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褪”

語文信箱主持人:
  月前,香港一位文化界人士應邀來澳作朗誦講座,並即場派發了一份糾正錯讀的資料。這份糾正錯讀的資料共十頁。其中有些字的“正讀”與我們平時的讀音不同。例如“褪色”的“褪”,我們一般都讀如“退”。我曾查過《中華新字典》,“褪色”的“褪”,也的確注“退”音。為甚麼這位香港講者發的資料卻說這是錯讀,要讀如“吞”的“去聲”。究意這個“褪色”的“褪”應讀如“吞”的去聲,還是讀如字典所注的“退”音?
  忠實讀者 李雅虹

李雅虹讀友:
  謝謝你的來信及信中的正音賓料。關於“褪色”的“褪”的讀音問題,值得一談,因為這類讀音很有普遍性。
  “褪”字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如漢代張劭的《玉指環》便有句云:“初拈春筍雙穿滑,微褪紅痕淺印多。”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甚至遲至宋代的《廣韻》也沒有收錄這個“褪”字。
  最早收錄“褪”字的辭書,是元代的《古今韻會舉要》。當時的讀音是“土困切”,“吞”的去聲。
  此後,清代的《康熙字典》、民初的《中華大字典》、四十年代黃錫凌的《粵音韻彙》、六十年代喬硯農的《中文字典》等常用辭書,亦均注一音,即“吞”的去聲。
  這個讀音,在粵語中經常可以聽到,如:“行路打倒褪。”(“倒”讀如“到”)又如:“褪番筆數俾佢喇”。其中的“褪”字都讀如吞的去聲。
  而“褪色”的“褪”,在古辭書中也的確是注如吞的去聲。
  然而,到了七八十年代,有多種辭書已將“褪色”的“褪”,注讀為“退”音。如中華書局的《中華新字典》、李卓敏的《李氏中文字典》、饒秉才的《廣州音字典》、周無忌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以及最新出版的《漢語大字典》均是如此。
  由此可見,“褪色”的“褪”字,由原來古讀的“吞的去聲”已變成了今讀的“退”音,因為這是當代絕大多數人的讀音,而且得到多部辭書的肯定,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再執着那越來越少人讀的古音了!
  以上答覆,謹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