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867 葡使基瑪良士為歷述從前和好並另呈條款候鑒覈准行事致總理衙門説帖
*同治元年六月初八日(1862年7月4日)
六月初八日大西洋國基瑪瑯士説帖稱:
本大臣初與全權大臣恆議事時,據雲澳門事件應復舊而行,以表負情之意,實爲便行。如上年大英、大法各國與大清彼此失好,致動幹戈,嗣因大清推誠而重修舊時議立和約,大西洋亦應一律而行。等因。
本大臣意想,一時將此事完結。切謂本國與貴國向無嫌隙,未動幹戈,不爲講和而來復修和約,毋庸盤駮交涉之舉,惟粵(澳)門舊時公幹貿易之條規難以復行。切以現在貴國與西屬各國往來交易,照比昔日,大有變通,似此各國均異於前,獨於澳門仍要照舊行事,亦勢所不可行。至二次晤面之時,恆大臣又提前事,復面雲兩款:一爲在澳設立海關,一爲在彼議定每年酌提土租若幹。等因。本大臣未免多致辯論。
查此等公幹貿易之情形,在道光二十九年七月間,澳門偶遭巨兇命案相涉所致。因該年有澳門大西洋國總督大臣,在於澳門關閘前,有受賄華人數名,手執利器,在關閘汛臨近地方,將該大臣兇殺。此時駐澳華官因之逃去,暨關閘營汛弁兵一並逸去,可顯事大罪戾之緣由。次日大西洋兵丁各到該行兇處所,華人又伏於拉搭山礮臺內,開礮轟打,西洋兵丁多人受此逞兇暗害之擊,不得不極力拒之,因而奪下礮臺,將礮臺內之人逐去。此事本大臣於恆大臣前來,未便提及,緣以既往不咎,恐重敘舊案,即見舊痕,此等橫兇不堪之事,雖知大清國無不爲之婉惜,亦難以擔此幹係。今者聞恆大臣商量以澳門各事照舊辦理,試問前澳門總督大臣如此被兇喪軀,大清國可抵償大西洋國大官之命否?但被害之前督,實係本國有大功之臣,非等閑輩也。今其人被冤而亡,其命果能補還否?而澳門之奇績端由貴重之血易而成之,豈能一刻毁去?是不能行。本大臣祇思以不提前事爲上,惟出於無奈,不得不詳細言之。今將西洋人措置澳門緣由縷陳之。
大西洋國人三百年來,於嘉靖年間,因廣東洋面香山縣等處地方海盜橫起,遊亂無忌,大西洋人代爲訪捕緝滅,甫得洋靖,前代皇帝因賜澳門入海內一帶地方。向來舟中貨物均貯澳門,與貴國人往來貿易多年,以關閘門爲界。此時並未提出有各項錢糧,亦無大西洋稅關,亦無貴國關口,又無華民住居,該處亦不准華人進澳。兩國所交易處,均在關閘之外,有中國駐兵在關閘之外,大西洋國駐兵在關閘之內,兩有界限,不容越侵。嗣大西洋國於澳門空地漸漸修築一城,其中並無貴國人民住居,亦無篷寮帳房等物。迨後西洋國人往來甚多,貿易加添,奉本國大君主准華人額數去澳。因大西洋官商需用各行手藝人等,又於定額之外又添人數,以供指使。迨彼愈來愈多,因而來澳門民人不少,貿易長大,定立錢糧,分所當然。澳門議事廳議定,照入澳之貨,按價每百取稅,以供公費之用。所以每次有貨進澳,於議事廳門首善價而沽,沽後抽稅,乃一定之例。從(後)來始有立稅關之議,嗣後立成稅關,過多時之後,廣東省城海關監督派委員來澳給發執照,俾商人於內河往來得便,並不與聞稅務,不過是爲貿易便易,將就而行。是海關監督派員來澳之舉爲一時便商起見,並無定例。憶往昔大皇帝賜澳駐紮時,並無有立海關之約。以上情形,如此而行。
