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蜃”與“蜃樓”
電視播送了由徐小明執導的粵語奇情片《海市蜃樓》。劇情以中國三十年代的新疆和上海為背景。一位年輕攝影師隨商隊經過絲綢之路,在茫無邊際的戈壁沙漠中,突然看到前方出現了五光十色的奇異景象。在這夢幻般的神秘色彩世界裡,有一位貌美絕倫的年輕少女披着一頭秀髮、騎着閃光的駿馬,由遠而近向他跑來。他迅速按下快門,將此情景拍下。回家後,他對照片愛不釋手,並產生了一個奇特而大膽的想法:再去沙漠,去尋找在海市蜃樓中出現的美麗少女。於是,一連串驚心動魄、曲折離奇、出人意表及耐人尋味的故事便由此展開……
劇情果然跌宕有致,寓意也頗為深刻。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劇中多位人物,均將“海市蜃樓”的“蜃”字誤讀為“唇”!
蜃,粵音讀如“腎臟”的“腎”,原指大蛤蜊。許慎在《說文》中釋道:“蜃,雉入海化為蜃。”這當然不可信。後來又傳說蛟龍之中有一種名叫“蜃”的,以燕子為食物,能噓氣化成樓臺城廓的景象;這些由蜃噓氣而成的樓臺便叫“蜃樓”,又叫“海市”。明代傑出的醫藥家李時珍,在他的名著《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這種傳說:
“蛟之屬有蜃。其狀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龍狀,紅鬣,腰以下鱗盡逆。食燕子。能噓氣成樓臺城廓之狀,將雨即見,名蜃樓,一曰海市。”
明代著名小說家吳承恩也在《西遊記》第五十回中提到了這種傳說:
“你知道‘龍生九種’內有一種名蜃。蜃氣放出,就如樓閣淺池。若遇大江昏迷,蜃現此勢。倘有鳥鵲飛騰,定來歇翅,那怕你上萬論千,盡被他一口吞之。”
根據這些傳說和記載,人們便把“蜃樓”和它的別名“海市”合二而一,成為我們常用的成語“海市蜃樓”,用來比喻虛無飄渺的事物或虛幻不足恃的事情。《隋唐遺事》便使用過這個成語:“張昌儀恃寵,請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樓耳,豈長久耶?”
“海市蜃樓”又作“蜃樓海市”,在《野叟曝言》第八十三回寫道:“他還在那裡做夢哩,誣我劫本,請問有何憑據?明是他架的蜃樓海市,到了三法司堂上,怕就狡賴不去了。”
誠然,由蜃噓氣而成海市蜃樓的傳說是不可信的。實際上它是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而顯示在空中或地面、海面的奇異幻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