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卷
 

908 粵海關監督為請查明澳門設官辦理通商事致兩廣總督諮文

同治元年十一月十三日(1863年1月2日)

  欽加二品頂戴·督理粵海關稅務毓,爲諮覆事。
  同治元年閏八月初八日,案准貴部堂諮開,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諮,大西洋國換定通商條約第九款內開,中國仍設立官員,駐紮澳門,辦理通商貿易事務,稽查遵守章程,其官員或旗或漢,四五品人員,其職任事權得以自由。等語。又粘鈔附片原奏以澳門設官一款飭即酌量情形,妥爲辦理。等因。所有澳門從前原設官員駐何處?現應如何設立官員?一切章程如何妥定?亟應詳細查明,分别覈辦。相應諮會查照,迅即將澳門設官駐紮辦理通商貿易事務,現應如何妥辦之處,查覆覈辦施行。計粘鈔條約一款、片奏一件。等因。准此。查本案節經先後准諮到關,當經諭飭留關委員俞聯會集各吏書等,公同酌議新舊章程,呈請覈查去後。兹據該委員等會議,開列條款,具呈前來。相應粘鈔章程,諮送覈辦。
  爲此,合諮貴部堂,請煩查照察覈,辦理施行。須至諮者。計粘鈔擬議章程一紙。
  同治元年十一月十三日

