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卷
 

956 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薛煥等為照録葡使照覆並擬稿一紙呈閲請酌度刪改覈定發還事致總理衙門函

*同治三年六月初六日(1864年7月9日)

  六月初六日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薛、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函稱:
  初四日上海輪船到津,由西洋領事左欣那送來阿穆恩照會一件。煥等公同拆閲,內敘各情多係强詞奪理,亦有不甚明晰之處。惟不敢擔承不肯換約責任,與不肯自認有輕視中國之意,則情見乎詞。後尾則稱情願互換前定條約,是該使自知無禮,急欲轉圜,已可概見。
  煥等似未便顯露亟欲合櫳之意,直言約其復來互換,使彼反爲有詞。因復擬給照會一件,使彼再來求我,以帆隨湘,轉庶於體制方無窒礙。
  兹特照録該使照覆一分,並擬稿一紙,飛速呈閲,務乞將其中措詞未盡妥協之處詳加酌度,嚴爲刪改覈定後即行發還,務於初七日遞到,以便即刻繕發,緣初八日即有輪船開行赴滬也。阿使文內所稱或别國欽差大臣句想,係欲託别國大臣代其互換,果爾法國日內亦必接該使來信,如向貴衙門探詢主意,望留意爲禱。
  查此事該阿使負氣返棹,實有輕視之意。及繹出煥等照會,始知不換約之定見,中國並無此意。若將此照會寄回本國,其本國必加責備,是以爲此轉圜之舉。然洋人性情又不肯明明認錯,用是委曲而言其意,仍欲互換條約也。此次煥等覆文內仍將向商之事輕輕著筆,而於條約又不相肯,想旁助之人,亦不敢以我爲非也。
  再,此次照會繕發後,應否將此情形並鈔録來往照會具摺奏明,應請酌覈示知,以便遵照辦理。

