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鋆”只有一種讀音嗎?

  星期日晚上,接到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張君的電話。他劈頭一句就問道:“平均的‘均’,下面加個‘金’(即‘鋆’),是否只能讀作‘匀’?能否讀作‘均’?”
  我聽他問得如此焦急,便隨口將我的印象告訴他:“這個字在作人名時,可以有兩種讀音:“匀”或“均”;但必須名從主人,看看主人自己讀什麼音。這就像草頭下面一個西(即茜),既可讀作‘倩’,也可讀作‘西’……”
  接着,張君告訴我,最近有一位名字中有“鋆”字的人到政府部門換證件。有關的工作人員根據黃錫凌的《粵音韻彙》,認為“鋆”字只能讀作“匀”,不能讀作“均”,便要這位換證者將他讀了幾十年的“均”音改為“匀”,並要將他的外文譯名也改譯為“匀”音。這位換證者感到十分麻煩,因為名字的讀音一改,涉及的範圍甚廣,其它一切有關的文件契約也要一一更改。換證者再三懇求有關人員,可否不要改譯他的名字。於是,有關人員便要他出示“鋆”可以讀如“均”的依據。
  放下電話筒,突然憶起月前曾有一篇文章談及這件事及這個字;於是,馬上翻查了我的剪報資料。果然,在一九九零年二月八日的《澳門日報》新園地版,有一篇題為《有邊讀邊不可取》的文章,作者在提及此事及此字之後,便寫道:
  “我聽了之後不敢怠慢,立即翻查手頭上的所有字典,結果只有《中華大字典》、《康熙字典》有這個鋆字,得出的結論是,‘鋆’只有一個讀音,就是‘匀’,不能讀‘均’……”
  看了這篇文章,我心裡不由一怔,若按作者的說法,那位換證者豈不是非要將“鋆”的“均音改譯為“匀”不可?難道我的印象也出了錯?
  這下子輪到我“不敢怠慢。立即翻查手頭上的所有字典”。幸好,翻查的結果與我的印象保持一致,那位換證者也毋需再被迫改譯外文名字了。
  為使張君放心,也為給那位換證者提供依據,謹將翻查字典所得的結果公佈於後——
  在我案頭的辭書中,共有四本的“鋆”字是注明兩讀的。
  一是前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的《李氏中文字典》。在四十頁的“鋆”字條下,一讀如“云”,金子,人名用。一讀如“軍”,人名又讀。
  二是燒秉才主編的《廣州音字典》。在四百六十二頁的“鋆”字條下,註音“云”,並指出“在人名中也讀jon”,jon讀如“均”。
  三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新字典》。在五百九十頁的“鋆”字條下,既註了“雲”音,“也註明了在人名中也讀jon”,即也讀如“均”。
  四是內地在現代漢語規範化方面最具權威性的《現代漢語詞典》。在一四三二頁的“鋆”字條下,首先註了(yon)(匀)的讀音,然後再注明,“在人名中也讀jon”,即也讀如“均”。
  根據上引的四本辭書的註音,足可以有力地證明:作為人名用字的“鋆”,無論在廣州話或普通話中都有兩種讀音,一讀如“匀”,一讀如“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