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社團重新定位參與社會動員
教育工作者黎義明
(二零零零年八月)
前言
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半載,社會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際,接到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來函,得悉不少社團正致力於自身的重新定位,該中心為此準備出版專題文集,廣泛地反映各方觀點。社團重新定位,為的是要面對社會新形勢。本文嘗試從社會時事出發指出當前的社會失調現象;通過回顧往事結合現況,指出過去的社會封閉引來當前的社會報應,並引述傳媒所言,「民怨逐漸匯聚,後果可能不堪設想」。最後提出,澳門社會將繼續走向多元開放,社團重新定位要領悟開放社會的本質,參與社會動員,促進社會發展。
社會失調 發人深省
今年五月至七月初,失業工人為反對輸入外勞共發起了四次示威遊行,先後組成了工人權益互助會和失業工人自救會。由失業工人自救會發起的第四次遊行受到警方鎮壓,定性為「暴亂雛型」。這四次示威遊行,引爆了存在已久的社會危機訊號彈,帶來工人階級社團的分化,也折射出「在中國出生及以中國為前居地」的澳門居住人口不斷增多的社會現實。①
七月中旬,山頂醫院一宗涉嫌職工非禮女病人的風化案以及因此引起的涉嫌執法人員在醫院內濫用私刑的事件,迅即演化成權益保障的訴求和行動。澳門公立醫院醫生協會、澳門護理人員協進會、澳門公職診療技術員協會和澳門醫務助理人員協進會聯合發表「嚴正聲明」要求保安局局長作出「嚴謹調查」。②澳門中葡護士會主席則向記者表示:「許多報導對醫院職工不公平!」③這場「山頂風波」顯露出公立醫療系統內有眾多的協會可各自或聯手保障本身的權益,也反映出公立醫療系統內存有鬱結。
「山頂風波」鬱結待解。「暴亂雛型」引人深思。失業工人第一次遊行示威之後,有報章標題「警疑有人煽風點火」,「工人被懷疑有外界煽動」④;第三次示威遊行及工人在政府總部大樓外絕食三天求見特首不果的當晚深夜,工人權益互助會發表聲明說:「在紅色暴雨訊號和傾盆大雨下,數百名失業工友冒雨進行了要求取消外勞的大遊行及進行三天絕食,要求取得與特首見面的機會,要求取得行政長官關於解決失業問題和取消外勞的承諾,……特首大人有時間不斷會見各社團,亦不斷地參加各大社團聚會歡宴,卻不願接見我們這一群……在政府口頭表示加緊管制外勞聲中,擁有大量外勞額,並跟高官熟悉的大商人,陸續獲得外勞額續期……幾天來,我們已經觔疲力儘,今晚,我們感到無能為力。在此,我們請求全澳失業工友原諒,我們實在太累了……」⑤;第四次示威遊行由新組成的失業工人自救會發起。他們「鑑於在三次的遊行,未達他們的理想」,今次遊行「只是表達訴求,並不是要發起暴動」。⑥遊行隊伍接近新馬路時,因路線的堅持形成兩個小時的對峙後,竹桿、石塊擲向警方換來八枚催淚彈,在煙幕中多人被捕。「暴亂雛型」是澳門社會1966年之後三十多年未見的景象。事後,有報章標題「專業人士:失業工人勿被利用」,「廠商:不排除有人搞事」。⑦有專欄作者指-「有人為明年立法會選舉造勢」。⑧
一篇「特譯」指出葡文傳媒獲特首及其助手接見後,葡文句號報發出消息稱:「顯然何厚鏵非常清楚示威遊行的背後……我們也承諾了不將這些內容公開。」可是句號報卻於同一天發表另一篇報導,以「有人認為」,「另有人指出」方式指領導第四次示威遊行者是「受一個與賭場有關的人物操縱,此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與政府磋商賭約問題上進行周旋。「此外,又認為」從黑社會到台灣的政治勢力,給人的感覺是草木皆兵,各方各面的各類人物都有可能是近期示威活動的幕後策劃者。」⑨
把目光和思維集中在「遊行的背後」和「幕後策劃者」,缺少對失業工人的溝通、了解與同情,漠視已存在多年的階層階級利益矛盾,實非社會之福。《澳門基本法》保障澳門居民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第27條)。在澳門,不同階級,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士評論社會事件有不同的觀點,份屬正常。所以,傳媒也出現如下標題:「遊行示威有心人策劃?學者稱是步向民主過程」⑩。
