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改名小議
假如有一位外國遊客,手裡拿着澳門的遊覽圖,口中操着流利的普通話,彬彬有禮地向你詢問:“先生,請問‘蕩仔’在哪裡?”這時,你會怎樣回答?
“簡直是神經病!澳門哪裡有‘蕩仔’的地方?!”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麼,你就錯了。
那位外國遊客並沒有神經病。這個地名,是澳門遊覽圖清清楚楚地用黑字標明的。他問的“蕩仔”就是“氹仔”!因為“氹”字在普通話裡的而且確是讀如“蕩”的。這個讀音,在新版《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中都可查到。
在這兩部辭書裡,“氹”字寫作“凼”,指水坑或小池子。《現代漢語詞典》還註明是地方方言哩。
一個地名,由於一個比較生僻的方言字,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會,這是值得引起人們重視的。
最近,小虎俱樂部同人發起氹仔改名建議,並懸獎五千大元,公開徵求命名,這既是雅事,也是好事,將一些不雅或生僻的地名,改為吉祥或通俗的地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試看,本澳以前的瘋人堂街、監牢斜巷、柯高馬路,不是已經分別改為風順堂街、東方斜巷、高士德馬路了嗎?
再看國內,早在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四年間,便先後經國務院批准,將黑龍江、青海、江西、四川、陝西、新疆、廣西等省區的三十五個縣級以上的生僻地名,改用了同音常用字。如黑龍江的鐵驪縣改為鐵力縣,新疆的和闐縣改為和田縣,廣西的鬱林縣改為玉林縣,江西的大庾縣改為大余縣,四川的酆都縣改為豐都縣,貴州的婺川縣改為務川縣,陝西的盩厔縣改為周至縣,鄧縣改為戶縣,邠縣改為彬縣,郿縣改為眉縣,醴泉縣改為禮泉縣,鄜縣改為富縣等等,這是為了方便群衆的認和讀。
至於氹仔應改甚麼名,是採取葡文的音譯(太白、大壩、大亞、大華),還是恢復古老的舊名(龍潭、龍頭環),抑或另擬新名?我想,無論是採用哪種命名方式,只要合符下面的幾個原則便是一個好地名。
首先,不要用生僻字,以方便人們的認、讀、寫;其次,不要用多音字或異讀字,以避免一個地名有幾種讀法;此外,最好能富於地方色彩,能反映出當地的特點,並為當地的居民所接受。當然,如果還能夠寓意吉祥,那就更妙!
最後,謹藉此文,祝願一個既通俗吉祥,又為澳門市民喜聞樂見的氹仔新名,早日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