附件一:葡使爲和約章程未換之各緣由事覆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薛煥等照會


  照録大西洋照覆
  爲照覆事。
  本月十七日接准貴大臣照會內已將本大臣所預言不服,未及互換同治二年七月兩國所立定和約章程一件,業經轉寄在案。並閲來文,以不換和約章程,責任已欲歸過在本大臣身上。又查內各情形,本大臣沒奈而言,其中並不爲眞切,本大臣不得不將該會之事情照實解爲。因本大臣接准此文時,已欲回澳,故未能急寫番字,是以不便回覆,今到上海,始經照覆。貴大臣文內所謂大西洋與中國議立和約,載明俟兩國御覽,彼此批准互換,其意蓋謂彼國批准而此國不批准,仍未便互換,並無絲毫勉强之意也。
  查互換和約章程,並非決應承之事,乃理也,本大臣已在預言內題過。惟其中情由,貴大臣並未以理而論。既謂互換和約,並無決之之意,亦非由自主獨行。照得兩國派出大臣,彼此函辦理和約事務,本應准行,其互相定議立條款理所當然,但條款內如有偏損之處,彼國有損礙,必先不延挨言明不互換,以免此國立定互換之意,此乃順情之理也。不然所實不以爲意,本大臣無奈而言,貴國並不以理在心。本大臣已在十五日預言講明,可證之。
  本大臣早經詳明預言,現今勿庸再説,而另有一件必得言之。本大臣蒙薛、崇大臣前日來寓相拜,兩邊比較,本月十七日在公所聚集,決爲互換和約章程,並無他説。而本大臣先與貴大臣量換約時穿何等衣服,請問貴大臣此時焉有言語?此事不可早辦,還有别事而辦乎?想是無一語也。惟是兩邊定意,須穿公服。至第二日,本大臣公服而去,貴大臣仍是便衣。文內所雲,去年六月間,總理衙門給本大臣照覆,亦曾有中國與貴國所立條約尚未能互換之語。原因其中有窒礙之處,故雲未能互換,欲俟貴國全權大臣前來,方可彼此互爲辦,本大臣已詳在十五日預言內。俟回澳查照總理衙門回文呈閲,另封送駐京各國欽差全權大臣。
  再,前有預言,已經鈔送,來文內雲立約乃萬年和好之事,必於兩國有益,彼此均無損礙,方可行之永久,若有偏損之處,自應於未換之前彼此和衷相商,將如何取益防損之處預爲言明,方免日後不便,此乃情理之至。今本大臣欽奉大皇帝諭旨,命與貴大臣商酌,況所商之事與貴國並無所損,自當會議妥酌而行。查本大臣本月十五日在預言內已論理講明此事,諒貴大臣自必未經細看。若謂特援欽差全權大臣離國已遠而來辦事,無不以己國之指示而行也。或彼國不准所立條款,與其所指示不符,或與此國之意有損礙,所不必准可也。但同治二年七月大清國、大西洋國所立和約章程,何能如此理論?豈此和約條款並非在京函定議畫押,用總理印爲據。欽差全權大臣崇在天津並未同商定議而畫押,此樣辦事並非國政全認知所立條款耳。以上情形,俱是眞憑實據,可見貴大臣所題(提)不換約,情理俱不在此類。至於文內雲,所商之事與本國並無所損,本大臣請有所謂與本大臣竟不合。
  又文內雲,貴大臣等將大皇帝飭商之件略題數語,本大臣即起身回寓,不允相商,而以此冒險言語,本大臣不以中國大皇帝之命爲重,亦不以和好爲念。查本月十五日會議,自一點鐘起至兩點鐘完,此時彼此將所奉上諭公同較閲後,貴大臣題(提)起商量更易條款。而本大臣精細詳言,既奉全權,祇能爲互換,不能商量更易事件。本大臣如此諄言,貴大臣直是不聽,所以請問貴大臣所言更易之事,當以諒其輕重也。此更易,乃在第九款也。在澳門設立官員,均與各國領事官辦理此條款,貴大臣定宜更易在澳設立中國官,有收到澳貿易航船之稅務,此乃立海關之意。本大臣聽知無不駭異,而薛大臣隨(雖)然説澳門乃大皇帝之地,應由此而行焉。貴大臣已聽之,把會意已畢與貴大臣言明,將預言不服,該和約未及互換,本大臣與貴大臣點頭而出,此乃本大臣所應行爲也。所以本大臣心中恨不過去,貴大臣文內如此差矣。
  本大臣仍有數語詳覆,貴大臣文內自謂秉授全權,換約後可允商量易約之事。既可商量於互換之後,何難稍爲變通,商量於未換之前?但此理亦與本大臣不恰。本大臣所授全權,爲定獨互換大君主與大皇帝所定立之和約,此奉命不得不遵,而不能任意辦理。本大臣另奉全權駐中國,如此秉權,必於互換之後方能商量更易等事,具奏大君主批准照行。至此時尚未屆兩年期限,想貴大臣竟説未曾到期,然定約可在兩年之內,與兩國有益,可以方便商辦,並非必守兩年後始能互換。今本大臣代國政明示直言:原滿擬貴國到期互換,既不以此爲信,本國政斷然不想將能問貴國互換理所當然。爲此,本大臣既尚未另奉本國旨詣,情願與貴大臣或别國欽差大臣互換同治二年七月和約,本大臣再題(提)十五日預言,穩定照此而行。
  爲此,照覆。

附件二: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薛煥等爲希詳閲裁酌照會籌一通融妥辦之法事致葡使照會