「暴亂雛型」和「山頂風波」是社會變遷的社會失調現象。當前澳門社會的失調現象並不只此。例如:五月底澳門大學中文學院一群教授講師聯署公開信揭露的風風雨雨現象;(11)七月下旬,警務人員協會會長透露本澳童黨式罪案,今年頭五個月比去年全年更多的童黨罪案飆升現象(12)及多宗涉嫌縱火燒車、燒屋現象。還有互聯網CTM 網絡論壇時事討論區上沸沸揚揚的討論。今天的社會失調由社會變遷而起過去的社會封閉帶來今天的社會報應。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一九六六年「12.3」事件後,以利益團體為主導的民間傳統愛國社團擔當了澳門華人居民與澳葡統治者之間的中介角色。在政治、社會、經濟、民生等因素下,這個中介角色日趨強大。「12.3」後的一段很長日子,香港的新聞報章和評論時事的刊物,除大公、文匯一類立場相同的報刊外,其餘都因立場觀點有異於本澳傳統愛國社團而被指為「反動」和「造謠」報刊,一律不準在澳門市面擺賣,社會於是走向封閉。傳統愛國社團面對澳葡統治者,要取得利益,要分享權力,要維護華人居民尊嚴必須內部團結。因此,社團內不容異見,不許「出位」,要排資論輩,家長制、一言堂由是而生。傳統愛國社團這個中介角色的強大就與社會封閉成正比地發展。
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前,名流政策(澳門)研究所總幹事撰文認同「傳統愛國社團不斷壯大,……結果是澳門社會越趨單一化」。並指出:「時至今日,雖然澳門的各類團體林立,數目眾多,但在社會中起絕對性的主流作用的,仍然是傳統的親北京社團。」(13)
澳門特區成立後,按《澳門基本法》規定,主要官員已由中國籍的澳門居民擔任,何須傳統愛國社團維護華人居民的權益和尊嚴?過往澳葡政府加社團的所謂「二元政治」或稱「合謀政治」模式,是否要延續下去?七月十九日華僑報發表《澳門推行改革舉步維艱》就毫不留情批評立法會的利益界別代表由傳統社團高層壟斷,幕後「分凳仔」的落後狀態,直指「大社團領袖不應再以控制思想來壟斷話事權。」
針對社會輿論的要求改革,行政長官向傳媒說:「澳門現時尚欠必備的條件,尤其是欠缺民智成熟的條件」,「因為(一旦改革)就會郁動到既得利益者,郁動到建制內的人,亦觸動習慣性的問題。……其引起的社會震盪比現在失業工人示威行動更大。」(14)
行政長官作出上述公開講話後,有三個訊息值得注意:1.一位由傳統愛國社團支持的間選議員七月六日在立法會發言說:「澳門人長期生活在不公平制度下,生活質素日降,要求政府從社會利益出發以民生為依歸,反對壟斷和寡頭壟斷,維護市場競爭。」(15);2.一位對本澳石油市場了如指掌,長期孤軍作戰要打破本澳石油市場寡頭壟斷局面的一位市民,七月廿四日在華僑報發表文章直指「政府說推動競爭是空話」,並以事實直斥某司級官員近日向新聞界發表的談話是「明顯地在誤導公眾,偏護石油商。」;3.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於七月廿九日舉行記者會,宣佈停辦失業援助新個案,指出澳門回歸後,前澳葡政府的經濟勞工政策失當的遺害進一步顯現出來,失業情況愈趨惡化。因此要求特區政府檢討過去政策上的失誤,認真落實《就業政策和勞工權利綱要法》又要求特區政府要有一個確實的時間和數字,未來半年內應削減八千至九千的外勞額。(16)
