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路氹兩島近年蓬勃發展
陳樹榮
澳門地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三地組成。
氹仔島在澳門半島以南約二點五公里,現有面積不足七平方公里,原由三個小島組成,後來經過冲積,在百年前形成大氹和小氹兩島,其間爲一冲積坦地,再經多年塡海而成爲今日的形貌。前幾年在氹仔島南端吹沙塡海,建成了伸向海中的機場跑道區。
路環島比氹仔島稍大,面積逾八平方公里,距澳門半島約五點六公里。西南部的叠石山,海拔一百七十一米,爲澳門地區的最高點。東端的大擔角,沿岸水深四點五米,爲規劃中的澳門深水港新址。東南岸面對大洋,海岬與沙灘相間,風景優美。黑沙和竹灣是天然海浴場,澳門的旅遊勝地。
氹仔島古稱潭仔、雞頸、龍環、龍頭環。路環古稱九澳山、鹽灶灣、過路環。葡人分別於一八五一年及一八六四年之後,逐步佔據氹仔和路環,但仍不能改變兩地向爲中國領土的史實。
近年來,路環多處考古發掘,從出土文物探知,路環遠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已有中國先民居停。南宋後期,路環、氹仔、澳門半島以及大小橫琴島等地形成的十字門古航道,曾經是南宋軍民與元兵苦戰的古戰場。戰後有人留下,在澳門地區居住。大約由宋朝紹興年間起,路環島已有產鹽的鹽場,至十八世紀中葉以前,路環島仍以產鹽爲主要的生產之一,故路環古有鹽灶灣的地名。
淸初,淸廷推行海禁,東南沿海實行遷界,以防台灣鄭成功,氹仔、路環兩島也被列入遷界之中。大約從一六六二年起,居民開始內徙五十里,對兩島民生損害甚大。七年後始復界,流弊影響所及,其後二百多年間,成爲海盜盤據之地,居民身份較爲複雜,形成一個由農民、漁民、海寇、劇盜、土匪和三合會成員混合的社會。二十世紀初,澳門曾成爲世界知名的國際軍火走私販運中心,十年間走私入內地的槍械達五十萬枝以上,均以路氹爲基地。一九零八年發生的著名的“二辰丸”號軍火走私案,這一艘日本船就灣泊在路環海面。
自淸初復界之後,路、氹兩島經乾隆、嘉慶兩朝的免稅優惠,得以逐步休養生息。至淸道光、咸豐年漸漸踏入較繁盛時期,迄本世紀成爲較興旺的漁港。
最近三十年內,路氹與澳門半島交通發展,三地連成一起。氹仔島有兩座大橋通往澳門半島,有一條連貫公路與路環島相聯。澳門大學、澳門國際機場、賽馬場、運動場在氹仔島,近年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路環島上有新石器時期人類生活發掘地,有發電廠、水泥廠、貨櫃碼頭、大酒店、高爾夫球場、植物自然保護區及多座古廟,成爲澳門著名的名勝區。
路氹之間的一大片海灣,計劃塡海爲佔地六百公頃的“路氹城”。興建中的廣珠鐵路、高速公路將延伸到那裡,將動工的澳珠大橋也以那裡爲一端,跨過大橋與珠海市橫琴島相通。可以預見,路氹兩地在下世紀初,會越來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