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爭鳴篇
 

澳門社團發展初探

劉健豪

  澳門社團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的,而它們在每一個時期都有各自特色和功能。現時已運作中的大部分社團都成立於前殖民時期,澳門回歸以後,基於「一國兩制,澳人治澳」政策在澳門的實施,現存社團必會受到澳門人當家作主的新思維和新理念的衝擊,因此,有必要對社團的存在作重新的分析和定位,使社團在新紀元中更好地發揮其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
  對於澳門各社團的分類,可基於不同的劃分標準來進行,而本文則參考採用了黃漢強先生和吳志良先生主編的《澳門總覽》一書中對社團的分法,這種分法是基於有關社團是否享有選舉權而作出的,分為兩大類:1)享有選舉權的民間社團;2)其他民間社團。兩者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已在政府註冊並向行政暨公職局(前行政暨公職司)進行了選民登記,享有參加立法會、咨詢會、市政議會的間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並分別以僱主利益、勞工利益、專業利益、慈善利益、文化利益、教育利益及體育利益的形式存在;而後者則只在政府註冊但並沒有向行政暨公職局進行選民登記,但同樣也包括以工商、勞工、專業、教育、聯誼或慈善的服務為目的的各類社團。
  從政府有關機構提供的資料顯示,澳門在回歸前十多年時間內社團發展在數量上的增長很快,在只有20多平方公里和40多萬人口的小城裡,截至回歸前在行政當局登記的社團已超過1500個,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究其原因何在?這相信是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1974年葡國革命勝利後,政治形勢的發展已由過往的專制制度逐漸步向民主法制,當時的澳門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區亦受到這種轉變的影響。1976年澳葡政府頒佈了「自由集會結社法」,使社群很容易地成為合法的團體,這為往後的社團的發展打下了基礎;2)人口在近20多年期間增加了近一倍,社會結構加快變更,特別是鄰近地區的潮汕及福建居民移居到澳的人數增長幅度較大,因而使同鄉會之類的社團不斷增加和擴大;3)由於祖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一方面促使了內地高等院校大量向港澳地區的學生招生,同時本地區的高等教育在近十多年期間發展迅速,使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再加上往台灣地區及歐美各國留學回澳的人數的增加,從而促使整體文化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現時中學畢業後繼續升學已成為一種趨勢,而這些學業有成的人士,為專業團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4)回歸前澳葡政府大量增加資助各類社團的經費,特別是與葡國文化有關的活動範疇,這是因為澳葡政府希望在權力仍然許可的情況下,在澳門建立一個「大慈善家」的形象,同時也可透過建立或強大某些團體的勢力為自己舖設後路;5)各方利益群體都希望能籍著回歸的機遇,取得有利位置及增強其影響力,因此急於籌建社團或擴大規模,以便本身之群體或族群能在回歸後擴大在其在社會上及政治上的影響力;6)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環境急速變化,特別是金融風暴的負面影響,使很多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缺陷都暴露無遺,加速了經濟結構的重整,因此不斷有新的、以代表不同利益的群體組成團體;在參政方面,回歸前後各有意參政的組織都作好準備,以便特區成立後有所作為,因而促使了大批以經濟學者、專業人士或商界人士參與的社會團體。
  澳門社團在近十多年發展迅速,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將來會是怎樣呢?在下定論之前,讓我們先用市場學的觀點來分析一下團體的基本發展模式。熟悉經濟的人都會知道,市場學中有「產品的生命周期」(The Product Life Cycle)這一概念,它描述了每一種產品在各必經階段中所處的狀態和環境,主要分為引入、成長、成熟、飽和以及衰落這五個階段,作為行銷者應在各特定期間作出相應的銷售策略。把這一理論套用在社團發展過程中來看,似乎有其相似之處,每一社團都可能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這五個階段,問題是如何將這一生命周期,特別是使成熟及飽和期不斷地延長,這就需要一如產品一樣,要不斷地加入新的元素和內涵使其延續生命及大放異彩,正如索尼公司(Sony)所生產的可提攜性音響(Walkman)在進入飽和階段而導致銷售數量不斷下降時,該公司已透過技術及包裝的改良推出了新的替代產品(Discman)。雖然社團的生命周期並沒有產品般變化得如此快速,但若在新時期或改朝換代的突變階段,社團組織仍默守成規或不思進取的話,將來一定會在新時代的潮流中逐漸被淘汰,不能再擔任服務社群、監督政府甚至是參政議政的功能。
  回歸後團體存在的價值和發展,必須要重新「定位」,換言之,對於很多社團來講,是時候需要加入新的元素和新的概念。而首要任務應是檢視自身團體當初建立的目標和宗旨,看看是否仍能配合新時期的社會環境和需要,否則必須先修訂其目標和策略。就以上述簡單分類的兩類社團來講,不具有選舉權的大部份民間社團是以向社會及大眾提供各種相關的服務為社團成立的宗旨,而擁有選舉權並代表某種利益界別的社團則在強調提供服務的同時,會積極地透過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以及其他渠道參政議政,在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澳門一向沒有政黨政治所存在的一種社團特色,但是社團的這一作用在回歸前及回歸後已有了明顯的改變,特別是一些傳統的社團,過往由於是殖民統治,傳統社團在維護祖國利益、團結民眾以及抗衡殖民統治者不合理管治過程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回歸之後社團的發展已從一個殖民政權管治的空間轉移到一個特區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管治空間中,他們一向作為反殖民主義和反岐視的角色已不復存在,特區政府是澳門人自己的政府,那麼傳統社團的「反對角色」應如何處理?如何認識社團與特區政府的關係?西方國家搞民主,以多黨派共存來達到互相制約、推動社會的公平等目標,雖然西方的一套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國情,但結合實際,取其所長,棄其所短的做法,在中國經濟開放改革過程中已有先例。事實上傳統社團過去曾以反對的聲音推動了澳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時同樣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達到推動澳門發展的目標。一如上述提及的產品周期理論一樣,或許「政黨參政議政」是新發展階段中社團可考慮加入的一項新元素,透過新元素所帶來的動力,可以從不同的渠道和形式更有效地達至參政論政、監督政府、推動澳門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