如必於條約第九款所載各語,先俟其到津時與之辯論妥當方准換約,則此時亦不妨另具照會,先行與之商議,看其如何答覆,再爲轉圜,亦是預爲言明之意,庶不致俟伊到津後有所藉口,且亦較爲得體,不致臨時決裂。
崇厚再四籌思,未敢輕於答覆,用特再爲縷陳,伏乞裁覈示遵爲禱。
(《澳門專檔》第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