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的粵讀

  中午,剛剛端起飯碗,電話響了。
  原來是一位文友來電。他說,今天的報紙有一篇文章,認為我們平日所說的“天台山”是錯讀,應讀如“天胎山”:究竟此說是否正確?
  我當場怔住了。不錯,國語是有“天胎山”之讀的;但粤語,無論在本澳、香港或廣州,都從未聽過“天胎山”之說。
  但我不敢肯定,便對文友說:等我查一查字典,再打電話給你啦。
  於是,我從書架上取出了黃錫凌的《粵音韻彙》和周無忌、饒秉才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一翻,兩本字典都給“台”字注了兩個音:一是“抬”,一是“移”(此音作“我”解或作姓氏用)。並沒有“胎”的讀音。
  再打開李卓敏的《李氏中文字典》,“台”字的粵音也是兩個,與前兩書一樣。在“抬”的讀音下,有一例句:“浙江省天台山。”
  又翻閱饒秉才的《廣州音字典》和中華書局的《中華新字典》,“台”的粵音都只有一個:讀如“抬”。例句中有一條是:“(天台),山名,在浙江省。”
  最後,我乾脆將書架上有粵音注釋的字典都翻了一遍,包括喬硯農的《中文字典》、余秉昭的《同音字彙》、霍寶材的《音形捷檢字典》、陳岫山的《粵語查音識字字典》、馮田獵的《粵語同音字典》等。這些字典對“台”字的粵讀都只註一個音,讀如“抬”。
  顧不上吃飯,立即將結果致電文友:根據案頭十多本粵音字典,並沒有發現“台”字有讀如“胎”的粵音;其中有些字典則清清楚楚地註明浙江省天台山的粵讀,應讀如“天抬山”!但國語中的“天台山”則讀如“天胎山”。
  文友聽後,頗為滿意;但又提出另一疑間:有人說粵語的讀音應跟國語,既然國語讀如“天胎山”,粵語豈不是也要讀如“天胎山”?
  我對這種觀點不敢苟同,因為國語與粵語是兩個不同的音系。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國語只有四個聲調,而粵語有九個聲調;粵語有入聲,而國語卻取消了入聲……在電話中,我還舉了兩個顯淺的例子:“鯨魚”在國語中讀如“京魚”,難道粵語也要讀如“京魚”?“帆船”在國語中讀如“翻船”,難道粵語也要“翻船”?
  終於解決了文友的疑團。他十分高興地說:“你講得有道理!最好能把它寫成文章;不然,在澳門的粵語世界中,很可能會出現一座‘天胎山’呢!”
  我答應了。放下話筒正想端起飯碗,電話又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