附件:擬議澳門設官辦理通商事務章程


  粘鈔擬議章程
  查澳門康熙年間原有副監督衙門,嗣改設旗員,每年請將軍衙門遴派防御兩員,一駐大關,一駐澳門總口,彈壓一切稅務。至何年改設,乾隆五十一年以前無案可稽。自五十一年澳門委員黑達色起,至道光二十九年止,俱係由將軍衙門專派旗員管理。迨澳關移設長洲,改歸大關委員兼理在案。嘉慶年間,督憲蔣派委前山同知兼管澳門稅務,會同彈壓,而稅務仍係駐關旗員專政,同知衙門薪水由澳關籌付。自道光二十九年西洋兵頭釘閉關門之後,同知薪水奏明作正開支,赴大關請領。兹西洋國和約第九款內載:西洋國君主現即諭令澳門官員實心出力,幫同防備該處,或有損害大清國各種情弊,必須時時加意籌辦,仍由大清國皇帝任憑仍設立官員駐紮澳門,辦理通商貿易事務,并稽查遵守章程。但此等官員,應係或旗或漢,四五品人員,其職任事權得以自由之處,均與法、英、美諸國領事等官駐紮香港、〔澳〕門各員辦理自己公務、懸掛本國旗號無異。等因。應否遵守章程,仍委旗員防御四品人員駐紮澳門,辦理通商貿易事務,及添委前山同知五品人員兼管稅務,會同彈壓,而符舊制之處,仰候裁酌。
  一、澳門舊制:凡華商、洋商在外洋置買洋貨,附搭澳門夾板船到澳,先行起儲西洋呞咑稅館,輸納呞咑稅餉,俟省客採買,始赴澳關驗輸關稅,運赴大關覆驗,其由大關輸稅下澳土貨,到澳門覆駐下載夾板出口。自釘閉關門後,澳關移設黃埔長洲,凡華商在外洋置買洋貨,附搭英美諸國夾板到黃埔停泊,將洋貨起儲長洲棧房,報關存記,俟省客採買,赴長洲報驗,運至大關覆驗繳餉。其由大關驗輸下長洲土貨,到長洲查驗下載黃埔英、美諸國夾板出口。迨長洲賊擾,棧鋪散歇,貨稅或由香港、或由澳門搭渡赴省十僅二三。今設官駐紮澳門,應即以舊日關房爲駐紮之所,所有通商貿易事務,應將由澳上省洋貨、由省下澳土貨,均歸大關輸稅,赴澳門稽查,以杜短報等弊。
  一、內地便船及小販商艇所載土貨及零星日用物件,澳關按舊例徵收,列冊解繳大關。道光二十一年改行新例時,經闔澳鋪民聯稟,土貨請仍按舊例報輸,經督部堂耆飭善後局覈議,准按舊例徵收在案。嗣澳關移設長洲,土貨稅餉亦照舊例徵輸,列冊觧繳大關。今設官駐紮澳門,辦理通商貿易事務,此項便船及零星小販日用土貨等稅,勢須就近徵觧。應否按舊例徵輸,抑按新例徵收之處,聽候酌奏。惟澳門自釘閉關門後,西洋並未收稅,而便船小販土貨到澳,歷不收稅。即向例赴西洋呞咑稅館抽稅之貨,業於未釘關之數年前,早經停止,改收公鈔。中國官員駐紮通商貿易,原與西洋無損,第恐奸民因設官通商,不能遂其出入自如,從中唆擺,兵頭阻擋,則通商仍屬虛文。應請照會西洋兵頭,將章程酌妥,以免臨時窒礙。
  一、澳門港汊遼闊,走漏最易,此拏彼竄,目擊亦難追獲。須設立巡船,派人輪流坐艙,實力稽查,方可杜弊。兹設官駐紮通商,尤須認眞辦理。而盤查秤驗,登填覈,均須書役人等經理。公事較舊制繁多,經費愈不能少。查澳關舊設委員一員,例派內司二名、總書一名、櫃書一名,澳關延請幫辦五名,各子口奉派巡役五名,分駐娘媽閣口一名、大馬頭口二名、南灣口一名、關閘口一名,又水手十五名,亦分派總、子各口當差。現時情形,南灣爲火船停泊之所,逐日俱有稽查。媽閣爲船只出入必經之所,稽查尤須得力。設官所駐關廠爲總彙之區,辦公人役均須常川齊集,方免貽誤。刻下開辦之際,經費無可籌措,雖從前自委員至水手止每月所支養廉、火足約在一百兩以內,此次設官駐紮通商,總期弊絶風清,辦公人役似須厚給俸薪,俾免生弊。應否籌款借給開辦,經費從儉,先行試辦三兩月,應請酌裁。
  一、華商走漏,每仗西洋商人庇護,如有查獲走私,西洋人認爲已納,不聽查辦。更有華商夥同西洋人開擺劃艇等船,專載私貨出入。歷年澳關依順從權,不加深究,遂習以爲常。今設官駐紮通商,其最損害大清國各種情弊者,惟瓊南、惠州。各小船應入江門、應赴大關者,往往潛泊澳門起卸,希冀蔑稅。西洋收其船頭銀兩,以致招集日多。兹西洋君主諭令澳門官員實心出力,幫同防備,此項損害大清國各種情弊之瓊南、惠州各船及西洋商民庇護華人走私,遇獲不聽查辦,並夥做劃艇等船,載私出入,應照會西洋兵頭如何實心出力,幫同防弊,必須時時加意籌辦之處,妥議禁止善法,確使西洋商民遵守不越,方免開辦爲難。此款最爲緊要。
  一、澳門夾板船及西洋來澳之夾板船並載來之呂宋等國夾板船應納船鈔,若遵守章程,即應撥噸(款)輸納,以符和約。
  一、各省海口皆大臣監督稅務,澳門設官駐紮,所辦通商事務與海口監督事務相同,職任事權即與監督無異。大西洋國應照監督禮接待,所辦自己公務,較各國領事官駐紮香、澳辦理自己公務略有差别。緣各國商民並無在别國漏稅及違禁幹律之事,中國商民或由無關地面,或〔由〕偏僻鄉關,裝載稅貨赴澳,希冀漏稅。或潛載禁物,希圖財利,皆幹犯紀律,及損害大清國稅餉。駐紮官員若袖視損害,則設官徒屬虛文。若事權得以自由,所有各鄉便船未經關稅貨物應如何設法就近在澳徵稅,違禁者就近在澳懲辦,應由大西洋國官員實心出力,幫同防備,時時加意籌辦,以符和約。並於四十六款所載:各口官員凡有嚴防偷漏之法,均應相度機宜,隨時便宜設法辦理。及五十二款所載:各國如有與大清國有利益之事,大西洋國亦要出力行辦各語相符。其便船及小販艇裝土貨到澳收稅後,將來該土貨下洋船出口係屬經稅,毋庸重輸,出口稅餉,並無窒礙。
  一、各鄉便船由金關河面載貨到澳,係屬偷漏,駐澳官員就近收稅,係辦自己公務,並非越俎。且土貨到澳,更有展轉運至四鄉者,是自始至終皆損害中國稅課,未便置若罔見。應如何嚴防偷漏,相度機宜,隨時便宜設法辦理及如何出力行辦之處,應由大西洋國官員實心幫同籌辦,以昭睦誼。
  (《澳門專檔》第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