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水靜河飛”及其他
有位讀者,寫了“水靜河飛”一語給我,說是從香港某報抄來的。他還說:“平日經常聽人提到這四個字,有一個講馬經的電視廣告亦有此語。究竟此語何解?”
從字面來看:“水靜”可解為水面平靜;但“河飛”呢,河能飛嗎?怎樣飛?不可解。
其實,“水靜河飛”是“水盡鵝飛”之誤。“水盡鵝飛”是一個成語,典出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的《望江亭》。该劇女主角譚記兒有段《普天樂》的唱詞,其中有句云:“直等的恩斷意絕,眉南面北,憑時節水盡鵝飛。”“水盡鵝飛”在此喻恩情斷絕,一拍兩散。
“水盡鵝飛”的“盡”,也有寫作“淨”的,義同。如《古今雜劇》中的“鄭月蓮秋夜雲窗夢”第四折,也有一段唱詞:“我則道地北天南,錦營花陣,偎紅倚翠,今日箇水淨鵝飛。”
後來,由於“靜”與“淨”音同,“河”與“鵝”音近,便被一些人訛為“水靜河飛”,用來形容冷清清的樣子。這實在是一種誤傳訛解。
成語一般都有一種傳統的寫法,即正體。在使用的過程中,有些成語會因某字的同音之訛或同義之訛而出現了另一種寫法。如果這種寫法既可解,又被群衆接受,便會約定俗成,成為原成語的變體,與正體並行通用;如果這種寫法,既不可解,又不被群衆接受,那就成了訛體,不能取得合法的地位。如上述的三語“水盡鵝飛”是正體,“水淨鵝飛”是變體,“水靜河飛”則是訛體。
這種現象,在某些成語中時有出現。如“故步自封”是一個正體成語。後因“固”與“故”音同而義近,便出現了“固步自封”;初時曾被視作訛體,但使用的人多了,慢慢地被社會接受了,便成為“故步自封”的變體而通用了。“發人深省”與“發人深醒”、“名不副實”與“名不符實”、“老羞成怒”與“惱羞成怒”、“莫名其妙”與“莫明其妙”等,都屬於正體與變體的關係,兩者均可通用。
成語中的訛體也不少,但這些訛體是不規範的,也沒有約定俗成,故不能通用。如“走投無路”意謂奔走、投靠無路,比喻到了絕境。有人寫成“走頭無路”,那純然是因“投”、“頭”同音而致誤的。《辭海》試行本曾認可了“走頭無路”一語,但後來不少人提出反對;結果,在正式出版的《辭海》中就沒有收入這個條目,說明它始終還是一個未被認可的訛體。又如“兵慌馬亂”、“按步就班”、“陰謀鬼計”、“肢離破碎”、“風塵撲撲”、“陳詞爛調”等,分別是“兵荒馬亂”、“按部就班”、“陰謀詭計”、“支離破碎”、“風塵僕僕”、“陳詞濫調”的訛體。這些訛體,正如“水靜河飛”一樣,是不能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