及至貴國與大英初次徵戰時,各國貿易情形因之而變。新口開香港,均措置産業,開口於香港地面,亦無過稅之例,因而澳門以前所享之利一全化爲烏有。不但此利全無,而别國與他口所獲之利,一並無之。本國自覺澳內各商既無生意,勢必潰敗,不得不設法量爲變通情形,招爲貿易。先削去大西洋稅關,不及幾月,即見出澳門添一稅之關,則各生意均在香港無涯之地。所以前總督澳門啞瑪嘞再三細想經歷情形,海關委員不能委派在澳,前已將各情形詳言各大憲矣。前因貿易便宜而設委員,今又以貿易不便而停止委員,均爲體察情形而然。近日澳門難與香港比較,自有新口,去香港貨船十倍於澳。
凡民皆應取人理,必設法以保其性命。前大臣即以人理所應爲而辦之。既澳門已屬本國,則籌畫損益,斟酌便宜,料理一切,分所當然,不得阻礙。爲此事前大臣與省城前各大憲文書來往日久。迨至該大臣身被兇殺,華人又於拉塔山礮臺內理伏多人,轟開大礮,我大西洋人已逐之,可奪礮臺而守之,但未行之,惟以溫話照會各華官。該時華官不理此事,亦不究辦,並不提及海關之事,因而停止,可見省城大憲海關之事均默然不語。而每提及總督大臣兇殺之事,則爲之不悅,足證西洋人未曾越理,深明大義矣。
又本大臣前與兩廣總督葉大臣每次去文內,亦提海關之事,據葉大臣回文所稱立卡委員一節,應毋庸(原文如此)。等語。總之,可見此事難行,前已決矣。
而澳門以現在情形,所料理之事,貴國亦已允諾。從此兩國來往交易,雖仍照行,而兩國照會往來,亦絡繹不絶。各國已認澳門乃大西洋國屬轄之地,各有領事官派在該地,照各國之例而行。惟各事行之已久,未便更易,恐致聚訟以起外疑,不可不免。
查澳門現在光景, 不但於本國有便,即於各門貿易,獲利於中國者亦有多宜,於貴國更有益處。如值貴國與他國有徵戰之時,而澳門既係大西洋國自主之地,與各國開口之港口相通交易。身在局外,不但可以自保,而與貴國爭訟之國,與本國向爲與國,不用强之,而至以爲其民有安知之處,聚貨之區,養病之室。不然該國必往他方而處之。若江左之圌山,然即如上年徵戰之時,足以爲證。如前兩廣總督葉交戰之時,來文亦指粵(澳)內以爲在省城,他國不戰之國可搬往該處。不但他國在城在者移居粵(澳)地,亦有不少華民自帶家業,來粵(澳)安身。本大臣爲貴國順情合理,准葉總督來文亦每稱譽。
又查嘉慶年間,廣東有長保仔大盜船擾亂洋面,何等效勞。大清雖知大西洋辛勞費餉,究未得償錫補報。嗣又有大英與大清徵戰,大西洋人亦可與其合同協力勒索,補償前此費用,但本大臣非第無此意,並無左袒之念,雖知西國事務而不擬其成敗。
本大臣今將本國與貴國前此篤念和好交誼,已詳細縷述。現本國大君主特派本大臣爲全權大臣,願與大清國堅成兩國向幸和好之友誼,並立定爲兩國互相益之章程,亦非爲辯論前所完結之事。本大臣前將各情形講明於全權恆大臣,恆大臣聰明練達,想似應承,又言不能自主,必盡其分,復以條款二條爲此本。
爲臣復將前各情形細述,另呈條款,候恭親王暨統理各大臣鑒覈准行,是所深企並候大皇帝所有恩准與各國利益。大西洋國與貴國友愛,舊誼有年,更應越沾矣。
(《澳門專檔》第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