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應瑒”的讀音
語文信箱主持人:
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應瑒,有人讀如“應暢”,有人讀如“應陽”,也有人讀如“應蕩”。他的姓,有人讀如應該的應,也有人讀如答應的應。究竟“應瑒”的正確讀音是甚麼,盼能給以解答。
讀者 文偉
文偉讀友:
關於“應瑒”的讀音歷來有不同的讀法。究竟哪種讀法才是正確的,我們不妨探討一下。
先看看他的姓。作為姓氏的“應”,本源於地名,相傳為周武王之子應叔的封地,位於現在的河南省魯山縣東。後來,應叔的子孫便以該封地“應”作為姓。據《百家姓解釋》、《中國姓氏匯編》、《辭源》、《辭海》等書的注釋,“應”作姓氏均注一個音,讀如“鷹”,即應該的應。又據《廣韻》所載,作為姓氏的“應”,讀如“鷹”,並云:“漢有應曜……八代孫劭,集解漢書。”而應瑒則是應劭的侄兒。由此可證,應瑒,是讀如應該的應,不是讀如答應的應。
再看看他的名。“瑒”的各種不同讀法,各有所本。讀如“暢”的,主要是根據清代段玉裁所著的《說文解字注》:“裸圭謂之瑒圭,瑒讀如暢。”
讀如“陽”的,依據較多。在上古音時期,“瑒”只有一個讀音,與“陽”同,唐作藩編著的《上古音手冊》可證。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也將“瑒”字釋為“從玉,易聲”,而“易”正是“陽”的本字。《康熙字典》在“瑒”字條中有云:“《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並音陽,義同。又人名,曹丕《典論·論文》汝南應瑒德璉;又唐有申屠瑒。”引文中的“德璉”就是“應瑒”的字。在《中華大字典》中,作為“人名”的釋義,是列在“蕩”音、“陽”音之後,而釋例所引的也正是應瑒其人!可見,從上古音到中古音、近古音,作為人名的“瑒”,均讀如“陽”。
至於讀如“蕩”音的,主要是根據《中華大字典》,即既可讀“陽”,又可讀“蕩”。
綜上所述,作為人名的“應瑒”,其讀音當以“鷹陽”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