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卷
 

821 兩廣總督徐廣縉等奏報遵旨覆奏蔣文慶條陳夷務摺

道光三十年十月二十四日(1850年11月27日)

  兩廣總督臣徐廣縉、廣東巡撫臣葉名琛跪奏,爲遵旨覆奏事。
  竊臣等承准軍機大臣字寄,道光三十年七月初一日奉上諭:安徽布政使蔣文慶奏,夷務仍宜修備。等語。海疆防範,不容稍疎。如該藩司所奏,無事之時,沿海各營將備兵,於海洋必親習風濤,於礮火必親習點放,於船隻、器械、火藥必力求堅緻精利,日日訓練講求,而其最要,尤在沿海各郡守牧令平時與紳民講求聯絡,力行團練之法。並稱各省巡道似可仿照臺灣定制,凡海疆道府皆得與聞兵事,以期緩急易於措手。等語。著各該督撫按照該藩司原奏,各就地方情形,悉心偵察,認眞籌辦,總期海防嚴密,民氣奮興,無事則相安,有事則〔相〕衛,先聲可奪,衆志成城,方爲克盡職守,其各該省如何酌覈妥辦,並道府與聞兵事果否可行之處,著一並籌議具奏。原片均鈔給閲看。將此各諭令知之。欽此。
  臣等竊思,馭夷之道,其因應也無方,其操縱也有主,要總不外於固民心。衛民之方,原在於强兵力,而順民之情,尤在於肅吏治。上下之志同,彼此之理得。既未有不知安內而知捍外者,亦未有不能處常而能御變者。查廣東水師一提四鎮,於洋面則分爲三路:提督駐紥虎門爲中路,陽江、瓊州兩鎮爲西路,碣石、南澳兩鎮爲東路,所屬各協營亦即附近分駐其間。舉凡諸夷聚處以及夷船出入停泊皆在中路,且距省城爲最近,故爲扼要之所。碣石、南澳直達閩浙,亦爲往來必經之路。惟陽江、瓊州兩處,多係越南、暹羅諸國商販所通,而、咪、咈等國夷船到此者較少。其洋面情形,原在各營將備弁兵時加偵探,互相梭巡,風濤耐於慣習,礮火熟於點放,船隻長於駕馭,器械火藥在在極於精良。訓練講求,本營伍當盡之職,皆循分應辦之事。有事賴以防夷,無事正可期於捕盜,仍由臣等分别勸懲,自當漸收得人之效。
  至於省城,爲華夷雜處之地,全在控馭得宜,使無可藉口,亦在聲色不動,使之無從生心。此外如番禺之黃埔、東莞之虎門、香山之澳門、新安之香港,各該地方官果能深知大體,廉隅自飭,又能實心任事,該夷不獨覻侮之心,並且有悅服之意。臣等早有所聞,明察暗詗,亦復如是。即上年,夷復有進城之請,未及一月,城廂內外聚有十萬之衆,其附近各縣鄉村亦無不勃興義憤,切齒同仇,是團練具有成規,歷久可循。正所謂無事則相安,有事則相衛也。查福建臺灣道遠隔重洋,距省甚遠,遇有緩急,實恐鞭長莫及,是以定制與各省巡道迥不相同。至於廣東州縣,凡值下鄉辦案,無論緝兇捕盜,皆須請兵而行,營中習以爲常,隨時皆可立應,並非僅止道府與聞兵事。若關涉夷務重大,一切籌調機宜本非道府得以擅專,且逼近省垣,自應仍由臣等相時行事,又非可先諉之於道府牧令經司其事。總之,辦理夷務本非共有轍跡可按,因時因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先守一定不易之見,常求隨在可恃之圖,庶先聲可奪,而後患自彌矣。
  所有遵旨覆奏緣由,謹合詞恭摺具奏,伏祈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硃批:知道了。欽此。
  十月二十四日
  (軍機處録副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