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卷
 

786 兩廣總督耆英等奏覆體察澳夷實在情形摺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初二日(1844年8月25日)

  兩廣總督臣耆英、廣東巡撫臣程矞採跪奏,爲體察澳夷實在情形,恭摺覆奏,仰祈聖鑒事。
  竊照意大里亞國通商章程,前經臣等條議具奏,嗣奉部議,又經臣耆英據實覆陳,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初四日承准軍機大臣字寄,正月二十六日奉上諭:穆彰阿等奏遵旨再議意大里亞國通商章程一摺,朕詳加披閲,所有三巴門內免領牌照,聽憑建造一節,既據該督切實聲明,准其照議辦理。惟該督等前奏,不得於三巴門外擅有建造,現據該夷面與要約,當不敢遽有反覆。惟事涉外夷,必須籌及久遠,設使異時該夷以三巴門內無可立足,又於三巴門外妄肆干求,該督等如何防範遏絶,正宜遠慮預籌。著耆英接奉此旨,函商廣東督撫,體察夷情,熟籌事勢,會同妥議具奏,總須確有把握,毋爲將就目前之計,方不負委任也。馀均照議辦理。穆彰阿等原摺,鈔給閲看。將此諭令知之。欽此。遵旨寄信前來。臣耆英當即恭録諭旨,諮會前督臣祁、臣程矞採。正在轉飭詳查,悉心覈辦間,臣耆英旋即調任來粵,因籌辦咪唎夷務,駐澳兩旬,就近察看形勢,訪探夷情。
  緣澳門僻處海隅,民夷雜處。關閘以內、三巴門以外,多係民莊,計有天成、龍田、龍環、望廈、石墻、新橋、蒲魚、沙岡等八村,共居民八百一十九戶,田廬墳墓鱗次櫛比。其夷人所建礮臺名東望洋,係踞山臨海,並不佔礙民基。三巴門以內雖盡係夷樓,西洋聚族而處,而其間如蘆石塘、賦梅里、沙梨頭等二十一處,俱有民房交錯其中,共計四百六十六戶,均係世守祖業,並不輸納夷租,相傳三百馀年,由來已久。計現在澳內夷人男女約四千馀口,而十九年所查民戶人丁,共四千九百二十八口,故澳門乃民夷錯雜之區,非徒夷人托足之地也。若謂三巴門外盡屬民界,則夷人何以建有礮臺?若謂三巴門內盡屬夷界,則民人何以置有祖産?蓋緣西洋僦居濠鏡,始自前明。其初防製疏闊,界址未分,我朝稽察稍嚴,而事閲多年,亦復因而未改。今議明以及(衍字)三巴門爲界,已於錯處之中,示區分之意。其三巴門外之礮臺無庸移建,三巴門內之民居亦不搬遷,仍復各循其舊,俾中外兩得其平。
  至澳內尺寸之地,非屬之民,即屬之夷,夷不得越界而侵民基,亦猶民不越界而奪夷産。澳民丁口之數較夷爲多,其勢足與相製。而夷人專恃貿易,無田可耕,日用所需,仰給內地,一經罷市,則不免倒懸之危,斷不敢强佔民田,致觸衆怒。況夷樓高大華美,原爲出賃收租。番商之在澳寄居者,夷什居七八。現因香港粗建巢穴,均已赴彼寄居,其所屬之港腳等,亦隨之而往,澳中房屋近來多有空閒,澳夷失其祖息之利,方慮倒壞無力修復,似不致因無可立足,又於三巴門妄肆干求。即如三巴門外之關閘,前經夷蹂躪,均形坍壞,兹經地方官勸諭居民,捐貲修復,澳夷毫無異説。其上年應交地租銀五百兩,已按數完繳,並無延欠。
  臣等竊以澳夷與咭唎、咪唎、咈囒哂各國情勢不同,各國去來無定,故控製較難。澳夷久住中華,故羈縻尚易,但必須有以聯屬其心,方可隨時駕馭,遇事防閒,俾令就我範圍,不致别生枝節。
  所有臣等體察澳夷實在情形,公同悉心熟籌妥議緣由,理合恭摺縷陳,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奉硃批:另有旨。欽此。
  七月初二日
  (軍機處録副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