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字的歷史

  癌的最早記錄見於近三千五百年前埃及的草紙文中。到了公元前四世紀,醫學之父——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將癌症命名為CANCER,詞的原意是“螃蟹”。可能是他發現許多癌瘤能像蟹足狀蔓延,或是病人遭受的痛苦像被螃蟹螫傷一樣。
  至於我國的“癌”字,究竟始於何時呢?本世紀以前的字書、辭典均不見收錄,甚至連清代最具規範的《康熙字典》也沒有此字。
  “癌”字始見於一九一五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癌,讀若嵒。臟腑所生毒瘤也。凹凸不平,且硬固而疼痛……”此後,《辭源》(一九一五年)、《校改國音字典》(一九二一年)、《國音常用字典》(一九三二年)、《辭海》(一九三六年)、《國語辭典》(一九四七年)等均有收錄。
  那麼,“癌”字是否就只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並不!
  我國古代的醫學家很早已經發現一些惡性毒瘤,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猶如巖石一般,所以,便稱這種惡性毒瘤為“巖”。因“巖”字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巖、巗、儼、岩、喦,故這些毒瘤又被寫作“岩”、“碞”或“喦”等。
  後來,人們根據漢字形聲化的規律,將“巖”字中筆畫最少、使用不多的異體字“喦”作聲旁(其實也包括了形義在內),再加上“疒”作形旁,創造了一個新的形聲字——“癌”。根據目前所考查到的文字資料,“癌”字的問世,最遲也不會晚於宋代。在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一一七一年)的《衛濟實書》中,便把“癌、病、疽、痼、癰”共稱“疽五發”。到了宋帝昺景定五年(公元一二六四年),楊士瀛所著的《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二,詳細描述了“癌”的特徵,指出“癌確是惡性腫瘤”。
  宋代之後,瘍科方書中,“癌”字與“巖、岩、喦”等字互用。如“乳癌”一詞,明代的陳功寫作“乳岩”,王肯堂寫作“乳巖”,清代王洪緒寫作“乳喦”,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癌、岩”兩字互見。直至今日,醫學界才統一使用“癌”字。
  由此可見,“癌”字的歷史,起碼也有八百多年了!可惜在最初的七百多年裡,它一直都沒有被字典收錄。