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蔃”字的粵讀
語文信箱主持人
我偶然翻閱古籍,看見一個“蔃”字,從沒見過,請問這個字有甚麼意思?
每煩人
每煩人讀友:
關於“蔃”的音義,試簡答如下:
“蔃”字不見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而首見於中國的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玉篇》成書於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公元五四三年),編者是顧野王,字希馮。《玉篇》云:“蔃:渠兩切,儉年人食其根。”意謂“蔃”是一種植物,其根可食;其音則讀如“強”的上聲。
宋代王洙、司馬光等人奉詔纂修的《類篇》,注釋稍為詳細,但讀音卻不同:“蔃,渠良切,音強;蔃,百合也。”
宋代丁度等人奉詔欽定的《集韻》,其注音異於《類篇》而與《玉篇》同:“蔃,巨兩切,強上聲;草名。”
綜上所述,可見“蔃”的本義是草名,讀音有二:一是“強”的上聲,二是“強”。
爾後,《康熙字典》和《中國大字典》基本上沿襲了上述的讀音和釋義。
至於粵方言中常用的“根蔃”,其“蔃”(“強”的高上聲,意謂植物的根一字應該是假借字——假借“蔃”的字形和第一個讀音(“強”的上聲);而且,這種假借似乎已經約定俗成了。何以見得?因為李卓敏先生編著的《李氏中文字典》已在“蔃”字條下增加了一個釋義一但也取消了一個讀音,只注“強”的高上聲):蔃:①蔃,本草名,即百合。②(粵)根。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出版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周無忌、饒秉才編),也給“蔃”字注一個讀音:“強”的高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