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閴”字?

語文信箱主持人:
  我在一本港版的教科書上看到一首文天祥的《正氣歌》,詩中有兩句寫道:“陰房閴鬼火,春院閟天黑。”其中的“閴”字,我翻查了許多本字典,包括《辭源》、《辭海》、《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等均無此字。究竟此字是否印錯了?盼能早日答覆!
  羅一明

羅一明讀友:
  來信及影印的《正氣歌》均已妥收。信中所說的“閴”字,的確沒被收入《辭源》、《辭海》、《康熙字典》諸書。但信中說《中華大字典》亦無此字,則不確了。也許你只查了《中華大字典》的正篇,尚未翻到它的《補遺》部份。
  在《中華大字典·補遺》的酉集“門”部中,可以看到“閴”字及其注釋:“闃俗字。見〔正字通〕闃注。”
  可見,“閴”字原來是“闃”的俗字,在明末張自烈所編的《正字通》“闃”字條的注釋可以看到。
  知道了“閴”是“闃”的俗字後,即使翻查簡易的《中華新字典》也可以找到它的讀音和釋義。闃,讀如“隙”,意為寂靜。
  要注意“闃”字的寫法,是“門”內一個“目”、目下一個“犬”。有人寫作“門”內一個“臭”,這是錯的。
  作為教科書,編者為甚麼不用正字的“闃”呢?而要用俗體的“閴”,是編者故意在製造麻煩嗎?不!其實編者是根據文天祥原稿所寫的“閴”字去排印的。台灣出版的《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就印有文天祥草書的“閴”字。編者只做少了一件工作,就是沒有給這個“閴”字注釋,使老師和學生花費了許多考究的時間。
  作為“闃”的俗字“閴”,是否在宋代才出現?並不!據現代著名金石家羅振玉之子羅福葆所編著的《碑別字續拾》可以發現,原來早在唐代“孫君夫人宋氏墓誌”上便有此字。換言之,最遲在唐代,已使用着“閴”字。
  當然,作為當代人,我們最好還是使用正體的“闃”或簡體的“阒”,不要再使用已經被淘汰了的“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