  照録擬給大西洋照會底
  爲照會事。
  六月初四日接准貴大臣照覆,內敘各情均已閲悉。來文雲,詳明預言勿庸再説者,其意謂須先換約,然後可商易約之事也。而本大臣等並非欲將條約大爲更易,特以約中未盡明晰,或稍有窒礙之處,須於未換約之先預爲商定,方可行永久,免致日後爭執,致有失和之事,此實一片美意也。況未換約以前,應商之事即如約內載明:所派領事官必須西國眞正職官,不得派商人充當,一面又兼貿易。今貴國天津領事即係寶順行商人,各口亦多以商人充當者,換約後何時一律設立眞正領〔事〕,亦應預爲言明。此事當於未換約以前商定,不得謂未換約以前即無可商之事也。
  至穿何等衣服一層,本大臣崇是日係穿袍掛珠,並非便衣;本大臣薛係奉命出京之大臣,應穿行裝,後掛忠孝帶兩條,乃是極貴重之服。從前大臣桂、花前在天津、上海與英、法二國大臣辦事,即是穿此衣服,不難一問便知。至於前日回拜,仍係兩國交接之禮。向來外國前來,中國彼此往拜一次,均不談公事,乃向例如此。至約定十四日在公所會晤,先已言明係是辦事,並非即以是日爲換約之期,若是換約,尚須另擇吉日,方昭慎重也。來文不雲離國已遠而辦事,無不以己國之指示而行,此理中外相同。本大臣等在津與貴大臣辦事,係奉大皇帝之命而來,自當謹遵本國指示而行,其理同也。其中如何通融之處,要在兩國執全權者之善爲商酌耳。
  來文又雲,和約條款用總理印爲據。查中國在京衙門大臣雖有幾位,而印信則一顆。至於奉命辦事,派何衙門之員,即用何衙門之印。前年立條約時,係由大臣恆辦理。恆大臣乃係總理衙門之大臣,故用本衙門之印。條約本內有恆大臣官銜爲憑,與别位國政毫無干涉也。
  來文又雲,本月十五日會議,自一點鐘至兩點鐘完,以本大臣定宜更易在澳門設立官員,有收到澳貿易航船之稅務,此乃立海關之意,聽知無不駭異。等語。查會議係十四日所雲,十五日係屬錯誤。並查第九款內載明:大清國任憑仍設立官員駐紮澳門,辦理通商貿易事務。所謂仍設立者,中國在澳門向有海關,照此次所定之約,自應仍舊設立,方與仍字相符,並非格外增添。惟此官是否祇收中國船貨之稅,亦須預先商明,方免日後彼此爭論。凡此皆是中國美意,而貴大臣以爲駭異,殊令人不解。
  總之,兩國大臣商辦事件,總要和衷往返相商,如一次不能商妥,不妨另訂日期再議。向來各國大臣與中國辦事均係如此,若於貴國亦有窒礙,不妨將窒礙情由詳細向本大臣等辯論,本大臣等奉有全權,自能酌中商定,亦斷不肯使貴國有礙,方不負兩國數百年和好之意。乃貴大臣於公所會議不過片時,所議公事祇題數語,其中細情全未詳細辨論,即負氣而走,本大臣等與各外國辦事已歷十馀年之久,從未見有如此行徑。今貴大臣既以尚未另奉本國旨詣,情願互換同治二年七月和約。查條約係同治元年七月所定,所稱二年亦屬錯誤。兹中國並無不換約之意,惟當將約中未盡事宜略爲商有頭緒,不可使日後彼此稍有損礙。希貴大臣將本大臣等五月十七日照覆及此次照會詳閲裁酌,籌一通融妥辦之法,即日見覆,早爲商定換約可也。

附件三:總理衙門爲接到兩函一切未盡事宜希妥爲商辦等事致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薛煥等夾單


  照録夾單
  正繕發間,先後接到兩函,均經讀悉。大西洋既自爲轉機,正好帆隨湘轉,尊處必能剛柔相濟,斟酌得宜。所擬照覆,操縱俱好,無論原來照會有無别意,均足制勝。其一切未盡事宜,即由二位妥爲商辦,自必合宜。承詢應否陳奏一節,鄙意渠瀕行時即由尊處入告,刻下復回,似宜仍前辦理。丹國公使到津,既經告以條約寄滬實情,自應令其回滬。如各國公使來署説項,亦即照此回答,以昭畫一。
  專覆。即頌日祉。
  (《澳門專檔》第三輯)

附件四:總理衙門爲所擬給三國覆函今早封發事夾單


  再,此次本衙門所擬給三國覆函,因係不允所請,未便再遲,是以今早即行封發。現在大西洋復回,丹國又至,如各國公使再爲呂宋説項,本衙門正可借此告以若准呂宋進京,兩國亦未必不從而效尤。此係實情實理,如能從此而止,不再饒舌,則大妙矣。
  (《澳門專檔》第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