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蒭”字?

語文信箱主持人:
  我曾經看過一個“蒭”字,但翻查了喬硯農的《中文字典》,中華書局的《中華新字典》,都沒有這個字。我再翻查了新版的《辭源》,也沒有,後來,我看了一篇文章,亦說“這個‘蒭’字是字典所沒有的”。既然字典都沒有這個字,為甚麼卻又有這個字的出現呢?特來函請教,盼能賜覆。
  慧萍

慧萍讀友:
  多謝你的來信,簡覆如下。
  辭書中有沒有“蒭”字?答案是肯定的。你所翻閱的三本辭書確實沒有收錄此字;不過,三本辭書並不能代表所有的辭書。據知,許多辭書都收錄了此字。試舉數例以證。
  《玉篇》:“芻,楚俱切,茭草。說文云:刈草也。俗作蒭。”(中華書局影印版第六十七頁一
  《康熙字典》:“蒭,《六書正訛》:芻俗作蒭。”(成都古籍書店影印版申集上第十九頁)
  《中華大字典》:“蒭,芻或字。《集韻》:芻,刈草也。或從艸。”(中華書局影印版第一九零五頁)
  《辭海》:“蒭,同‘芻’。”(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一三八六頁)
  《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蒭,芻俗字。”(台灣正中書局第一五六五頁)
  《漢語大字典》:“蒭,同‘芻’。”並附錄了漢印中的“蒭”字。
  綜上所引,可以清楚地看到:“蒭”字在辭書中是碓實存在的。它的出現,最遲也不會遲於漢代。它是“芻”的“俗字”、“或字”,屬異體字的一種。它與“芻”字音義俱同,均讀如“初”,解作割草。它可以和“蕘”(音堯,斬柴)字連用,表示割草斬柴之人,也可與“議”字連用,表示“草野之人的言論”,是自謙之詞。
  最後,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雖然辭書上也有“蒭”字,但在“芻”與“蒭”兩字之中,我仍主張使用音義一樣而筆劃較簡的“芻”字,因為“蒭”字頭上的草花實在是毫無必要的“添足”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