在階層階級利益矛盾下,原來傳統愛國社團集結的力量將會走向分化。行政長官難免要面對愛國力量中「掌背是肉掌心也是肉」,改革難不改革也難的局面。在公共行政方面回歸前社會輿論普遍要求改革公共行政,精簡編制。行政長官宣稱未具改革條件後,也有四則訊息值得注意:1.有傳媒大字標題指回歸後不少政府部門人員「有入無出」。(17);2.官場上,在「內舉不避親」的庇護下,不依法和違紀任用親人的事傳聞不絕,最近就有一宗被調查後,案情足以革職者,也獲得司級官員將案件歸檔了事。(18);3.七月三十日,有網民在網上對廉政專員說:「那些舉報了上司的人現在日子都很難過,有的甚至會被迫走,你知道嗎?如果政府還未下定決心,那就請你不要再做『騷』了,不要使老實舉報的人受更大傷害了。」另一網民說:「完全無視公共行政中的各項制約,法治觀念淡薄,人情駕馭公正,美其名曰強化上下的合作關係,實質是背棄法治、出賣人情,強化官官相衛文化。」;4.七月三十日澳門日報發表特稿《政府宜推行改革嗎?》結論認為「改革必然觸動利益、招人非議。但本澳是否就因此而被動,摒棄改革思維?看來,澳門社會環境思變的還是大多數,如果不及時疏導,民怨逐漸匯聚,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社團重新定位 參與社會動員
《澳門基本法》賦予行政長官很大的權力,特區政府可以行政主導。但沒有人能阻擋澳門社會走向多元開放。
社會學家所指開放社會的特徵澳門社會基本具備。例如:自發性組成的社團眾多可以公開表示意見社會中形成了壓力團體影響社會決策;社會需要隨時直接反映,反映也能影響決策社會出現價值多元化以及開放的社會流動。研究澳門華人政治文化的學者們,一九九三年指出「澳門華人社會已基本具備多元文化社會所必需的條件。」(19)
據不完全的統計,澳門現時已註冊的大小社團超過一千七百多個。截至一九九九年,已辦理選民登記參加立法會間接選舉議席的社團也有二百七十六個。「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並不能抽離一個價值體系來作為整個社會的絕對標準否則社會將走向解體。相對於解體的社會就是動員的社會。只有在動員的情況下社會才可能有所建設。動員社會的先決條件是要有開放的狀態。在多元價值社會的發展中,多元因子互動之間衝突在所難免,若能在多元因子互動中取得一個動態平衡,這樣便會促進社會發展。」(20)
澳門在「一國兩制」下,社會繼續走向多元開放不可逆轉;澳門居民呼喚公開、公平、公正、民主和廉潔,呼聲不會停息。澳門社團重新定位應參與監督政府施政,確保社會處於開放狀態。參與立法會間選議席選舉的社團,不應再「甘被大社團領袖控制思想壟斷話事權」。具宗教或教會背景的社團在繼續提供各階層的社會服務的同時,應該繼續傳播愛的訊息和社會公義意識。土生葡人社群有《中葡聯合聲明》和《澳門基本法》保障本身權益,他們的社團應主動為多元開放社會謀求多元因子的良性互動。多個公務人員團體在保障本身權益時應想到社會責任和全澳居民的感受。分屬勞工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社團代表還是要通過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加強有透明度的、理性的溝通。
澳門社團重新定位,要領悟開放社會的本質,參與社會動員,促進社會發展。
①澳門統計暨普查司1991年人口普查顯示「在中國出生及以中國為前居地」的澳門居住人口總數是168,917人,《1996 中期人口統計總体結果》顯示已增至229,720人增幅36%預計2001年人口普查,將有更大增幅。
②《市民日報》19.07.2000。
③《華僑報》19.07.2000。
④《市民日報》09.05.2000。
⑤《正報》2106.2000。
⑥《華僑報》30.06.2000。
⑦《澳門日報》04.07.2000。
⑧《新華澳報》04.07.2000。
⑨《市民日報》11.07.2000。
⑩《市民日報》04.07.2000。
(11)《澳門日報》30.05.2000。
(12)《大眾報》25.07.2000。
(13)《澳門政策研究》名流政策(澳門)研究所,1999年第4期頁24。
(14)《華僑報》04.07.2000。
(15)《華僑報》07.07.2000。
(16)綜合本澳各中文報章7月30日報導。
(17)《華僑報》01.082000。
(18)《澳門日報》29.07.2000。
(19)余振、劉伯龍、吳德榮著《澳門華人政治文化》澳門基金會1993,頁81。
(20)本文作者1988年2月參與討論澳門知識分子與新興社團的講話節錄。載於教區青年牧民中心《活流季刊》1988年春季號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