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插”的字形
語文信箱主持人:
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因為我看見“插”字有多種不同的寫法:例如右邊最後的一豎,有人穿底寫作“插”,有人不穿底寫作“插”;又如右邊最頂的一畫,有人寫作一橫,有人寫作一撇,究竟哪一種字形才是正確的?盼覆!
翁士東
翁士東讀友:
“插”字確有許多種不同的寫法,附圖是其中的九種。
附圖一是最早的寫法。右邊的“臿”從干,從臼,中間一豎不穿底。“干”即“杵”,“臼”即舂穀物用的舂器;“臿”意謂用杵棰在臼裡舂穀物以去皮,即俗稱的“舂米”。“臿”加手旁,意為用手持杵,不斷插入臼中。故“插”的本義為“刺入”。
附圖二的字形見於梁朝顧野王編著的《玉篇》。右邊的第一畫由橫變撇,即將“干”字變成“千”。這似乎方便書寫,也比較美觀,但迷失了字源。
附圖三的字形在《玉篇》中稱為“或體”,即異體字。在台灣出版的《形音義綜合大字典》中則稱為“插”的“俗字”。
附圖四的字形是古代書法家在圖三的字形上變化而成,《五體字典》中便收有這種字形。
附圖五的字形見於王羲之的《周孝侯碑》,《康熙字典》稱之為“俗字”。
附圖六的字形是蘇軾所寫,在圖五的字形上加多了一點。
附圖七的字形是清朝智果所為,見於《淳化閣帖》中。
附圖八、九的字形均見於《康熙字典》,作為“插”的“俗字”而收錄。
目前,在港澳的報紙刊物中,最常見的是圖一、二、五的字形。究竟哪一種字形才算是正確的寫法呢?那就要看看你住在甚麼地方了。
如果你住在台灣,那麼,圖一的字形就是正確的寫法。台灣當局在一九七八年頒佈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訂正本)》,明確規定以圖一的字形作為正體,並在該字條下的“說明”中,強調指出“右上作干”,注意保存了字源。故台灣出版的《大辭書》、《形音義綜合大字典》等辭書的字頭以及中文電腦的字型,均採用圖一的字形。
如果你住在大陸,那麼,圖二的字形就是正確的寫法。一九六五年,文化部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頒佈《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以圖二的字形為規範。故內地的出版物,均採用圖二的字形。《漢字正字手冊》在“插”字條下注明右邊的“臿”,“上邊是千”。
如果你住在日本,圖五的字形就是正確的寫法。日本政府在一九八一年三月頒佈了最後議定的《日本常用漢字表》(共有一千九百四十五個日本漢字),表中的“插”字就探用王羲之書寫的圖五字形,以取方便易寫。這個字,在港澳流行的日本書刊和日本產品說明書中屢見不鮮。
如果你不住在台灣,也不住在大陸,又不住在日本,而是住在港澳,那麼,應該使用哪一個“插”字才是正確的?
由於港澳地區沒有另行頒佈一套標準漢字,所以,原則上可以悉隨尊便,各取所需。但由於港澳社會的傳統習慣,以繁體字為準;因而港澳的報紙、雜誌、機關公司,均使用流行於台灣的那套繁體字,並以此作為正體。如果使用台灣中文電腦的,更毫無疑問是圖一的字形了!
一個極普通的漢字,在同一的“漢字文化圈”中,竟然出現多種不同的“標準字”,這不是一種好現象。尤其近幾十年來所出現的一些毫無根據的簡化字,更加劇了漢字的混亂。這些現象,不利於“漢字文化圈”內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文化交流,也不利於具有幾千年輝煌歷史的漢字的延續和發展。
如何從漢字幾千年歷史的高度,從漢字電腦化的深度,從“漢字文化圈”的廣度,去正碓認識、重新規劃漢字的標準字形;我相信這是關係到漢字前途和中華民族前途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