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媽閣何以稱“馬”閣?
澳門八景評議會經過半年多的評議,已經確定了澳門八景的景點和景名,頗受市民認同。其中一景名為“媽閣紫煙”,其景點是澳門最早的廟宇——媽祖閣,俗稱“媽閣廟”。
媽閣的“媽”,一般外地人(操閩方言者例外)都會讀如“媽媽”的“媽”,但本地人則讀如“馬”,為甚麼會有這種差異呢?
如果翻開普通話字典或廣州話字典,“媽”字都只有一個讀音,絕對沒有“馬”的讀音。為甚麼澳門人卻將“媽閣”讀如“馬閣”呢?
這得從頭說起。據媽閣廟的碑文記載,相傳明朝時候,福建商人乘船來澳,有一位神女化身為老嫗,登舟隨行,一夜之間,疾駛千里。當平安抵達澳門後,老嫗即失去蹤影。於是,福建人便在老嫗失蹤處塑像立廟奉祀。這個神女就是天后娘娘。
清朝澳門同知印光任、張汝霖合撰的《澳門紀略》也有媽閣廟的記載:“相傳萬曆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娘媽者,閩語天妃也。”
原來,早於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一四八八年)便已建成了媽閣廟的弘仁殿。殿的四壁雕刻着海魔神將,中間供奉着天后娘娘,又稱天妃、天母。福建人多出海,故對這位護海神既敬且親,便暱稱她為“娘媽”、“媽祖”。據與閩方言同一語系的《潮汕字典》所注,“媽”可讀作“目啊切(上聲)”,即讀如“馬”。而《潮汕新字典》則註明“媽”有兩讀:一讀是“媽媽”的“媽”,另一讀是“孫兒稱祖母、媳婦稱婆婆”時讀如“螞”。可見,將“媽祖廟”的“媽”讀如“馬”,正是閩方言區人的讀音。
相傳這位天后娘娘原籍福建莆田,是林願的第六女,生於公元九六零年三月廿三日,仙化於九八七年二月十九日。她屢次於海上顯靈,救災解難,故被民間奉為海神,元朝加封為天妃,明朝晉封為天后。
既然澳門的媽祖廟首先由福建人奉立,當時的本地人當然會隨建廟者的讀音將“媽”讀如“馬”。如是世代相傳,到了今日連操粵方言的澳門人也按照傳統習慣將“媽閣”讀如“馬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