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的“涮”

語文信箱主持人:
  您好!我在《澳門日報·食經》版中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涮應讀如“蒜”音》。文中提到“涮羊肉”的“涮”,並說:“這個‘涮’字,粵音應為‘蒜’音,若讀作‘刷’音,那是錯誤的。”但我查過《中華新字典》,它的粵音卻讀如“汕”。究竟是文章說得對還是字典說得對?此外,讀“蒜”音有何依據呢?我與多位同事討論過,沒有結果,特寫信向您求教,盼能答覆。謝謝!
  長期讀者蕭民藝

蕭民藝讀友:
  關於“涮羊肉”的“涮”字,粵音應讀如“汕”,正如你查字典所得的讀音一樣。至於將“涮”字的粵音讀如“蒜”,那是毫無依據的。
  涮字本義是洗滌。把肉片等在滾水裡放一下就取出來,也叫涮,如涮羊肉、涮鍋子等。這個字的讀音從來也沒有讀作“蒜”的。
  先看現代的粵音。據手頭十多本粵音字典的注音,涮羊肉的涮字,無一例外均注為“汕”音。此外,涮字還有兩個較僻的讀音:一讀如“喧”,與“諼”義同,指“戲以謊言欺騙”(見《李氏中文字典》二零九頁);一讀如“刷”,專指水名(見《漢語大字典》一六六四頁)。由於這兩讀音極少使用,所以一般的辭書只注一個“汕”的讀音。
  再看現代的普通話讀音。“涮”的普通話讀如Shuàn,而“蒜”的普通話卻讀如Suàn,這兩個字的韻母完全相同,但聲母卻不同。涮的聲母sh是卷舌音,蒜的聲母S卻是不卷舌的。也許該文的作者,誤把普通話中卷舌的“涮”讀成不卷舌的“蒜”;然後再將它套在廣州話上,將粵音的“涮”也誤讀為“蒜”。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回看唐宋年間的中古音,也並沒有將“涮”字讀如“蒜”的。據宋本《廣韻》去聲韻所載,“涮”字收在“諫”部,與當時的“孿”字同音;而“蒜”字則收在“換”部,與當時的“攣”、“筭”(通“算”)等字同音。
  可見,無論是現代音或中古音、普通話或廣州話,“涮羊肉”的“涮”都不能讀作“蒜”音。這個“涮”字,粵音的正確讀音應讀如“汕”。
  以上答覆,謹供參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