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埊”字非武則天創造
一篇題為《帝王改字造字趣聞》的文章介紹了歷代有“倉頡”癖的帝王的造字趣聞,頗具可讀性。然文中提到武則天別出心裁,造“埊”為“地”字,此語不確。
據清代學者吳任臣的考證,“埊”實非武則天所創製。早在《戰國策》及先秦道家著作《亢倉》、《鶡冠》中,已有此字出現。他把考證的結果寫入由他自己編纂的《字彙補》中:
“埊字或謂武后所製。然竇苹《唐書音義》已云見《戰國策》,又《亢倉》、《鶡冠》皆以地作埊,其為古文無疑。”
文中提及的竇苹,是宋代人,字叔野。他所撰著的《唐書音義》共四卷,專為《新唐書》中的奇字難字註音釋義。他在註釋武則天所“創製”的“新字”過程中,發現“埊”字是在《戰國策》中已有使用的古“地”字。
至於文中提到的《亢倉》,其“亢”字讀如“庚”。亢倉,名楚,故又稱亢倉楚,也有稱庚桑楚,《史記》則作亢桑子。他是道家始祖老聃的弟子,著有《亢倉子》一卷,後失傳。因唐朝崇信道教,唐人王士源雜取《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說苑》、《新序》等編成新的《亢倉子》,成為當時學子的必讀書籍。天寶年間,《亢倉子》被奉為《洞靈真經》。
《鶡冠》的“鶡”讀如“渴”。鶡冠是春秋時楚國人,隱居深山,以鶡(似雉而大、青色有毛之鳥)之羽毛為冠,故號“鶡冠”。他有道家著錄《鶡冠子》一篇,至唐已增為十六篇,現存本為宋人陸佃注本,已增至十九篇。全書以道德為本旨,兼雜刑名陰陽之說。
吳任臣據《唐書音義》、《亢倉》、《鶡冠》諸書之“埊”字,證明它是先秦已經出現的古字,並非武則天所創製。這是可信的。
此外,在南北朝時期梁朝顧野王所著的《玉篇》中,亦已收錄了“埊”字,並有注釋:“迪利切,古地字。”由此可印證“埊”字並非唐代武則天所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