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與“

  筆者閱讀本澳的幾份中文報紙,發現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談到聖誕時,或作“誕”,或作“”。再翻閱香港的報紙,同樣也有“誕”、“”互用。究竟“誕”、“”二字是否通用,抑或係一正一俗,還是一正一誤?
  若僅從字形來說,一般人都會認為“”字比較易讀易寫。首先,“”字不易誤讀,它有“旦”字作聲符,讀音相同。但“誕”字容易誤讀為“延”。筆者在今年初,就親耳聽到澳門電視台的新聞報導員將“荒誕”讀如“荒延”。因為有“延”作偏旁的字,絕大多數都讀如“延”,如垂涎的“涎”,蜿蜒的“蜒”以及“梴”、“埏”、“綖”等;只有“誕”讀如“旦”,“豎”讀如“但”(即“蜑家艇”的“蜑”)。
  其次,“”字不易誤寫,但“誕”字則較易將右邊的“延”誤寫為“廷”,變成了另一個字——“誔”(音挺或音定,詭詐之意)。這種誤寫,在中學生的習作中屢見不鮮。
  然而,當我們翻開《中華新字典》或《中文字典》等小型字典,只看到“誕”字,沒有“”字。再翻開《康熙字典》或《中華大字典》等大型字典,也只有“誕”字,沒有“”字。又翻開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漢字正字手冊》,同樣只有“誕”字而沒有“”字。據此可以肯定“誕”是正體字了。那麼,“”又是甚麼字呢?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先生認為“”是“誕”的誤寫。在《李氏中文字典》第八十三頁,有一字頭“”,注釋是:“<粵>誕之誤寫。”看來,此“”字似乎應作“錯字”看待了。
  事實上,在港澳地區,“”字的使用十分普通,無論是報紙、雜誌、廣告甚至聖誕咭都在使用着;而且,它也確實有比“誕”字優勝的地方。如果可以在“誕”、“”之間重選一個作正體字。筆者也會舉手贊成“”字。
  八卷本的《漢語大字典》收錄了誕的三個異體字(唌、這、訑),一個簡體字(诞),卻沒有收錄通行於港澳的“”。至於近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和《漢字正字手冊》等均把“誕”字作為正體字。我們也只能接受這個現實:“誕”是正字,“”是錯字。
  其實,某些世事的正錯現象,何嘗不也像“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